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市场基本上看不到消费者用手机支付,为什么在中国火爆的移动支付在美国却遇冷?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9.31万亿元,而同期美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仅为87亿美元(约522亿人民币)。
是美国技术创新不发达、有消费惯性还是担心在使用过程中受骗上当?要知道美国的金融、法律和技术体系的完善程度要高于中国,但为什么在中国火爆的移动支付在美国却遇冷?
信用卡消费在美国是主流
在中国,移动支付不仅日益成为网购的主流支付方式,也在传统销售领域不断攻城略地。但在美国,移动支付可谓举步维艰。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2015年手机支付的交易额在传统零售消费的占比仅为0.2%。在美国的各大连锁超市,基本上看不到消费者用手机进行支付,吃饭、看电影消费者也都是刷卡,甚至在手机打车的新兴移动互联网领域,用户的手机也是直接和信用卡绑定,在交易之后并没有一个确认支付的环节,也没有借助任何第三方支付工具(虽然有部分用户通过Paypal支付) 。
虽然谷歌钱包和苹果支付都曾高调地宣布进入消费支付领域,但目前的使用情况表明其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美国消费者还是坚持用信用卡刷卡消费,尝试手机支付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移动支付作为一个金融技术创新在美国市场的搁浅,一方面说明了其传统金融行业的强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互联网在美国的技术支撑角色而非市场颠覆角色。
消费者坚持用信用卡刷卡消费有诸多理由。在以金融业为核心产业的美国,消费者早已养成了对信用卡的依赖。除了几大银行的信用卡以外,美国的各大连锁商店和品牌公司都有自己的信用卡。
美国品牌的金融化甚至是品牌企业的最大利润来源。据分析,美国最赚钱的信用卡是Comenity和Synchrony银行管理发行的100多家品牌企业的信用卡,而电器巨头GE 的信用卡每年向消费者收的利率高达17.59%。美国的消费者很多并不知情他们每年向各大信用卡支付的高额利息,他们在享受透支消费的同时,也成为美国金融化的最终买单者。然而,并没有多少人批评美国金融机构对消费者的“剥削”,因为负债和透支消费已然成为美国的生活方式。
美国人为什么青睐信用卡?
美国消费者对信用卡忠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信用卡提供的可靠和“诱人”服务。美国信用卡的发行和补办都是免费的,并且很多信用卡在发行的初始期都有现金奖励政策。为了让消费者养成刷卡和分期支付的习惯,很多信用卡会在初始期(3-15个月不等)提供分期支付零利率政策。同时,信用卡消费的每笔交易都有返现或积分奖励,在美国的活期存款利率近乎为零的背景下,信用卡公司1%-5%的返现政策让消费者产生了“挣钱”的幻觉。这种幻觉式的奖励可以说导致了美国人“被金融化”和“被负债”。
另外,只要信用卡用户在30天内举报异常消费并提供相关证据,消费者对信用卡被盗刷是免责的。同时,信用卡发行方会冻结已有信用卡并免费发放新卡。这种免责措施几乎完全消除了消费者对信用卡被盗所带来的损失的焦虑。在实际运营中,美国的银行由于“太有钱”甚至对小额被盗事件不屑一顾。银行会单方面取消可疑交易,并给信用卡用户免费发放新卡。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很多信用卡有保险和索赔功能,当用某些信用卡预定机票出现飞机延误时,信用卡发行方甚至会报销飞机延误期间的住宿、餐饮及交通费。这些“诱人”的服务可以说是美国金融化的副产品。
移动互联“兼容”传统金融
美国消费者对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的免责也许会让很多中国消费者嫉妒。比如:美国几乎不会出现因为手机丢失或手机号码被盗用而导致账户里的钱被转账的风险。
由于中国在金融技术发展的初期要落后于美国,中国的网上银行在2000年之后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和手机挂钩以保证其安全,并且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同步发展。美国从1980年开始就发展网上银行,到1998年时大多数的银行都已经支持网上账户和交易了,其安全性并不需要用户的手机信息或验证码(而是通过社会保险号和家庭地址)来支撑。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网上银行直接进入App的时代,更是跳过了对手机号码的依赖。
纵然谷歌钱包和苹果支付宣称自己比传统的刷卡支付更安全,但目前美国还没有出现有人盗用苹果支付的情况(因其单机指纹技术)。虽然有黑客通过盗取苹果支付的信用卡信息从而进行盗刷的情况,但这仍属于传统信用卡盗窃,信用卡发行方还是会为被盗的消费者免责。
在传统信用卡被盗的损失可以完全被传统信用卡运营的利润覆盖的时候,信用卡发行方和消费者在安全层面并没有选择移动支付的理由。美国一家信用卡机构的报告显示,苹果和大通银行之间有一个秘密协议,大通愿意将每笔信用卡交易的商家手续费的一部分分给苹果,其原因并非是因为苹果支付降低了信用卡被盗的风险,而是苹果成功地给大通灌输了这样一个观点——即苹果支付会加大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经常提的“移动和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行业”在美国的版本是“移动和互联网技术支持传统行业”。苹果支付劝服大通的理由也不是可以挑战传统银行业,而是可以让大通的持卡者进行更多的消费。
而现在的情况是,苹果支付并没有加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据媒体调查,在所有使用过苹果支付的人群中,只有15%的人每月会用一次以上苹果支付。
移动支付的前景到底如何?
