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与酒香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f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杜拉斯的小说弥漫着浓郁的酒香。酒香里绽放的爱情是醉人的,也是绝望的,带着令人惊悚的欲望。我想这与杜拉斯的经历有关。独特的经历造就了她独特的孤独,而这份孤独在酒的浸润下成就了她笔下的爱情。因此她嗜酒如命,特别是在晚年。
  进入晚年的杜拉斯,虽然还保持着与前夫和旧情人的联系,但已经与情爱无关。她又回到了一个人的世界。这时的她,看上去云淡風轻,有写作与美酒的陪伴,还有儿子与朋友的温情。但这只是看上去,其实她相当的孤独与热烈,因为没有爱情而孤独,又因为渴望而热烈。
  在地域上,杜拉斯的世界由三个地方剪辑而成,诺弗勒、巴黎和特鲁维尔。前者的世俗、后者的隔绝和巴黎的繁华,让杜拉斯得以在现实与文学之间自由地出入。
  诺弗勒坐落在巴黎大区伊夫林省,是那种只有一条主马路的小镇。从巴黎出发,沿着凡尔赛方向。一路花树延伸,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诺弗勒城堡是那的一座旧农庄,占地400多平方米。1958年44岁的杜拉斯与城堡一见钟情,用《抵挡太平洋堤坝》的版税买了下来。从此,她的领地从巴黎圣伯努瓦路5号扩展到诺弗勒。
  在杜拉斯眼里诺弗勒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城堡里面,因花木繁盛显得沉静、隐秘,特别适合写作。她的书桌就在对着花园和池塘的那扇窗前,窗外是紫荆树和天竺葵。一到夏天,紫荆花给室内带来浓荫,而天竺葵的叶子则像薄薄的窗帘,透着布景般的恬美;城堡外面是一个小广场,是小镇最为热闹的地方,四周环绕着低矮的小屋和爬满门窗的常青藤。每到星期五赶集的日子,空气里弥漫着热面包和新鲜色拉的味道。
  杜拉斯和当地女人一样热衷赶集。在集市上,人们经常会看到她。这个身材娇小但很结实的女人,带着宽边眼镜,穿着用布头做的漂亮衣服,走走停停。如果只从购买的东西看,你也许会以为杜拉斯并不富裕,因为她专挑便宜食品,什么干菜、红肠、猪牛羊的内脏等等。其实与贫富无关,为什么?因为吝啬。关于这一点,杜拉斯和她的作品一样出名;但这并不妨碍朋友们喜欢她,因为她是杜拉斯,和她的作品一样有魅力。
  朋友从巴黎赶来做客,杜拉斯带着他们四处游玩。出发前她先预定一个模糊的目标:重见照在麦子上的一道光;寻找雄鹿出没的森林;发现最美的村庄……偶尔还会有意外收获。有一次,他们在一处古堡旁遇到一个墓地。那墓地,虚幻得如同死亡一般。地方不大,四周用墙和平原隔开,从中只能看见天空和云,再无其他。杜拉斯像念诗一样念着墓碑上的名字,灰椋鸟一群一群地从上空飞过。
  杜拉斯好打扮。但凡有朋友来诺弗勒,她们的衣服杜拉斯只要看着喜欢,就会试一下。如果遇到超喜欢的,她会拿在手里反复把玩,就像小孩子恋着糖果一样。朋友最终抵挡不住她这种爱好,在品尝过“杜氏大餐”和红酒之后,准备离开时往往会留给她一条披肩、一条开司米围巾或一件猎装。其中有一件形如毛毯、中间开有领口的南美牧人披风,得到了她永远的赞美。
  如此岁月,年复一年,直到1975年。
  2
  这年的春天,康城大学电影俱乐部放映了杜拉斯的电影《印度之歌》。根据学生会的安排,放映结束后,杜拉斯和学生们有个见面会。
