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的树》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1课。本单元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教材在导读中对本单元的童话教学给出了明确的方向,即“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由此可见,这一组的教学应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
《去年的树》作为日本童话的代表作,以其清新素雅的文字、简单无饰的内容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更让我们领略了日本文化简素的精神。这篇童话在本组童话中似一朵娇兰静静绽放,洁白、清雅却自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全文494个字,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没有使用含义深刻的成语,更没有摄人心魄的环境描写和蕴含说教的道理讲述,有的仅仅只是围绕着一只鸟和一棵树展开的最简单的故事叙述,相聚时的美好,离别时的不舍,找寻时的执着,重逢时的追忆。
一、句号中感受树和鸟相聚的美好时光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开头三句話,均以孩子们最习以为常的句号来表述,以一个平淡的开头、简单的场景引导学生感受树和鸟那份相依相惜。这棵树和这只鸟是好朋友,有多好呢?孩子们自己去想吧。是风雨中的相携,是午后的呢喃,还是两人相视一笑的心有灵犀?“天天”包括什么时候呢?杨柳依依的春天,百花齐放的夏天,抑或是秋风乍起的秋天?是艳阳高照时,阴雨绵绵时,还是满天乌云时?总之,他们俩是相依相惜,不曾分离。这多像儿时的我们,总喜欢和最要好的小伙伴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刻也不分开啊!读到这里就会被树和鸟的这份温馨所感动。但文中既没有使用温暖、美好这样的字眼,也没有使用多样变化的标点,只是将所有的想象凝聚在一个个小小的句号中,读来倍感深情。
二、感叹号里体会树和鸟的依依惜别之情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人生难得是相聚,唯有别离多。”随着寒冬的来临,鸟儿必须到南方过冬去了,看着临别时鸟儿和树的对话,感受着那份难舍难分,那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画面跃然眼前。然而作者没有为这离别做太多的渲染和铺陈,所有的依依不舍汇聚成了两个感叹号——树对鸟的临行告白“再见了,小鸟!”和鸟儿对大树的承诺“请等着我吧!”。树和鸟所有的情感全部蕴含在这两个极其简单的“!”中。这就是最深的情感,最平实简单的标点,文本最大的张力。
三、问号中感知鸟找寻大树时的执着
当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寻找他的好朋友树时,却发现树不见了,只有树根留在那里,于是她四处寻觅,四处问询——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
此时不论鸟儿的心中有多么焦急,有多么不安,又有多么担心,新美南吉只字未提,所有复杂的情感全部融合在这三次问话中,汇合在三个看似一致的“?”中,在这问号的背后却饱含着这只鸟儿复杂难言的心情。且看小鸟三次问话中对大树称呼的变化:
1.“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强调的是去年听她唱歌的、临行时和她告别、在她的记忆中还依然如故的树,她在寻觅的是活着的树。
2.“我的好朋友树”,强调的是她的好朋友,更重在这份亲密的朋友关系,从听到树根的回答那一刻起,她就已经知道大树“死”了。但她不放弃,因为她还记得去年对大树的承诺:“请等着我吧!”她要亲自给大树唱去年唱过的歌,哪怕大树只剩树干。所以她问门先生的时候是忍着内心悲伤的,小心翼翼地用“我的好朋友树”来发问,她要用这份神圣的树鸟关系打动门先生,获得大树最终的下落。
3.“火柴”,火柴已经是大树身上极微小的部分了,小鸟寻找大树的希望一次次地被打击,然而她还是固执地认为哪怕仅存大树身体的部分,她也要再看一眼,为他唱歌。这份决然,这份坚定,使小鸟面对小女孩时使用了“火柴”来替代她好朋友的名字。
由此可见,小鸟在寻觅大树的过程中百感交集,在一次次升腾起希望后,不断地幻灭,接着又满含希望地去寻找,直到最后。这其中的言不尽、道不完的情感,作者又是用极朴素的问话、极简单的问号做了最完美的诠释,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怎样华美的语言面对小鸟的这份真情都显得那么苍白。
