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并根据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和传统武术的体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阐述了传统武术应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原因,并提出传统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思路。研究认为,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不足,而且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保证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武术;中小学;体育教学;运用
1.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尽可能达到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随着21世纪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有了更为强烈的渴望和需求,然而人类的健康却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终身体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生活方式。武术在新时代对促进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1]最近国家教委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如《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国中小学武术健身系列操》《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说明了国家政府对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视。早在1915年的时候,武术运动就已被有识之引进新兴的近代学堂、学校,并逐渐被视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时过竟迁,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将根据中小学武术的发展现状和传统武术的体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认为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不足,而且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保证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武术应纳入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原因
2.1 传统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现状
传统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具有教育、健身、娱乐的本质功能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非本质功能。目前我国中小学校虽然有武术的教学内容,但是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有的不按学校的教材内容上课,用其他文化课来代替武术课。即使有的学校上了武术课,也几乎是以基本功、武术套路为主,很少有涉及到传统武术的内容。学生普遍反映教师教学以武术套路为主,缺乏实用技法,不能激起他们对武术学习的兴趣。[2]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从小就应该培养他们的一些爱国品质、懂得讲礼、守信。传统武术具有文化的教育功能,应该在教育基础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2 传统武术的地域性特征有利于传统武术在中小学校的开展
传统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自然环境、民风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相对的地域性特征。传统武术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不同风格的拳种在当地具有群众基础雄厚、人才资源丰富、易于发展的优势。中国武术向来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说,又有“少林”、“武当”之说。[3]因此,各地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学内容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拳种,如山东省中小学可以开展螳螂拳、福建省可以开展咏春拳等。注重由于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流派、不同拳种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完善当地学校武术课堂教学体系,提高武术课教学质量。
2.3 传统武术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竞技武术是我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武术在竞赛机制的指引下,在动作上强调“高、难、美、新”,腾空高度、旋转角度不断加大,这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传统武术的动作比较简单、难度较小、易学、实用,动作强度不大。因此,对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有促进的作用。传统武术不仅对青少年儿童的心肺功能有良好的影响,而且还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他们的体态得到均衡全面发展,使其具有形态美、动作舒展的优点。[4]此外,习练传统武术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反应能力能力的改善,使动作反应速度得到提高,平衡能力增强。总而言之,经常习练传统武术有利于青少年的身体生长发育,使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4 传统武术简便易行,具有可普及性及适应性,适合在中小学开展
传统武术不受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块空旷的场地就可以进行锻炼;不受年龄的限制,男女生均可参加,锻炼者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特征、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锻炼的内容。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体育设施不够完善的地区,我们可利用传统武术的这些特点,在这些中小学校推广,可以弥补学校武术教学条件的不足,同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5 传统武术的武德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传统武术重视武德的培养,许多武林志士、英雄人物,他们都有着良好的武德规范,他们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们的侠义、爱国故事被人民千古传颂,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写照。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述由关历史英雄的人物,有利于培养他们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另外,儒家的仁学思想也是传统武德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这些与当前中小学校提倡的“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高尚品质相吻合。因此,传统武术走进中小学校,可以丰富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内容,为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3.传统武术在中小学体育中开展的设想
3.1 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组织了一批武术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挖掘武术的工作热潮,经过几年的努力,挖掘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每个拳派又包括许多拳术和器械套路。在这些挖掘出来的传统武术,我们应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更多优秀的拳种得到有效的整理,并加强对传统武术健身作用的科学研究与归纳整理,特别是对每一种拳种的技击含义、每一种拳种所蕴含的哲理尤其实对其的健身功能做详细的阐明,并编写成书籍出版,这样有利于武术爱好者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学习,使挖掘出来的拳种得到有效的普及和推广。
3.2 学校武术教学中增加传统武术的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以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为主,教材移植竞技武术内容,竞技武术讲究的是“高、难、美、新”,这与学校体育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违背,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对习练武术的兴趣。因此,学校可以增加一些有代表性的、简单的、实用的、易于掌握的传统武术套路动作,例如江西的字门拳、福建的咏春拳、山东的螳螂拳等。这些套路动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有利于传统武术在学校的普及和推广。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中小学武术开展不容乐观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中小学师资力量亟待提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中小学校普遍缺乏武术专业教师,许多学校的武术教学由一般体育课教师担任,这严重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师资力量,才能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武术素质教育。因此,各中小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特别应增加对传统武术内容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能力和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3.4 传统武术走进中小学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新的组织形式。把传统武术引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又使中华武术好得到更好的弘扬和继承。[5]因此,各地区中小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编出适合中小学生的传统武术健身操,并配以能激发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音乐,使中小学生在大课间中不断得到了有效的放松,还可以学习了解传统的一些文化。
4.小结
综上所述,将传统武术纳入到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劳动技能,全面贯彻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了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建议将传统武术纳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
参考文献
[1]林德明.学校体育开展传统武术的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2]喻德桥.21世纪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22(2):
101-103.
[3]颜世亮.关于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5,2(1):38-39.
[4]王国志.武术运动对少年儿童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1届硕士论文.
