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午,坐在什刹海会馆的二层,等着广东师傅阿钊传说中的那杯功夫汤,这需要点耐心,也需要点时间,但想来应该值得。初春的阳光从落地通透的玻璃窗倾泻进来,人感觉很温暖。窗外是早春的什刹海,冰面刚刚有些开化,能见到半冰半水,由冬入春的景象。
如果再早些时候坐在这里,会有很好的视野和角度赶得上看封冻的冰面和溜冰人热闹蒸腾的场景,看北方特有的因为寒冷而红扑扑的面颊和大口呼出的白色呵气,看干枯的柳条在干冷的风里有韧性地摆动……在我看来,这一切似乎远比暖春的嫩芽和盛夏的蝉鸣来得更有味道。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什刹海,对于游客,什刹海集成式地提供给他们关于老北京的生活想象,也夹杂着新北京的活色生香,而对于如我一样的北京人,什刹海带回的是从前的生活记忆的碎片。
什刹海始终是北京人最爱的一片地方。元代以来,这片京城里所谓的“海”曾是元大都的漕运和商业中心。那时,酒楼茶苑、商肆作坊沿岸排列,热闹繁华。到了明清的时候,这里又因为闹中取静,又有水岸风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也纷至沓来,在这里建府邸、造庭园,更有出家人也修建寺院。看来雅趣真的是要凑,才成气候的,雅集也是“赶”出来的。这座闹中取静的会馆,在奥运那年叫“伦敦之家”,用作英国政府奥运期间的专门会所。尽管英伦的贵客不一定完全懂得什么是京城里爷的范儿,以及怎么样才能当好“京城里的爷”,但似乎并没有妨碍他们在“伦敦之家”的那段日子里凑成了雅趣,赶上了雅集。
这会儿,在会馆前院的西露台的室外酒吧前还能见到“伦敦之家”的字样。我想象着小贝站在这座庭院中的样子,院子里的什么东西会让这个球场外腼腆的、不再年轻的大男孩着迷呢?那个马槽?那座有三个吉兽的灰色影壁?那对用云石精雕的南式石狮,还是那十八口从荆楚之地远道而来的古水缸?也许都不是,他可能更喜欢对着后海夏日的一池碧水发发呆,偶尔能听到三轮车上叮当的铃声。他若喜欢一个城市,总喜欢找到最好的看城市和读懂城市的角度,就像他和辣妹在洛杉矶的家,选址在了城市的高处,在那个他最喜欢最得意的露台上,城市一览无余。或许,当年的这座“伦敦之家”也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私人的角度来解读这座既古亦新的城市。
这里把什刹海的许多景致分别用作了现代和传统厅堂的名字,比如“银锭”就是银锭桥,“柳荫”就是柳荫街。而我更喜欢顺着玻璃幕墙旁边的绿植,慢慢地在采光很好的空间里,经过古琴、佛像和石雕,经过由主人设计并依旧得意的玻璃鱼池,踱到可以喝茶叙旧的木榻边,再细细端详一会儿落地窗外那几尾葱茏翠色的细竹。当然,还有那把用酒红色靠垫配搭的靠椅,不知怎么,那造型让我第一时间想起狂人达利的那只风靡全球的“融化了的钟”。
不知过去多久,广东师傅阿钊才又一次出现了,这 次他端回两样东西,托盘里放着功夫茶具一把泥壶,两只浅杯,他指指壶说,功夫汤就在里面了。另一样东西,是他的一帧照片,里面是穿着超自制服很职业的阿钊,胸前几块金牌闪闪有光。他说,因为做出功夫汤,他得了金奖。一直酷爱喝功夫茶的他,把这份喜欢用到了汤上,他说,不仅是汤要靓,形式感也很重要啊。阿钊的功夫汤不是一盅喝尽的,而是可以像喝茶一样慢慢倒,量随意,味随心,品汤如品茶。我笑着问:是不是在你看来茶有茶品,汤有汤德?阿钊说,喝汤同样可以很有意境地喝,广东的汤真是一种文化呢。我倒更愿意承认,广东的汤以清淡、营养、耗时出名,打磨的倒真的是一种生活氛围。不吝惜时间,不吝惜心力,煲成的汤自然见功夫。就像这道汤,如同喝茶一样,要两杯后,口中才会有一种自然的回甘,阿钊说,那味食材的名字叫作“石斛”,当然還有姜片。
这一季,会馆里提供很多时令的养生有机菜品,比如体积很小的白萝卜,比如同样是体积很小的紫薯,盛在质地很好的纯白色瓷盘里,阿钊会在盘上做些花草图案来点缀,感觉上中式菜品里又有点“西化”的视觉。
午后的什刹海有了些暖意,一边灯笼正红,一边胡同游的三轮车生意正好。除了熙来攘往的游人,除了酒吧餐馆,除了星巴克咖啡的香气,还能看到附近的普通居民,老人为多,在这个初春的午后有一搭没一搭地下棋聊天,这一切都令眼前的什刹海有一种好玩的、混搭的感觉,有点奇怪,倒也不难接受,灯红酒绿和市井生活并置着,很包容,也很北京。而我还在回想刚刚在会馆里慢慢等汤的这段时光,回想刚刚石斛汤里的那份淡淡的回甘。或许,因为功夫所以甘甜,因为功夫所以幸福吧。