四、句号中感悟生命的永恒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当看到用朋友生命点燃的灯火时,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一“看”,鸟儿会想起多少他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可眼前已是物是人非,只有跃动的灯火。至此,小鸟仍然不放弃,还是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这灯火就是小鸟心中朋友的“化身”。当去年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回荡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那首动听的歌,更是他们之间真挚的感情。
而当悠扬的歌声结束后,小鸟又看了一眼灯火。临行前的最后一看啊!多少话语涌上心头。最是这定睛一看,又饱含了多少温柔。
此时,所有的情感已经喷薄欲出了,但作者新美南吉却没有用任何绚丽的语言和表达来结束这个故事,而是仍然回到和开头一样的“句号”。又是三句话,不过这次的三句话是独立成段的——三个用句号来结束的自然段。能说此时读者的心中不难过吗?能说此时的教者眼中不满含泪水吗?能说此时学生的心灵不受到触动吗?就是这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三个句号,让我们动容,这也正是日本文化的根本——简素的精神。 至此,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我个人认为,新美南吉写这个童话的目的并不仅仅于此,结合他的生平,我们似乎还可以感受到一些生命的味道。
1.生命的延续
1913年,新美南吉出生在日本爱知县半田市的岩滑地区。他的父母亲经营着一家榻榻米店。“新美南吉”原本是他哥哥的名字,可惜的是,哥哥在出生18天后就夭折了。
既然新美南吉的名字有继承哥哥的用意,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新美南吉的生命将会是对哥哥生命的一种延续呢?难道这篇文本是为了纪念他的哥哥?接着读下去,我们发现不是。
2.亲情的记忆
新美南吉在短暫的一生里,曾经失去过很多东西:4岁那年,年仅29岁的母亲不幸病故了。8岁时,他的叔父也因病去世了,年仅30岁。哥哥、母亲、叔父的相继早逝使新美南吉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不安感和宿命意识。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难道文中的树和鸟是他对母亲或者说是亲情的渴望?虽然最后母亲就像文中那棵树过早地离开了他,但是他依然对亲情有着无尽的渴望?因为不光此文,《小狐狸》里,在他刻画的那位温柔、包容的妈妈身上,就寄托着他的这种“怀恋”。那篇作品最后一自然段写的是小男孩文六和他妈妈的对话:当文六说到,如果他真的变成狐狸了,会怎样呢?如果被猎犬发现了,爸爸妈妈会逃得快,可他还是一只小狐狸,会落在后面的。妈妈反复强调着,如果那样,妈妈就一瘸一拐地慢慢跑……“我不要,我不要,我就是不要!”小小的文六含着眼泪扑进了妈妈的怀抱里。这时候,我深深地感到了,妈妈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孩子又是多么需要、多么依恋着自己的妈妈。而新美南吉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之后又失去了身边的亲人。那么,在他的内心深处是不是更隐藏着对亲情的无尽向往?
3.永恒的追忆
1943年3月22日上午8时15分,新美南吉与世长辞,年仅29岁,和他母亲去世时的年龄一样。
才华横溢的新美南吉就这样离开了我们。那么他最终要通过作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直到看到这段他在日记中写到的话:
在我的作品里,蕴含着我的天性和远大的理想……假如几百年、几千年之后,我的作品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么我就可以从中获得第二次生命。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多么幸福啊!
我顿时释然,原来新美南吉在14岁时就对生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当我们今天重读他的作品时,对他来说,就是生命的再现,这不正是生命的永恒,人类的永恒吗?细想起来,永恒的东西太多了。在这篇文章中,树和鸟深厚的友情,鸟儿给大树许下的诺言,以及那首让我们怀念的去年的歌……不都成了文中最永恒的吗?
