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柳琴制作的沿革历程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柳琴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诞生至今尚不足半个世纪,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可谓弹指一挥间。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柳琴这一原先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伴奏乐器,已发展到从独奏到重奏、领奏、协奏等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表演形式。
  正是由于其卓越表现,柳琴在1988年一举获得了全国乐器改革的最高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民间柳琴登堂入室
  
  柳琴原是广泛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交界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的伴奏乐器,是鲁南、苏北一带地方戏曲柳琴戏(亦称拉魂腔)、安徽泗州戏和浙江绍兴乱弹等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这种民间俗称“土琵琶’或“金刚腿”的乐器,因其形似柳叶,也称“柳叶琴”。又因最初的琴是用柳树下端朝阳一侧之木制成、其定弦和音色近似京戏中的月琴,因此,又有“柳月琴”之名。
  这种原始的柳琴一般有两个琴轴,使用丝质琴弦,内外弦分别定为d1、a1,非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为一个半八度。演奏时右手中指戴一竹制套筒(相当于现在的拨片),大拇指、食指捏住演奏,音色浑厚有余、亮丽不足,弹奏技巧也仅限于弹挑、扫拂(双弹、双挑)、轮音(小轮、长轮)等。
  1958年,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民族乐队到山东临沂演出,其间,琵琶演奏家王惠然先生去看当地的柳琴戏演出。他在剧团的伴奏乐队中发现了柳琴这一弹拨乐器,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惠然先生在对这种民间弹拨乐器进行深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与徐州乐器厂的制琴师傅合作,通过无数次试验,先后改革试制成功了三弦二十四品和四弦二十九品的柳琴,经反复试用,最终于1970年定型为四弦二十九品柳琴,从而使这件具有古老传统的民间乐器获得了新生,焕发了青春。
  最初,改革试制柳琴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填补我国民乐队弹拨乐组高音声部之不足,故改革后的柳琴,缩短了原琴体的长度,琴轴也由两个增加到四个,使用尼龙及尼龙钢丝琴弦,其中一、二弦定音提高了纯四度,由原定d1、a1改定g1、d2,增加的三、四弦定音分别是一、二弦的低八度,即四根琴弦空弦音分别为g、d1、g1、d2,由于增加了两根琴弦,不仅明显地突出了其高音,低音区也向下延伸了纯五度,其整个音域得到了有效的扩展。尤其是将面板上的音品改为十二平均律排列,使得这一民间乐器趋于完善、规范,这一切使其不仅完全可以适应大型乐队排练演出之需要,也为柳琴独奏曲的创作表演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
  改革后的柳琴,扩展了音域,增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同时,王惠然先生根据表现作品之需要又革新、创建了许多新的演奏技法,如左手的推、拉、吟、揉弦和沥、滑、打、勾、泛音技巧;右手的琶音、过弦技巧以及拇指拨弦、敲击面板、弹奏码下音等,从而大大地增强了柳琴的艺术表现力,这使得柳琴不仅适用于乐队合奏,更成为一件出色的独奏乐器。
  
  五弦柳琴与七弦柳琴
  
  四弦柳琴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柳琴的表现力,也激起了更多专业人士的改革热情。1975年,大连市歌舞团林吉良、于智昭试制成功了五弦中音柳琴。这种柳琴外型吸取了琵琶的某些特点,背板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腹腔向上扩展并在其间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面板由三块桐木结合而成,在材质、纹理及厚度上使之合理分布,音孔也改变了原来的形状,并取消了音窗,音品嵌在与面板分离的指板上,从而增强了面板的振动。五条琴弦分别定为A、d、a、d1、a1音,使用拨片弹奏。发音灵敏、宏亮,高、中音区和高音柳琴音色相似,并略带琵琶韵味。目前,此种琴已用于独奏及合奏,它不仅有着较好的独奏效果,在乐队合奏中,也能起到连接柳琴和琵琶声部的桥梁作用。
  1980年前后,山东艺术学院的柳琴演奏硕士生导师常立玉教授在常年的教学实践中,设想并成功研制了七弦柳琴。七弦柳琴是在四弦柳琴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外形比四弦柳琴略大,由于是七根弦,故采用了双槽七轴,将七个弦轴分别装在两具槽内,有四个轴和原来的柳琴看上去没有什么两样,其余的三个小轴采用吉他轴,这样既能装下七个轴,从外观上看又和原来的四弦琴轴一样美观。为使发音保持平衡,因弦多了必须适当加大原来的琴体,又适当缩减了琴体的厚度,又对原来的共鸣腔体加以改造,这样保持了四弦柳琴清脆明亮的高音音色不变。为防止七条弦挤在一起无法演奏,故加宽了山口,使弦距在0.6~0.7厘米,为摆开七条弦,又加长了四弦柳琴的单梯形码,将单梯形码改为双梯形码,同时又将四弦柳琴栓弦的微调宽度加宽以适合七弦。七弦柳琴的定弦不是以扩大音域为目的,而是在原来的定弦基础上采用双向定弦的方法,使其产生丰富的琶音效果,其定弦为d2、 g1、d1、g、d1、g1、d2。这种双向式的定弦,就是说它向外(右)向里(左)连起来都是一个悦耳的琶音。
  这种柳琴保留了原来的四弦柳琴的特点,增大了音量,丰富了表现力,并且使低音的音色有了明显的改变,在演奏中奏出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琶音效果是七弦柳琴在演奏中的优势与特点。另外,它增加了三条弦,可在同一音高的弦上,既做旋律,又做伴奏,四弦柳琴上的演奏技巧在七弦柳琴上可得以充分的发挥。
  