[5]陈颖悟,熊百华等.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
【关键词】传统武术;中小学;体育教学;运用
1.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尽可能达到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指标。随着21世纪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有了更为强烈的渴望和需求,然而人类的健康却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终身体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生活方式。武术在新时代对促进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1]最近国家教委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如《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国中小学武术健身系列操》《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等,说明了国家政府对学校武术发展的重视。早在1915年的时候,武术运动就已被有识之引进新兴的近代学堂、学校,并逐渐被视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时过竟迁,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将根据中小学武术的发展现状和传统武术的体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认为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武术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不足,而且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保证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武术应纳入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原因
2.1 传统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现状
传统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具有教育、健身、娱乐的本质功能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非本质功能。目前我国中小学校虽然有武术的教学内容,但是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有的不按学校的教材内容上课,用其他文化课来代替武术课。即使有的学校上了武术课,也几乎是以基本功、武术套路为主,很少有涉及到传统武术的内容。学生普遍反映教师教学以武术套路为主,缺乏实用技法,不能激起他们对武术学习的兴趣。[2]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从小就应该培养他们的一些爱国品质、懂得讲礼、守信。传统武术具有文化的教育功能,应该在教育基础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2 传统武术的地域性特征有利于传统武术在中小学校的开展
传统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各地的自然环境、民风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相对的地域性特征。传统武术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不同风格的拳种在当地具有群众基础雄厚、人才资源丰富、易于发展的优势。中国武术向来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说,又有“少林”、“武当”之说。[3]因此,各地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学内容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拳种,如山东省中小学可以开展螳螂拳、福建省可以开展咏春拳等。注重由于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流派、不同拳种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完善当地学校武术课堂教学体系,提高武术课教学质量。
2.3 传统武术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竞技武术是我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武术在竞赛机制的指引下,在动作上强调“高、难、美、新”,腾空高度、旋转角度不断加大,这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传统武术的动作比较简单、难度较小、易学、实用,动作强度不大。因此,对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有促进的作用。传统武术不仅对青少年儿童的心肺功能有良好的影响,而且还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他们的体态得到均衡全面发展,使其具有形态美、动作舒展的优点。[4]此外,习练传统武术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反应能力能力的改善,使动作反应速度得到提高,平衡能力增强。总而言之,经常习练传统武术有利于青少年的身体生长发育,使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4 传统武术简便易行,具有可普及性及适应性,适合在中小学开展
传统武术不受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有一块空旷的场地就可以进行锻炼;不受年龄的限制,男女生均可参加,锻炼者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年龄特征、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锻炼的内容。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体育设施不够完善的地区,我们可利用传统武术的这些特点,在这些中小学校推广,可以弥补学校武术教学条件的不足,同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5 传统武术的武德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传统武术重视武德的培养,许多武林志士、英雄人物,他们都有着良好的武德规范,他们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们的侠义、爱国故事被人民千古传颂,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写照。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述由关历史英雄的人物,有利于培养他们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另外,儒家的仁学思想也是传统武德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这些与当前中小学校提倡的“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高尚品质相吻合。因此,传统武术走进中小学校,可以丰富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内容,为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3.传统武术在中小学体育中开展的设想
3.1 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组织了一批武术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挖掘武术的工作热潮,经过几年的努力,挖掘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每个拳派又包括许多拳术和器械套路。在这些挖掘出来的传统武术,我们应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更多优秀的拳种得到有效的整理,并加强对传统武术健身作用的科学研究与归纳整理,特别是对每一种拳种的技击含义、每一种拳种所蕴含的哲理尤其实对其的健身功能做详细的阐明,并编写成书籍出版,这样有利于武术爱好者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学习,使挖掘出来的拳种得到有效的普及和推广。
3.2 学校武术教学中增加传统武术的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以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为主,教材移植竞技武术内容,竞技武术讲究的是“高、难、美、新”,这与学校体育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违背,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对习练武术的兴趣。因此,学校可以增加一些有代表性的、简单的、实用的、易于掌握的传统武术套路动作,例如江西的字门拳、福建的咏春拳、山东的螳螂拳等。这些套路动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有利于传统武术在学校的普及和推广。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中小学武术开展不容乐观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中小学师资力量亟待提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中小学校普遍缺乏武术专业教师,许多学校的武术教学由一般体育课教师担任,这严重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师资力量,才能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武术素质教育。因此,各中小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特别应增加对传统武术内容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能力和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3.4 传统武术走进中小学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新的组织形式。把传统武术引进大课间体育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又使中华武术好得到更好的弘扬和继承。[5]因此,各地区中小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编出适合中小学生的传统武术健身操,并配以能激发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音乐,使中小学生在大课间中不断得到了有效的放松,还可以学习了解传统的一些文化。
4.小结
综上所述,将传统武术纳入到中小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劳动技能,全面贯彻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保证了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建议将传统武术纳入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
参考文献
[1]林德明.学校体育开展传统武术的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2]喻德桥.21世纪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22(2):
101-103.
[3]颜世亮.关于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5,2(1):38-39.
[4]王国志.武术运动对少年儿童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1届硕士论文.
[5]陈颖悟,熊百华等.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