  那天杜拉斯身着栗色软皮背心和碎花裙子,脚蹬高帮皮鞋,一上台便博得一片掌声。其中有个男生,坐在她对面的第一排,从始至终注视着她。当他谈到对电影里的两个镜头的看法时,杜拉斯立刻意识到,眼前这个留着长发,戴着金丝眼镜,颇有艺术范儿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电影都非常了解。临别时,他向杜拉斯要了签名和通信地址,并羞涩地说,我叫扬·安德烈亚,您的书我都读过。
  就是这个扬·安德烈亚,康城一别后,开始以书信的方式走进杜拉斯的生活。杜拉斯几乎每天都收到他的来信。信的内容大都摘自杜拉斯的作品。这些写于不同作品的句子,如今被单独抻出来,让杜拉斯既新鲜又感动。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与书中人物重逢。慢慢地,扬·安德烈亚的模样,随着书信在杜拉斯的脑子里变得越来越清晰、可爱。
  渐渐地,杜拉斯开始习惯,不,是开始期待扬·安德烈亚的来信。这成了她的一种乐趣和享受。有时她一边喝酒,一边在心里和扬·安德烈亚对话。那熟悉的笔体、温存的话语和到位的解读,让她仿佛又回到了被年轻男人追求的年纪。那是多么遥远而又美好的年纪!
  时间进入1980年。没来由的,信突然中断了。难道他就此消失啦?杜拉斯陷入恐慌。一夜之间,诺弗勒变了,变得空旷而冷寂。为了让自己换个环境专心写作,杜拉斯决定前往特鲁维尔。在特鲁维尔的黑岩公寓里,杜拉斯有一套“悬在大海上”的房子,购于1963年。每年的夏秋两季,她都在那里度过,只是今年不同,离夏天还有些时日。
  特鲁维尔是安静的,或者说是与世隔绝的。小城里几乎没有社交活动,除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滩。这也正是当初吸引杜拉斯的地方。黑岩公寓在海边东北角陡坡的半腰处,由数十级宽大的台阶与沙滩相连,其中杜拉斯的房子在二楼的最右侧。
  风平浪静的时候,特鲁维尔就像古斯塔夫·卡里伯特笔下的油画。远处的海岸是灰紫色的,岸上泊着棕色的小船。浪花沐浴着阳光,透着黄色和玫瑰色的光泽,映衬着绿的海和灰的天。但如此美景,依然无法让杜拉斯快乐起来。因为骄傲、因为自卑,因为那些不可捉摸的情绪,她总是不得不中断手头的专栏《80年夏天》,然后端起酒杯,走到窗前与海同饮。此刻,孤独魔咒般笼罩着杜拉斯的整个生命,直到扬·安德烈亚的再次出现。
  那是七月的一个傍晚,电话骤然响起,扬·安德烈亚说希望明天来拜访她。出于矜持,杜拉斯开始略表拒绝,但终究怕失去,随后说带瓶酒过来吧,特鲁维尔离康城不远,我们一起喝一杯。这将会是怎样的一种诱惑呢?朝思暮想的来访,乱人心性的美酒,还有神秘的海上之屋。
  3
  转天上午11点来钟,扬·安德烈亚出现在杜拉斯的视线。从早晨起,她一直守在窗前。此刻,大脑一片空白,只能看着扬·安德烈亚推开黑岩公寓的大门,走过花园的甬道,然后直奔她的房间。再然后,敲门声响起,伴着轻柔的声音“是我,扬。”随着杜拉斯的迟疑,敲门声再起,声音依旧轻柔。杜拉斯感动了。   她打开门,扑进扬的怀抱,宛如故人久别重逢。多么温柔、热烈而又自然!这就是杜拉斯!作为一个女人,你可以爱她,也可以恨她,但她的魅力是无可抵挡的。正是这个拥抱,淹没了扬·安德烈亚来此之前的种种不安,放弃一切,成为杜拉斯的情人。
  海上之屋的客厅看起来像沙滩,由藤椅、褪色的窗帘、照片和钉在墙上的邀请函组成,极为简单,简单到极致,简单到只有美。杜拉斯身着一件玫红色碎花吊带连衣裙,恋人般牵着扬的手走进“沙滩”,走进她的世界。