移动支付在未来美国是否会成为主流现在还不好说。在当下,传统零售商在推广移动支付上并没有任何激励措施。
如果使用移动支付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折扣或者免去零售商需要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的话,移动支付在美国或许可以获得更好的推广。但用户占有率已经很高的IT巨头苹果和谷歌显然没有在移动支付领域贴钱买用户的欲望,金融领域作为美国最核心的支柱产业也不是互联网巨头轻易就可以撼动的。
更重要的是,与其等待着被移动和互联网公司“撼动”,美国的金融巨头们自身都走在互联网创新的行列。大通银行在收购互联网金融的新创公司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开发自己的移动支付工具。大通银行打算在今年推出大通支付(Chase Pay)。这个由美国第一大银行推出的移动支付工具也许才是可以真正改变美国人支付习惯的产品,因为作为同时是信用卡用户和商家收支账户的“管理员”,大通银行有更大的自由来调整向商家收取的交易手续费和向消费者提供的奖励。
当银行将自己的钱从左手放到右手的时候,通过移动支付加大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行为的想法也许才会真正实现。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9.31万亿元,而同期美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仅为87亿美元(约522亿人民币)。
是美国技术创新不发达、有消费惯性还是担心在使用过程中受骗上当?要知道美国的金融、法律和技术体系的完善程度要高于中国,但为什么在中国火爆的移动支付在美国却遇冷?
信用卡消费在美国是主流
在中国,移动支付不仅日益成为网购的主流支付方式,也在传统销售领域不断攻城略地。但在美国,移动支付可谓举步维艰。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2015年手机支付的交易额在传统零售消费的占比仅为0.2%。在美国的各大连锁超市,基本上看不到消费者用手机进行支付,吃饭、看电影消费者也都是刷卡,甚至在手机打车的新兴移动互联网领域,用户的手机也是直接和信用卡绑定,在交易之后并没有一个确认支付的环节,也没有借助任何第三方支付工具(虽然有部分用户通过Paypal支付) 。
虽然谷歌钱包和苹果支付都曾高调地宣布进入消费支付领域,但目前的使用情况表明其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美国消费者还是坚持用信用卡刷卡消费,尝试手机支付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移动支付作为一个金融技术创新在美国市场的搁浅,一方面说明了其传统金融行业的强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互联网在美国的技术支撑角色而非市场颠覆角色。
消费者坚持用信用卡刷卡消费有诸多理由。在以金融业为核心产业的美国,消费者早已养成了对信用卡的依赖。除了几大银行的信用卡以外,美国的各大连锁商店和品牌公司都有自己的信用卡。
美国品牌的金融化甚至是品牌企业的最大利润来源。据分析,美国最赚钱的信用卡是Comenity和Synchrony银行管理发行的100多家品牌企业的信用卡,而电器巨头GE 的信用卡每年向消费者收的利率高达17.59%。美国的消费者很多并不知情他们每年向各大信用卡支付的高额利息,他们在享受透支消费的同时,也成为美国金融化的最终买单者。然而,并没有多少人批评美国金融机构对消费者的“剥削”,因为负债和透支消费已然成为美国的生活方式。
美国人为什么青睐信用卡?
