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之学书,并非附庸风雅,惟求临帖之时,全神贯注,心静于焉,以助文学创作,别无他求也。
余从去岁五一长假,突然迷上中国书法,寻古人学书之路径,有米襄阳、王铎之书道可鉴。米、王楷书临颜真卿,行书临王羲之,循门而入,破门而出,皆成一代书法大家。余窥米王成功之道,皆因了一个气字了得。
王右军生于乌衣巷中,王谢门第,乃东晋豪门,生于缵缨之族,长于钟鸣鼎食之家,少时启蒙,便临汉隶魏碑,稍长,行书又先学卫夫人,后专注于钟繇,鼎新变法,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终于达到中国行书之至尊之境。颜真卿亦如是,出于山东书香门第之家,进士入官,承接盛唐气象,其书故有大气沉雄之韵。而王羲之被选为东床附马,却是带兵之人,官拜右将军。颜公虽官拜平原太守,安史之乱始,大唐境内,遍地兵燹,多座镇守使皆降,唯颜真卿筑高墙,与其侄拼死抵抗,遂被安禄山叛军团团围住,致颜公之侄被戮杀。然,金戈铁马,秋风雄关,壮士不可夺其志也、气也。盖王、颜二公书,承载王朝之大气也,后世难以望其项背。
书无百日功,终其大书家一生,从少年习书起,皆在路上。余先临楷,开始一周,笔如烈马各朝四方而驰,不可驾驭也。然余兴趣正浓,每晚临4个小时,一个月入门,两个月便有模有样,半载之后,便可示人。令余之朋友及粉丝惊叹不已,称余稟赋甚好,有家学渊源也。
其实不然,令余掩嘴窃笑,书法家学不敢称,只是少时看得多矣。余之故里在昆明城郭之大板桥古驿也,徐家邻居,乃一远房大伯徐加祥,写得一手漂亮楷书,古遒沉雄,海风山骨。文革年代,每村每队、每家每户标语口号、革命对联,彼书丹也。时,余仅六七岁,伫立于侧,仰洋洋之大观也,领略中国书法之美。待少年长成,初习描红,后临大伯之书,且当童子功。及至初、高中,得邻居家藏书明清小说,皆宣纸手抄本也。余歆羡不已,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余之狼毫小楷书写,当如斯。
余学书愈深,对中国书法之道统和法度亦略知一二。凡中国书法之大家,其一生经历,或为朝庭高官、或将军戍边,或文章大家。如唐之褚遂良、欧阳询、陆柬之、孙过庭之辈,宋之苏黄米蔡四大家,元之鲜于枢、赵孟頫一枝独秀,明之董其昌、黄道周及贰臣王铎之流,因了高官之经历,文人出身,为官做人皆有大道,上承天心,下接地灵,故天地人合一,胸有大境,书有大气,书如其人,多写字高手也。
环顾当下,所谓中国书坛,书家辈出,星空灿然,皆称书法之盛世也。然,以余对中国书法源流之大观,比之晋唐、宋元,乃至明清,当下能称为书法家者,寥寥也。所谓以大书法家自居者,不过写字匠耳,其身断绝国学,不通古文句读,不晓音律,诗歌之平仄对仗,多被诟病,慢词、中堂对联,皆不擅长也。然,一条书法之道,却行者匆匆,仅长安道上,某省书协改选,副主席竟有36人之多,多为退休高官,亦为末名文人,皆来朱雀大道凑热闹。名利场上,惟见熙熙攘攘,不乏前仆后继者,究其原因,皆为利来也。
余学书一载,每晚临帖三四小时,多习晋唐先贤,渐入佳境。偶有朋友索墨宝,余羞于出手,婉拒也。皆答,五年之后再奉送。今年劳动节,余晒了一年临池学书之果,向众亲得瑟一番,众人称余之书露出中国书法道统和法度,令余惴惴。其实,余重在汇报,亦告亲们,书法者,文化人所备之器,古时之书札、信笺,乃精神交流之留存也,余之学书,并非附庸风雅,惟求临帖之时,全神贯注,心静于焉,以助文学创作,别无他求也。
