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导学教古诗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诵读古诗是儿童亲近母语,感受母语最好的方式之一,因而在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有古诗诵读。
  然而古诗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都很优美,内涵丰富,但对6到12岁的孩子来说,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这让许多“敬业”的语文教师进入了“以讲代读”的误区,将教师自身与文本的对话强加于涉世不深的萌童。
  那么,古诗诵读到底该怎么上?
  其实,《课标》早已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用学生的“读”代替教师的“讲”,以读导学。
  为此,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在实践中摸索,创设了“四要素三拓展”教学模式,模式中的“生趣、导学、悟法、巧评”四个要素化身为“读中生趣”“以读导学”“读中悟法”“巧评促读”融入古诗诵读的课堂,落脚在一个“读”字上。
  经过探讨,学校将一首诗的“读”分为这样三个层次——通、懂、诵,也就是说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读通诗句、读懂诗文、读出诗韵这三种不同层次的“读”达成古诗的学习目标。
  一、读通诗句
  同阅读教学一样,古诗教学也要从整体入手,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读“通”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音,做到字通句顺。笔者常将孩子们喜爱的闯关挑战游戏纳入读通诗句的教学流程,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一)字音关
  让学生圈出诗中的生字及难读的字音,交流正音。虽然古诗中的生字一般较少,但不乏有些难读多音通假字,因此,正字音这个环节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中尤为重要。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樾”……一定要鼓励学生,特别是平时不爱开口,语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多读几遍,只有亲身参与和体验,才更容易读顺。
  (二)词语关
  在读会单字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词的正音。教师要充分预设在诵读诗句中难以读准的词语组合,如《山行》中的“石径”“枫林”“霜叶”对于武汉的孩子来说平翘舌,前后鼻音的组合读起来很有难度,因此熟悉学情,预设充分对于诵读古诗十分必要。
  此环节提倡学生自主合作闯关,以对子的形式两两正音,运用竞赛的形式,如看看哪个对子最会学习,最会合作,学习的效果最好等,让孩子们更加愉悦地将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诗句关
  古诗文一般不长,而且有节奏,有韵脚,相对于其它课文,学生容易读,因而在课堂上,教师要让更多的学生展示初读自学的成果,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二、读懂诗文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是古诗课堂上的难点,不过,突破这个难点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课堂上教师切忌逐句地讲解诗意。
  通过提炼,我们发现原来学习古诗有很多学生方便使用,又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理解古诗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据,而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诗句诗意,许多有责任心的教师为学生找来大量的图片,材料,用心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却往往忽视了教材本身的资源和魅力,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下了生动的图片,而对古诗本身没多少印象。其实,我们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关注书中的注释、插图、书后的问题等。
  如:“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学生可以借助书中“[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子规]杜鹃鸟。”的注释理解诗人对乡村春季景色特点的描写。在读清代诗人郑燮写的《题画兰》一诗时,孩子们对兰花“香”的理解,更多是借助教材插图上,兰花周围萦绕着的蜂蝶而引发推断。正是这些教材插图中的蜂蝶,让“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的诗句鲜活起来。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诗歌语言简短,凝练,寥寥数语便能将作者所处的内情外景勾画得淋漓尽致,因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是破解语言难关的金钥匙。
  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中江边的傍晚,到底是什么吸引着作者久久不愿离去呢?一个“铺”字道破天机,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词体会到夕阳西斜,余辉贴着江面照射过来,就像“铺”在水面上一样,所以孩子们在读这句诗时,虽然不见得说得出这个“铺”字到底是如何形象,却会用特别的语气去强调这个字,而且知道它用得好。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此时教师完全没必要将“铺”字的妙处进行剖析,而是应该尽量多地读诗句:让不同的孩子来读,用不同的方式读,用学生认为合适的语气去读……让孩子们在品读中感受“铺”字的委婉、平缓,感受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感受傍晚江边的亲切、安闲,体会天气晴朗无风,缓缓流动的江水,在残阳照射下,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意境。
