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安全治理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核心要义,也是新兴国家参与维和的重要考量.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巴西属于参与较早且较积极的国家.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外交、国防战略的充实完善,巴西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除了保持较高的参与率以外,巴西尤其注重对非洲、南大西洋、拉美与巴西安全利益相关性较强的地区维和行动的参与.总体来看,在巴西的维和参与中,存在较为清晰的安全治理逻辑,其中既包括扩大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影响力,也体现了在战略性区域构建“安全共同体”的政策思路.与此同时,维和参与也是保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治理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核心要义,也是新兴国家参与维和的重要考量.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巴西属于参与较早且较积极的国家.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外交、国防战略的充实完善,巴西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除了保持较高的参与率以外,巴西尤其注重对非洲、南大西洋、拉美与巴西安全利益相关性较强的地区维和行动的参与.总体来看,在巴西的维和参与中,存在较为清晰的安全治理逻辑,其中既包括扩大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影响力,也体现了在战略性区域构建“安全共同体”的政策思路.与此同时,维和参与也是保障巴西国内安全可治理性的重要方式.从实际效果分析,联合国维和参与有助于巴西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协调国”角色塑造,进而丰富巴西外交的“软实力”内涵.与此同时,巴西也依托“协调国”角色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和地区安全治理,实现了提升国际政治影响力的战略目标.
其他文献
算法推荐正在超越人工智能的技术范式,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新兴权力,这一权力形态在资本逻辑加持下,已经开始扮演起意识形态的角色.算法推荐的意识形态属性不断僭越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生成、认同建构、价值凝聚和议题设置,以致造成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功能或被遮蔽的风险.规避算法推荐的意识形态风险,需要推动政府、平台、算法、公众、媒体等多元治理主体在社会主体层面、算法技术层面、意识形态层面的共管共治,形成协同治理的局面.
全球“三大赤字”危机的产生与西方文明中心论主导下传统“一元、等级、霸权”文明交往秩序自反性演化密切相关.世界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现实境遇,内在地要求批判和超越西方文明中心论宣扬的“普世价值”逻辑,倡导以“共同价值”为理念遵循和价值旨趣的文明互鉴论.文明互鉴论是新时代中国从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和不同文明共同发展的高度出发,顺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贡献的中国智慧.这一伟大智慧蕴含在共商中凝聚价值共识、在共建中促进共同发展、在共享中实现秩序正义的实践理路,必将推动世界文明交往秩序朝着多样、平等、包容、共赢的方向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一贯的理想追求,具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为此,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筑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制度,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和格局;统筹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与各地区共同富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公共产品的均等化和可及性;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人
政府公信力是关系政府形象和政府治理效果的重要内容,既与民众福祉相关,也与社会稳定相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府政务环境发生了新变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行政伦理视角审视政府公信力问题,明晰其价值逻辑、主体逻辑及程序逻辑与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相关性,剖析政府价值实然彰显状况及政府行为、政府程序等影响和制约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行政伦理问题,并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对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和增强广大民众政治认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接受”是影响意识形态建构有效性的重要节点.以“接受”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与人民之间的接榫点,基于“读者视角”“期待视野”“内容优化”和“参与互动”的分析范式,分析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始终关注“人民的接受”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成功之道.“接受”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启示我们,新时代提升意识形态建构实效需继续坚持人民视角,契合人民的期待视野,不断优化内容,创新话语体系与载体运用.
购买公共服务是我国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工具.基层要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积极探索通过购买党建服务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和创新路径,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党建服务水平.基于济南市J街道购买党建服务的个案,运用嵌入性视角对其党组织嵌入社会组织的状况进行整体性理论透视后发现,基层通过购买党建服务,以政治、结构、关系、认知、文化五种嵌入方式,将党组织嵌入社会组织当中;虽然表面上似乎形成了完整的嵌入闭环,扩大了社会组织党的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但实际上还面临制度赋能效应不足等困境,导致党组织
党内法规的概念前身是党规.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刘少奇提出建立党规制度,并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支持.这意味着,党规的创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正式会议上,毛泽东向党内公开提出了建立党规的想法,之后由刘少奇作《党规党法的报告》,这是党规概念和制度的正式创设过程.党规的创造性提出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不仅为加强党内团结统一提供了制度依据,推动了“党规党法”概念在党内的习惯性使用,更重要的是为后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深刻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既是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凝练,也是实现伟大梦想科学方法论的指引,其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唯物主义世界图景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价值本源与实践归宿的统一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锤炼纯洁政治品质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信仰间深刻的内在契合逻辑,是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感染力与持久力、培育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力的
“丧文化”阻碍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解析青年“丧文化”表征,应兼容运用“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理论.既要借鉴“亚文化”研究理论的经典方法——剖析“风格”,又要审视“后亚文化”视域下研究范式嬗变形势,创新“新部落”“生活方式”“场景”等研究手段.“丧文化”易导致青年滋生价值虚无主义,引发青年集体焦虑,造成青年社会退缩,污染青年成长环境,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既要解决青年工作生活方面的
从文化向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精神文化.它不仅是立党强党的精神财富,更是国家治理的精神支撑、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人民幸福的精神源泉.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视域下,应从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对外传播中国精神等方面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