  双共鸣箱柳琴
  
  七弦柳琴问世之后,香港中乐团的柳琴首席演奏家阮仕春,又制作了双共鸣箱柳琴系列(高、中、次中音三种规格),并为此获得1992年文化部科技进步奖。
  双共鸣箱柳琴的制作材料与一般四弦高音柳琴相同,背板用硬木,以红木、紫檀木、花梨木为主,面板用软木,一般以梧桐木为主。从外观上看,双共鸣箱柳琴比一般柳琴厚,背板上有一个音窗。这样可以让演奏者比较清楚地听到自己所演奏的声音。
  其原理在于:琴的面板主要提供振动,背板则主要提供反射,柳琴基本发声的方式,是由琴码将弦震传送到面板,经面板震动共鸣箱内的空气使声波向内传送。声波碰到背板产生反射在共鸣箱内,使声波产生驻波的现象,藉以放大音量,而后从音窗传出。双共鸣箱柳琴的内部结构与传统柳琴最大的差异就是在共鸣箱内多了一层以软木制作的隔板。它的功能在于借由音柱传震的作用,使得第二层面板,亦能产生声波的作用,但也同时提供反射,产生类似小提琴发声的效果。
  双共鸣箱柳琴的功能在于既可以加大柳琴的音量,又可以提供不同音高产生驻波的空间,使得各音区的发声得以平均,使音色更具美感。不过,这种双共鸣箱柳琴因产量不高,价格昂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柳琴改革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在50年的柳琴发展变革中,拓展了发展空间。当然,我们还不能满足于现状,柳琴的形制现状目前还谈不上尽善尽美。
  比如我们在小字三组以上的音区演奏快速乐段的时候,由于品位的限制,连女性的的小手都按不进,琴的基本声音都难以发出,根本谈不上清晰度和音乐表现。我们在小字组和小字一组音区间又很难表现深沉厚重和柔美。四条弦的过渡有着明显的断裂,即使在同一条弦上,尤其是在二、三、四弦,上下把位的音色也依然缺乏统一性。
  这些,还只是柳琴不完善的一个表现。因此可以说,柳琴还是一件很年轻的乐器,还需要大家继续共同努力,不断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汗水,使其形制早日达到相对完善的地步,为弘扬我国民族艺术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文化的功用显而易见。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作为文化建设有机组成部分的群众文化由于它固有的和谐特征和和谐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各地都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各级政府更要不折不扣地担负起发展群众文化的公共责任。  群众文化是
一进门,我就感觉屋里的气味不对.紧接着,传来了呻吟声.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那一幕竟仍是如此清晰.当时我和姐姐刚跟邻居从公园回来,并没想到会出什么事情.可是很快我就发现,
期刊
新闻播音员处在传递信息、与受众交流的最前沿,其播音质量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通过近十年的播音工作实践,笔者体会到在目前的新闻播音工作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语言梗阻意思不集中    就播音而言,句子就像一颗颗珍珠,要靠内容这一根红线把它们串起来,使受众明白无误地理解稿件的意思。如果在播新闻时,念字念句,一句一句地摆,不能按内容去组织语言,就会使句子播得比较散,从而给受众顺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畜牧业生产已逐渐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安全高效之路,已经成为广大农区支柱产业之一,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增收
【摘要】当前,城市成了媒介关注的焦点和传播的主要市场;而对于占全国人口比例56%的农村,媒介无论是在覆盖率和传播内容上,其成了“弱势”群体。本文试图从农村经济发展,媒体在利益驱动下的不作为,以及广大农民对自身被“放逐”身份的不自觉几方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农村 信息缺失 成因 对策    当前,中国的国民经济有着突出的二元结构特点,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