  扬被她迷住了,生活中的杜拉斯和书中的杜拉斯一样令人着迷。她不是很漂亮,但很美,有某种光彩。和她在一起,扬甚至感觉不到她的老,就像他感觉不到自己年轻一样。他们喝着扬带来的波尔多红酒,一直聊到天气凉下来,以致夜色深沉,扬才意识到说再见,只是太晚了。回康城的车已经错过了,当地的旅馆又因为是夏季而爆满。最后,扬在杜拉斯儿子的房间里度过了特鲁维尔的第一夜。天意?还是心有所属?反正属于他们的故事正式开始了。
  扬决定留下来。杜拉斯到处给朋友们打电话,说她遇到了一位天使。这位天使便是扬。他的可爱、温柔、羞涩乃至梦幻,让杜拉斯想起了少女时代的中国情人。也是这样的盛夏,他为当年16岁的杜拉斯揭示了性爱。如今情史重演,在弥漫着花香和酒香的夏夜,杜拉斯为扬揭开了性爱的面纱,成为扬生命里的第一个女人,而扬也宿命般成为她的最后一位情人。什么是故事?什么是传奇?大抵是彼此向往、彼此成全罢了。
  特鲁维尔从此取代了诺弗勒,成为杜拉斯爱的城堡。在这里,她和扬共同缔造了长达十五年半的暮年之恋,共同创作了轰动世界文坛的《情人》。他们的爱情,也许对远离写作的人来说不可思议,但对写作的人任何事件都可能发生,何况像杜拉斯这样的作家,在生活中和在书中一样骚动不安,更需要爱,需要冒险,需要奇迹。
  夏去秋来。萧瑟的风雨冷却了游人的兴致。渐渐地,特鲁维尔空了,黑岩公寓空了,只剩下杜拉斯和她的扬。他们在寂静中写作。在扬的提议下,写作不再是杜拉斯一个人的事,她只需口述,扬来打字。如此一来,写作变成了两个人的激情,或是两个人的秘密,或不仅如此,总之是一件既神秘又愉快的事情。他们每隔一个多小时休息一会儿,或咖啡,或红酒。到了晚上,他们去海边散步,或开车去酒吧,或是去勒阿弗尔港看灯光。
  海风愈发苍凉,他们决定回诺弗勒过冬。这个决定意味着“杜拉斯的情人”不再只是一个传说,扬开始走进公众的视线,走进杜拉斯的小说。
  4
  诺弗勒是活色生香的,杜拉斯是任性多情的,扬又爱又恨,一切只能由着她。
  正喝着咖啡,杜拉斯会突然说“走!我们去市场买点韭葱,好想吃韭葱。”于是他们去市场,买土豆、韭葱和咖啡。杜拉斯大快朵颐的时候,边吃边说“扬,这些酸醋韭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于是,扬做了十天酸醋韭葱,每次她都像孩子一样开心。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便是她喜欢的越南色拉。
  聚会上,杜拉斯借酒撒野。她嫉妒扬的那些男朋友,因为扬曾是同性恋;她不喜欢有人和扬说话,因为她不想让别人见识扬的可爱;她甚至阻挠扬和母亲、妹妹通电话,因为她不想与人分享扬的爱。她只想独立完整地拥有扬,希望他和自己书中塑造的人物一样,永远伴她左右。
  扬失踪了,没留下只言片语。杜拉斯惶恐、自责。几天后,扬又回来了,没作任何解释,杜拉斯也不追问。他们重又拥抱、喝酒、唱歌,然后返回特鲁维尔。也许只有在这,杜拉斯才能安心。她需要孤绝,她太爱扬了,扬是她唯一的激情。她靠这股激情写作。而特鲁维尔恰恰是孤绝的,只属于她和扬。
  但事与愿违,惹一腔愁怨。他们的身体由慰藉变成了阻碍。杜拉斯炽热如火,裹挟着灵与肉,无法克制对扬的身体之爱;而扬温暖如光,纠结着现实与梦想,纵然梦想爱,却难以激活身体上的盲区。爱,近在咫尺却不可得,让杜拉斯既痛苦又忧伤。
  痛苦的是,她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作为女人是否能吸引扬,怀疑他们能否冲破年龄和身体的障碍;忧伤的是,扬越来越沉默,常常站在窗前,对着大海发呆。杜拉斯不知所措,用缝纫机做了两件和服,一件给自己,一件给扬,两件布料相同,都是用腈纶做的。