美国消费者对信用卡忠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银行对信用卡提供的可靠和“诱人”服务。美国信用卡的发行和补办都是免费的,并且很多信用卡在发行的初始期都有现金奖励政策。为了让消费者养成刷卡和分期支付的习惯,很多信用卡会在初始期(3-15个月不等)提供分期支付零利率政策。同时,信用卡消费的每笔交易都有返现或积分奖励,在美国的活期存款利率近乎为零的背景下,信用卡公司1%-5%的返现政策让消费者产生了“挣钱”的幻觉。这种幻觉式的奖励可以说导致了美国人“被金融化”和“被负债”。
另外,只要信用卡用户在30天内举报异常消费并提供相关证据,消费者对信用卡被盗刷是免责的。同时,信用卡发行方会冻结已有信用卡并免费发放新卡。这种免责措施几乎完全消除了消费者对信用卡被盗所带来的损失的焦虑。在实际运营中,美国的银行由于“太有钱”甚至对小额被盗事件不屑一顾。银行会单方面取消可疑交易,并给信用卡用户免费发放新卡。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很多信用卡有保险和索赔功能,当用某些信用卡预定机票出现飞机延误时,信用卡发行方甚至会报销飞机延误期间的住宿、餐饮及交通费。这些“诱人”的服务可以说是美国金融化的副产品。
移动互联“兼容”传统金融
美国消费者对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的免责也许会让很多中国消费者嫉妒。比如:美国几乎不会出现因为手机丢失或手机号码被盗用而导致账户里的钱被转账的风险。
由于中国在金融技术发展的初期要落后于美国,中国的网上银行在2000年之后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和手机挂钩以保证其安全,并且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同步发展。美国从1980年开始就发展网上银行,到1998年时大多数的银行都已经支持网上账户和交易了,其安全性并不需要用户的手机信息或验证码(而是通过社会保险号和家庭地址)来支撑。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网上银行直接进入App的时代,更是跳过了对手机号码的依赖。
纵然谷歌钱包和苹果支付宣称自己比传统的刷卡支付更安全,但目前美国还没有出现有人盗用苹果支付的情况(因其单机指纹技术)。虽然有黑客通过盗取苹果支付的信用卡信息从而进行盗刷的情况,但这仍属于传统信用卡盗窃,信用卡发行方还是会为被盗的消费者免责。
在传统信用卡被盗的损失可以完全被传统信用卡运营的利润覆盖的时候,信用卡发行方和消费者在安全层面并没有选择移动支付的理由。美国一家信用卡机构的报告显示,苹果和大通银行之间有一个秘密协议,大通愿意将每笔信用卡交易的商家手续费的一部分分给苹果,其原因并非是因为苹果支付降低了信用卡被盗的风险,而是苹果成功地给大通灌输了这样一个观点——即苹果支付会加大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经常提的“移动和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行业”在美国的版本是“移动和互联网技术支持传统行业”。苹果支付劝服大通的理由也不是可以挑战传统银行业,而是可以让大通的持卡者进行更多的消费。
而现在的情况是,苹果支付并没有加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据媒体调查,在所有使用过苹果支付的人群中,只有15%的人每月会用一次以上苹果支付。
移动支付的前景到底如何?
移动支付在未来美国是否会成为主流现在还不好说。在当下,传统零售商在推广移动支付上并没有任何激励措施。
如果使用移动支付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折扣或者免去零售商需要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的话,移动支付在美国或许可以获得更好的推广。但用户占有率已经很高的IT巨头苹果和谷歌显然没有在移动支付领域贴钱买用户的欲望,金融领域作为美国最核心的支柱产业也不是互联网巨头轻易就可以撼动的。
更重要的是,与其等待着被移动和互联网公司“撼动”,美国的金融巨头们自身都走在互联网创新的行列。大通银行在收购互联网金融的新创公司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开发自己的移动支付工具。大通银行打算在今年推出大通支付(Chase Pay)。这个由美国第一大银行推出的移动支付工具也许才是可以真正改变美国人支付习惯的产品,因为作为同时是信用卡用户和商家收支账户的“管理员”,大通银行有更大的自由来调整向商家收取的交易手续费和向消费者提供的奖励。
当银行将自己的钱从左手放到右手的时候,通过移动支付加大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行为的想法也许才会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