  (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诗
  古诗的文字虽不多,但字字珠玑,往往是作者自身生活现状的写照。所处时代背景不同,所作诗篇的特色也不同,如李白生活于盛唐,他的诗多豪迈奔放,浪漫飘逸;而杜甫生活于晚唐,他的诗多凝重浑厚,沉郁顿挫。就是同一个人,所处时代不同,诗风也会发生变化,如李白在晚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诗歌里少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而更多了暮年的离愁别绪。所以了解时代背景能帮助学生找准古诗的感情基调。
  (四)想象画面理解古诗
  人们常将“诗”与“画”并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等,足见两者间的渊源之深。诗中有画,历来是诗人追求的境界之一。小学生思维还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而借助图画,或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是中低年级学生理解古诗最常用的方法。
  如:低年级课堂上,对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理解可以让孩子们试着画一画自已脑海中的画面,然后对照图画多读几遍诗句,不必达到高年级品读的深度。
  (五)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古诗
  “艺术源于生活”,诗歌也一样,从生活中来,每句诗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影子,所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古诗,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
  如:在阳光明媚的教室里,让孩子们观察一下窗外的树影,就对“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中那有趣的花影是如何交叠变化,小童为何扫之不去等问题一点即通了。
  三、读出诗韵
  在读懂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情感,读出诗韵,会水到渠成,但仍然要注意把握两点:
  (一)回归整体
  同阅读教学一样,古诗诵读也是从整体入手,最后还要回到整体,这里的整体自然包含从题目到诗歌的每一句,把握住诗的整体情感,读出诗的韵味才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点所在。
  (二)回归文本
  当下很多教师能灵活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习惯性地将诗文全部搬上大屏幕,甚至还配有美轮美奂的背景图片或动画。教师时常让孩子配乐看屏幕有感情地读一读,却忘记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捧着课本读一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音乐和图片的魅力远胜于文字符号,孩子们的大脑对形象画面不由自主的选择,会减弱他们对诗歌文字的关注度。所以带着理解,捧起课本,回归文本,是很有必要的,引导孩子们更多地关注诗文,绘声绘色地读,全身心投入地读,尽情地与作者对话,达到“诵”的境界,才是古读诵读的精华所在。
  “读”是古诗诵读教学的核心,关注“读”是“以学为中心”理念的体现。愿以讲为主的课堂早一天成为关注“读”的诵读课堂,让古诗诵读真正地读起来。
  (作者单位: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据报道,维美德将向位于俄罗斯Novodvinsk市的Arkhangelsk制浆造纸厂提供蒸发设备和生产过程所产生气体的燃烧设备以及相关的自动化系统,这是该工厂重点投资的纸板生产改造项目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战略的长期性、市场走向的不确定性和其它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文章系统地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决策风险、资金风险
在课改东风的洗礼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从当时被一线教师所围观、尝试,到如今的认同与深化,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想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大大地突显了学
介绍一起较典型的雷击变电站设备损坏事故的发生和处理经过,通过对事故的调查分析,从设备技术方面提出应吸取的教训和事故防范措施的建议。
洪山小学的“4D”英语以“信息和游戏”为媒介,把课堂变成英语学习的游乐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Demonstrating(演示、示范)  这个环节,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段。  T: Now, let’s play a game, OK?  Ss: OK.  T:Brain storm!Try to speak
文言文诵读教学中,教师以读为线,层层深入,能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语言规律,体味文本的丰富内涵。  一、自读互读,读顺文章  读顺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要读顺文章,首先需要读准字音。文言文中的通假异读、古今异读、破音异读等情况是学生读准字音的最大障碍。类似现象教材后面一般都会注释,教师提醒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并适当借助工具书,就能解决问题。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组织“
2017年10月28-29日,由中国造纸学会、福建省造纸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海西纸业论坛于福建省福州市胜利召开。论坛开幕式由福建省造纸学会秘书长黄六莲主持,福建省造纸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