  扬又失踪了。杜拉斯遍寻不着。她害怕极了,怕此生不复相见。那一刻,她想起了小哥哥保尔,他去世的时候,恰在扬这样的年纪。想当初,父親去世后,母亲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多亏了有小哥哥在,让孤苦的岁月里有了快乐和阳光。那一年她7岁,终日与保尔形影不离,在林间玩耍。长大后,她对保尔产生过强烈的爱恋,让她既恐惧又向往。如今因为扬,她再一次尝到了无望之爱的痛苦。
  越是不寻常的爱,越是让人寻味。没有扬的日子,杜拉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扬与小哥哥在她的脑海里交替出现,他们一样的害羞,一样的柔弱,一样的善良。宿醉过后,心底的忧伤与思念终于在语言的丛林中,在文字的空白处得以宣泄。她创作了《大西洋人》,与其说是一个短篇小说,不如说是一篇短文,是一个绝望中的女人,对她深爱的男人的呼唤。
  半年后,在美国纽约,杜拉斯意外地遇到了扬。没有解释与责备,只有拥抱,然后一起回到特鲁维尔。在黑岩公寓里,他们把《大西洋人》拍成了电影。这时候的他们,彼此依然相爱,但明显多了些拘束,直到一起出席在蒙特利尔举办的电影节。
  在电影节上,工作人员想给扬安排一个单间,被杜拉斯风趣地回绝了“你们以为没有我他能睡得着吗?”然后顽皮地瞅着扬。在全场的静默中,扬羞涩地笑了。他们的爱情最终跨越了情欲地纠葛,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使我想到了伍尔夫与伦纳德的无性婚姻,身体的欢愉是短暂的,而心灵之爱可以恒久。
  5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因为扬,封存在杜拉斯心底的中国情人,仿佛幽深隧道里的唯一之光,再次穿越时空照进现实。扬执意要杜拉斯打开记忆之门,让他走进她的《情人》。
  小说《情人》是杜拉斯的巅峰之作。我想它之所以诞生在杜拉斯70岁的高龄,而非青春年少的时候,一来因为扬的出现;二来时间之于爱情,只能冷却但无法移动,伤逝的情怀需要终生的光阴来咀嚼。   杜拉斯的母亲来自法国北部一个叫弗鲁日的小镇。年轻的时候,酷爱皮埃尔·洛蒂的作品,被书中描写的异国情调和爱情故事吸引,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拥有那样的经历。当时有一幅宣传画——在一棵巨大的香蕉树下,有一位穿着干净的白种人,悠闲地躺在一张躺椅上,旁边站着一个仆人,下面写着:年轻人,到殖民地去吧,那里到处都是财宝!这幅画仿佛是一种召唤,召唤她的母亲去远方。
  她母亲向政府递交了申请,要求到当时的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去工作。就这样,1905年春,她被派往越南西贡某女子学校当老师。虽然从马赛到西贡,在大海上整整颠簸了30多天,但一想到热带丛林和大海,她母亲也就不再觉得苦了。后来,她母亲在那结识了她父亲,他也在西贡教书。
  1914年4月,杜拉斯降生在西贡家里。西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那里有一条河叫湄公河,河上轻舟密布,煞是好看。她家就在湄公河岸上,当时那里居住着各式各样的人,不过白人和黄种人有严格的区分。由于父亲的早逝,大哥的恶劣,母亲的偏心,从小到大只有小哥哥和她最为要好,他是她心中最亲的人,至今他还长眠在那块土地上。
  16岁那年,她在湄公河的渡船上与情人相遇,开始频繁地在中国人居住的“蓝房子”里幽会。有一次,她拿着情人的礼物回家,被母亲发现了,把她关在屋里,扒掉衣服,一边哭一边叫骂,检查她的内裤上是否染有情人的精液。尽管如此,她并没有离开情人,直到18岁那年回到法国。虽然从此再未谋面,但不曾忘记过。
