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上海市心室纤颤(室颤)患者院前急救现状及复苏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接诊的院外室颤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院前急救时间、院前复苏及最终复苏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复苏成功相关的因素。
结果2013至2016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接收可疑心源性心搏骤停患者21 096例,室性心动过速(13例)、心室停搏(20 995例)患者均予排除,最终纳入88例院前室颤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26例;年龄(63.22±16.15)岁;目击者行心肺复苏(CPR)者仅21例(占23.86%);白天(08:00至20:00)呼救57例,夜间呼救31例;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至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响应时间)为(6.47±4.13)min,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至离开现场的时间(现场时间)为(14.76±10.88)min,急救人员离开现场至到达医院急诊的时间(转运时间)为(5.95±4.00)min,4年间以及白天与夜间的院前急救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13至2016年院前复苏成功率逐年降低〔分别为95.65%(22/23)、87.50%(14/16)、83.33%(20/24)、80.00%(20/25),χ2=1.895,P=0.595〕,最终复苏成功率逐年升高〔分别为21.74%(5/23)、31.25%(5/16)、37.50%(9/24)、40.00%(10/25),χ2=2.862,P=0.413〕。进行1次、2次、≥3次除颤的室颤患者院前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5.23%(31/88)、23.08%(12/52)、89.19%(33/37;χ2=42.811,P=0.000),说明多次除颤可显著增加院前复苏成功率。最终复苏成功组现场时间明显短于未成功组(min:10.85±8.83比16.79±11.36,t=2.367,P=0.020),心电监护仪记录室颤至恢复室上性心律的时间(复苏成功用时)明显短于未成功组(min:3.24±3.17比7.43±6.64,t=3.175,P=0.002),说明用时越短,最终复苏成功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苏成功用时长是院外室颤患者最终未成功复苏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0.771,P=0.024〕;而性别、年龄、有无目击者CPR、呼救时间段、响应时间、现场时间、转运时间对院前复苏成功和最终复苏成功均无显著影响;此外,在院前复苏成功的患者中,进行1次、2次、≥3次除颤者的最终复苏成功率分别为48.39%(15/31)、58.33%(7/12)、21.21%(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60,P=0.024)。
结论2013至2016年上海市室颤急救响应时间、院前复苏成功率及最终复苏成功率无明显变化。虽然多次除颤可显著增加院外室颤患者的院前复苏成功率,但在院前复苏成功的患者中,随除颤次数增多,最终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此外,复苏成功用时长、现场急救时间长者最终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