如果再早些时候坐在这里,会有很好的视野和角度赶得上看封冻的冰面和溜冰人热闹蒸腾的场景,看北方特有的因为寒冷而红扑扑的面颊和大口呼出的白色呵气,看干枯的柳条在干冷的风里有韧性地摆动……在我看来,这一切似乎远比暖春的嫩芽和盛夏的蝉鸣来得更有味道。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什刹海,对于游客,什刹海集成式地提供给他们关于老北京的生活想象,也夹杂着新北京的活色生香,而对于如我一样的北京人,什刹海带回的是从前的生活记忆的碎片。
什刹海始终是北京人最爱的一片地方。元代以来,这片京城里所谓的“海”曾是元大都的漕运和商业中心。那时,酒楼茶苑、商肆作坊沿岸排列,热闹繁华。到了明清的时候,这里又因为闹中取静,又有水岸风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也纷至沓来,在这里建府邸、造庭园,更有出家人也修建寺院。看来雅趣真的是要凑,才成气候的,雅集也是“赶”出来的。这座闹中取静的会馆,在奥运那年叫“伦敦之家”,用作英国政府奥运期间的专门会所。尽管英伦的贵客不一定完全懂得什么是京城里爷的范儿,以及怎么样才能当好“京城里的爷”,但似乎并没有妨碍他们在“伦敦之家”的那段日子里凑成了雅趣,赶上了雅集。
这会儿,在会馆前院的西露台的室外酒吧前还能见到“伦敦之家”的字样。我想象着小贝站在这座庭院中的样子,院子里的什么东西会让这个球场外腼腆的、不再年轻的大男孩着迷呢?那个马槽?那座有三个吉兽的灰色影壁?那对用云石精雕的南式石狮,还是那十八口从荆楚之地远道而来的古水缸?也许都不是,他可能更喜欢对着后海夏日的一池碧水发发呆,偶尔能听到三轮车上叮当的铃声。他若喜欢一个城市,总喜欢找到最好的看城市和读懂城市的角度,就像他和辣妹在洛杉矶的家,选址在了城市的高处,在那个他最喜欢最得意的露台上,城市一览无余。或许,当年的这座“伦敦之家”也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私人的角度来解读这座既古亦新的城市。
这里把什刹海的许多景致分别用作了现代和传统厅堂的名字,比如“银锭”就是银锭桥,“柳荫”就是柳荫街。而我更喜欢顺着玻璃幕墙旁边的绿植,慢慢地在采光很好的空间里,经过古琴、佛像和石雕,经过由主人设计并依旧得意的玻璃鱼池,踱到可以喝茶叙旧的木榻边,再细细端详一会儿落地窗外那几尾葱茏翠色的细竹。当然,还有那把用酒红色靠垫配搭的靠椅,不知怎么,那造型让我第一时间想起狂人达利的那只风靡全球的“融化了的钟”。
不知过去多久,广东师傅阿钊才又一次出现了,这 次他端回两样东西,托盘里放着功夫茶具一把泥壶,两只浅杯,他指指壶说,功夫汤就在里面了。另一样东西,是他的一帧照片,里面是穿着超自制服很职业的阿钊,胸前几块金牌闪闪有光。他说,因为做出功夫汤,他得了金奖。一直酷爱喝功夫茶的他,把这份喜欢用到了汤上,他说,不仅是汤要靓,形式感也很重要啊。阿钊的功夫汤不是一盅喝尽的,而是可以像喝茶一样慢慢倒,量随意,味随心,品汤如品茶。我笑着问:是不是在你看来茶有茶品,汤有汤德?阿钊说,喝汤同样可以很有意境地喝,广东的汤真是一种文化呢。我倒更愿意承认,广东的汤以清淡、营养、耗时出名,打磨的倒真的是一种生活氛围。不吝惜时间,不吝惜心力,煲成的汤自然见功夫。就像这道汤,如同喝茶一样,要两杯后,口中才会有一种自然的回甘,阿钊说,那味食材的名字叫作“石斛”,当然還有姜片。
这一季,会馆里提供很多时令的养生有机菜品,比如体积很小的白萝卜,比如同样是体积很小的紫薯,盛在质地很好的纯白色瓷盘里,阿钊会在盘上做些花草图案来点缀,感觉上中式菜品里又有点“西化”的视觉。
午后的什刹海有了些暖意,一边灯笼正红,一边胡同游的三轮车生意正好。除了熙来攘往的游人,除了酒吧餐馆,除了星巴克咖啡的香气,还能看到附近的普通居民,老人为多,在这个初春的午后有一搭没一搭地下棋聊天,这一切都令眼前的什刹海有一种好玩的、混搭的感觉,有点奇怪,倒也不难接受,灯红酒绿和市井生活并置着,很包容,也很北京。而我还在回想刚刚在会馆里慢慢等汤的这段时光,回想刚刚石斛汤里的那份淡淡的回甘。或许,因为功夫所以甘甜,因为功夫所以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