  当年的异国之恋是疯狂的,是肆无忌惮的,是充满欲望的。五十年后,当满脸皱褶的杜拉斯娓娓道来的时候,她的口吻仿佛不是在说自己,而是在说一个故事。因为少年之恋早已从性欲跋涉到爱情之路,成为心中晚开的花朵,唯有绝美,唯有花香。那里的一切,早已融入她的生命,曾经《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是,现在的《情人》也是。
  1984年夏末《情人》出版。读者如洪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书店,涌向那些能够找到《情人》的地方。它的问世在法兰西掀起了一股东方风情热,热浪席卷整个法国文坛,包括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一夜之间,杜拉斯成了人们竞相模仿的对象,像她那样戴着眼镜、围着围巾的人,在巴黎街头比比皆是。
  她和扬,还有儿子和朋友,一起去罗马旅行,在那大受欢迎,尤其是来自媒体和女士的追捧。法国大使馆请她去喝茶,她把一行人全带上。结果这帮人提着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到了法尔内斯宫。塑料袋里装满了他们刚买的拖鞋,她高兴坏了——我们真像是乡下人。爱情、荣誉给了杜拉斯飞翔的翅膀。
  她在巴黎的寓所成了公开的秘密,探访者络绎不绝,扬不得不像保镖一样守在门口。由于她个子矮小,接待来访者的时候,她喜欢坐在餐桌前,把外套随意地搭在椅子背上。这样既不会让对方觉得她居高临下,也不会使自己感觉难堪。恰好餐桌是樱桃木的,既优雅又古朴,正适合做“访谈节目”。
  后来实在有些厌倦了,她和扬返回特鲁维尔。深秋的凉意伴着海风劲吹,落叶纷飞。杜拉斯站在窗前,禁不住感叹时光飞逝。
  6
  《情人》被搬上银幕后,杜拉斯和她的圣伯努瓦路5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扬把门关得紧紧的,除了杜拉斯的儿子,对谁都不开放。杜拉斯不想让人们看到她的苍老与不堪。因为饮酒过量,她的手不停地颤抖,在扬的请求下,她再次回巴黎接受治疗,如今刚出院。
  天气好的时候,扬哄着她出去玩。白天去森林,带上一些三明治、巧克力、杏仁饼和一壶热茶,在绿色的包围中享受一顿安静的午餐;晚上沿着塞纳河散步,一直走到讷伊桥,然后回到圣母院。一路上,扬呵护着她。起风了,给她披上披肩;走路累了,找地方陪她歇会儿;鞋带松了,帮她系上……
  杜拉斯试图回到写作状态,但继散文《写作》之后,文字基本上走出了她的生命。她意识到来日不多,希望把剩下的时光留给扬,从此谢绝朋友的来访。扬每星期给她洗一次澡,然后擦干,穿上睡衣,吹干頭发,再喷点香水,最后抱到床上。扬躺在她身边,一起等待最后的那一天。时间流逝,每天都像是偷生。
  杜拉斯时好时坏,死亡的色彩越来越浓。有一天她突然晕倒,打碎了从不离身的玉手镯。扬吓哭了,问朋友要不要把手镯埋了。那是杜拉斯15岁时她母亲给她的,曾嘱咐她,如果手镯被打碎了,必须把它埋掉,否则戴它的人会死的。不料一语成谶,几天后,杜拉斯就去世了。那一刻,扬永远不会忘记:1996年3月3日上午8点,再过十多天,就是杜拉斯82岁的生日了。
  杜拉斯葬在蒙帕纳斯公墓。在进门后靠左的地方,另一侧是萨特和波伏娃。扬经常带着雏菊来看她,然后静静地坐上一会,心里计划着在杜拉斯的周年忌日,请人在圣日耳曼—德普雷教堂为她举行一场弥撒。他这样做也不光是为了她,也是为了自己,回到那个地方,回到教堂那个空荡荡的地方——他与杜拉斯的永别之地。