然而面对生命永恒这个厚重的话题,新美南吉却选择了最司空见惯的树和鸟的故事,运用了写作中最朴实无华的表达,使用了最简单的句号、感叹号和问号这三种标点。这份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朴素让我们仰视,这种清新素雅的表达令我们倾心,这种华丽之极归于无饰的“华丽”让我们深思。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去年的树》作为日本童话的代表作,以其清新素雅的文字、简单无饰的内容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更让我们领略了日本文化简素的精神。这篇童话在本组童话中似一朵娇兰静静绽放,洁白、清雅却自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全文494个字,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没有使用含义深刻的成语,更没有摄人心魄的环境描写和蕴含说教的道理讲述,有的仅仅只是围绕着一只鸟和一棵树展开的最简单的故事叙述,相聚时的美好,离别时的不舍,找寻时的执着,重逢时的追忆。
一、句号中感受树和鸟相聚的美好时光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开头三句話,均以孩子们最习以为常的句号来表述,以一个平淡的开头、简单的场景引导学生感受树和鸟那份相依相惜。这棵树和这只鸟是好朋友,有多好呢?孩子们自己去想吧。是风雨中的相携,是午后的呢喃,还是两人相视一笑的心有灵犀?“天天”包括什么时候呢?杨柳依依的春天,百花齐放的夏天,抑或是秋风乍起的秋天?是艳阳高照时,阴雨绵绵时,还是满天乌云时?总之,他们俩是相依相惜,不曾分离。这多像儿时的我们,总喜欢和最要好的小伙伴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刻也不分开啊!读到这里就会被树和鸟的这份温馨所感动。但文中既没有使用温暖、美好这样的字眼,也没有使用多样变化的标点,只是将所有的想象凝聚在一个个小小的句号中,读来倍感深情。
二、感叹号里体会树和鸟的依依惜别之情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人生难得是相聚,唯有别离多。”随着寒冬的来临,鸟儿必须到南方过冬去了,看着临别时鸟儿和树的对话,感受着那份难舍难分,那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画面跃然眼前。然而作者没有为这离别做太多的渲染和铺陈,所有的依依不舍汇聚成了两个感叹号——树对鸟的临行告白“再见了,小鸟!”和鸟儿对大树的承诺“请等着我吧!”。树和鸟所有的情感全部蕴含在这两个极其简单的“!”中。这就是最深的情感,最平实简单的标点,文本最大的张力。
三、问号中感知鸟找寻大树时的执着
当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寻找他的好朋友树时,却发现树不见了,只有树根留在那里,于是她四处寻觅,四处问询——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
此时不论鸟儿的心中有多么焦急,有多么不安,又有多么担心,新美南吉只字未提,所有复杂的情感全部融合在这三次问话中,汇合在三个看似一致的“?”中,在这问号的背后却饱含着这只鸟儿复杂难言的心情。且看小鸟三次问话中对大树称呼的变化:
1.“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强调的是去年听她唱歌的、临行时和她告别、在她的记忆中还依然如故的树,她在寻觅的是活着的树。
2.“我的好朋友树”,强调的是她的好朋友,更重在这份亲密的朋友关系,从听到树根的回答那一刻起,她就已经知道大树“死”了。但她不放弃,因为她还记得去年对大树的承诺:“请等着我吧!”她要亲自给大树唱去年唱过的歌,哪怕大树只剩树干。所以她问门先生的时候是忍着内心悲伤的,小心翼翼地用“我的好朋友树”来发问,她要用这份神圣的树鸟关系打动门先生,获得大树最终的下落。
3.“火柴”,火柴已经是大树身上极微小的部分了,小鸟寻找大树的希望一次次地被打击,然而她还是固执地认为哪怕仅存大树身体的部分,她也要再看一眼,为他唱歌。这份决然,这份坚定,使小鸟面对小女孩时使用了“火柴”来替代她好朋友的名字。
由此可见,小鸟在寻觅大树的过程中百感交集,在一次次升腾起希望后,不断地幻灭,接着又满含希望地去寻找,直到最后。这其中的言不尽、道不完的情感,作者又是用极朴素的问话、极简单的问号做了最完美的诠释,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怎样华美的语言面对小鸟的这份真情都显得那么苍白。