  有人说杜拉斯风流,人到暮年还和扬谈恋爱,可有谁知道她有过怎样的寂寞与挣扎!有人说,扬和杜拉斯是一场艳遇,但有谁见过如此绵长的艳遇?午夜梦回,扬往杜拉斯的寓所打电话。电话在空响。他又开始重拨,期待着:“谁呀?来吧,我等您!”然后是长久的抽泣。阴阳相隔不相忘,唯有爱,然世人为满足口舌与臆想之快,却误读为风流或艳遇,实在是荒谬。
  春天到了。想必在诺弗勒城堡的花园里,春风正在催开绽放的花朵。池塘清澈依旧,只是再也映不出杜拉斯的倒影,不过还好,她的书还在,爱情还在,故事还在。
  责任编辑:刘羿群
其他文献
抓住机遇强化管理促进磷肥硫酸行业更快发展──在第十届全国磷肥硫酸行业年会上的讲话(化工部生产协调司刘振东·1995年5月24日·洛阳)同志们:参加这次会议的有300多家磷肥硫酸企业的领导
云南新型墙材生产现状和需求预测在最近几年国家墙改政策的导向和推动下,以及建筑市场对新型墙体材料需求的推动下,云南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已由认识上的提高和观念上的转变,变为
随着建筑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原有一些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纷纷组建为集团公司,以适应建筑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实现企业发展的经营目标。集团公司一般由一个母公司与多个子
1项目简介革面料,它以丰富的色彩受到众多的设计师的青睐。饰面皮革以天然皮革的二、三层内革经特殊工艺方法处理后,制成皮革面料,广泛应用于各类高档箱包、鞋类、服装、家具、
外高桥电厂建设掠影上海外高桥电厂位我国的东海之滨,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和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其建筑规模为120万千瓦,共安装4台30万千瓦国产引进型燃烧机组。经过上海电力建设局
上海活塞厂隶属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是机械工业部重点企业,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活塞、活塞销分会理事长单位.上海活塞厂前身是宝铝汽车材料制造厂,创建于1912年,已有8
中国轮胎控股公司营业额超过2亿美元英国《欧洲橡胶杂志》1995年177卷5期13页报道:自称是中国最大的轮胎生产商的中国轮胎控股公司,由于第一次将中国的两个轮胎生产厂与美国的销售公司合并
古人称琴为雅乐,为有德君子所有,经常御用,行不离身,可以修身养性。——题记宫弦一根弦,拨开一道江湖,我的颜面已经枯槁,注定弹不出一首完整的音符逃离惊惧,逃离慌乱,也逃离,
我国玻璃钢工业过去主要为军工生产服务,最近几年转人民品开发,其前景异常广阔。──汽车用玻璃钢制品.用玻璃钢生产汽车外亮在发达国家已是一门成熟的技术,而在我国汽车行业中才
本文对我国皮革化学品在“八五”计划前的状况及与国外的差距进行了分析,并对正在进行的“八五”科技攻关目标做了概述,经过“八五”攻关,使我国皮革化学品达到品种多样化,系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