四、句号中感悟生命的永恒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当看到用朋友生命点燃的灯火时,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一“看”,鸟儿会想起多少他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可眼前已是物是人非,只有跃动的灯火。至此,小鸟仍然不放弃,还是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这灯火就是小鸟心中朋友的“化身”。当去年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回荡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那首动听的歌,更是他们之间真挚的感情。
而当悠扬的歌声结束后,小鸟又看了一眼灯火。临行前的最后一看啊!多少话语涌上心头。最是这定睛一看,又饱含了多少温柔。
此时,所有的情感已经喷薄欲出了,但作者新美南吉却没有用任何绚丽的语言和表达来结束这个故事,而是仍然回到和开头一样的“句号”。又是三句话,不过这次的三句话是独立成段的——三个用句号来结束的自然段。能说此时读者的心中不难过吗?能说此时的教者眼中不满含泪水吗?能说此时学生的心灵不受到触动吗?就是这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三个句号,让我们动容,这也正是日本文化的根本——简素的精神。 至此,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我个人认为,新美南吉写这个童话的目的并不仅仅于此,结合他的生平,我们似乎还可以感受到一些生命的味道。
1.生命的延续
1913年,新美南吉出生在日本爱知县半田市的岩滑地区。他的父母亲经营着一家榻榻米店。“新美南吉”原本是他哥哥的名字,可惜的是,哥哥在出生18天后就夭折了。
既然新美南吉的名字有继承哥哥的用意,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新美南吉的生命将会是对哥哥生命的一种延续呢?难道这篇文本是为了纪念他的哥哥?接着读下去,我们发现不是。
2.亲情的记忆
新美南吉在短暫的一生里,曾经失去过很多东西:4岁那年,年仅29岁的母亲不幸病故了。8岁时,他的叔父也因病去世了,年仅30岁。哥哥、母亲、叔父的相继早逝使新美南吉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不安感和宿命意识。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难道文中的树和鸟是他对母亲或者说是亲情的渴望?虽然最后母亲就像文中那棵树过早地离开了他,但是他依然对亲情有着无尽的渴望?因为不光此文,《小狐狸》里,在他刻画的那位温柔、包容的妈妈身上,就寄托着他的这种“怀恋”。那篇作品最后一自然段写的是小男孩文六和他妈妈的对话:当文六说到,如果他真的变成狐狸了,会怎样呢?如果被猎犬发现了,爸爸妈妈会逃得快,可他还是一只小狐狸,会落在后面的。妈妈反复强调着,如果那样,妈妈就一瘸一拐地慢慢跑……“我不要,我不要,我就是不要!”小小的文六含着眼泪扑进了妈妈的怀抱里。这时候,我深深地感到了,妈妈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孩子又是多么需要、多么依恋着自己的妈妈。而新美南吉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之后又失去了身边的亲人。那么,在他的内心深处是不是更隐藏着对亲情的无尽向往?
3.永恒的追忆
1943年3月22日上午8时15分,新美南吉与世长辞,年仅29岁,和他母亲去世时的年龄一样。
才华横溢的新美南吉就这样离开了我们。那么他最终要通过作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直到看到这段他在日记中写到的话:
在我的作品里,蕴含着我的天性和远大的理想……假如几百年、几千年之后,我的作品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么我就可以从中获得第二次生命。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多么幸福啊!
我顿时释然,原来新美南吉在14岁时就对生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当我们今天重读他的作品时,对他来说,就是生命的再现,这不正是生命的永恒,人类的永恒吗?细想起来,永恒的东西太多了。在这篇文章中,树和鸟深厚的友情,鸟儿给大树许下的诺言,以及那首让我们怀念的去年的歌……不都成了文中最永恒的吗?
然而面对生命永恒这个厚重的话题,新美南吉却选择了最司空见惯的树和鸟的故事,运用了写作中最朴实无华的表达,使用了最简单的句号、感叹号和问号这三种标点。这份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朴素让我们仰视,这种清新素雅的表达令我们倾心,这种华丽之极归于无饰的“华丽”让我们深思。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