责任编辑 张惠清
余从去岁五一长假,突然迷上中国书法,寻古人学书之路径,有米襄阳、王铎之书道可鉴。米、王楷书临颜真卿,行书临王羲之,循门而入,破门而出,皆成一代书法大家。余窥米王成功之道,皆因了一个气字了得。
王右军生于乌衣巷中,王谢门第,乃东晋豪门,生于缵缨之族,长于钟鸣鼎食之家,少时启蒙,便临汉隶魏碑,稍长,行书又先学卫夫人,后专注于钟繇,鼎新变法,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终于达到中国行书之至尊之境。颜真卿亦如是,出于山东书香门第之家,进士入官,承接盛唐气象,其书故有大气沉雄之韵。而王羲之被选为东床附马,却是带兵之人,官拜右将军。颜公虽官拜平原太守,安史之乱始,大唐境内,遍地兵燹,多座镇守使皆降,唯颜真卿筑高墙,与其侄拼死抵抗,遂被安禄山叛军团团围住,致颜公之侄被戮杀。然,金戈铁马,秋风雄关,壮士不可夺其志也、气也。盖王、颜二公书,承载王朝之大气也,后世难以望其项背。
书无百日功,终其大书家一生,从少年习书起,皆在路上。余先临楷,开始一周,笔如烈马各朝四方而驰,不可驾驭也。然余兴趣正浓,每晚临4个小时,一个月入门,两个月便有模有样,半载之后,便可示人。令余之朋友及粉丝惊叹不已,称余稟赋甚好,有家学渊源也。
其实不然,令余掩嘴窃笑,书法家学不敢称,只是少时看得多矣。余之故里在昆明城郭之大板桥古驿也,徐家邻居,乃一远房大伯徐加祥,写得一手漂亮楷书,古遒沉雄,海风山骨。文革年代,每村每队、每家每户标语口号、革命对联,彼书丹也。时,余仅六七岁,伫立于侧,仰洋洋之大观也,领略中国书法之美。待少年长成,初习描红,后临大伯之书,且当童子功。及至初、高中,得邻居家藏书明清小说,皆宣纸手抄本也。余歆羡不已,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余之狼毫小楷书写,当如斯。
余学书愈深,对中国书法之道统和法度亦略知一二。凡中国书法之大家,其一生经历,或为朝庭高官、或将军戍边,或文章大家。如唐之褚遂良、欧阳询、陆柬之、孙过庭之辈,宋之苏黄米蔡四大家,元之鲜于枢、赵孟頫一枝独秀,明之董其昌、黄道周及贰臣王铎之流,因了高官之经历,文人出身,为官做人皆有大道,上承天心,下接地灵,故天地人合一,胸有大境,书有大气,书如其人,多写字高手也。
环顾当下,所谓中国书坛,书家辈出,星空灿然,皆称书法之盛世也。然,以余对中国书法源流之大观,比之晋唐、宋元,乃至明清,当下能称为书法家者,寥寥也。所谓以大书法家自居者,不过写字匠耳,其身断绝国学,不通古文句读,不晓音律,诗歌之平仄对仗,多被诟病,慢词、中堂对联,皆不擅长也。然,一条书法之道,却行者匆匆,仅长安道上,某省书协改选,副主席竟有36人之多,多为退休高官,亦为末名文人,皆来朱雀大道凑热闹。名利场上,惟见熙熙攘攘,不乏前仆后继者,究其原因,皆为利来也。
余学书一载,每晚临帖三四小时,多习晋唐先贤,渐入佳境。偶有朋友索墨宝,余羞于出手,婉拒也。皆答,五年之后再奉送。今年劳动节,余晒了一年临池学书之果,向众亲得瑟一番,众人称余之书露出中国书法道统和法度,令余惴惴。其实,余重在汇报,亦告亲们,书法者,文化人所备之器,古时之书札、信笺,乃精神交流之留存也,余之学书,并非附庸风雅,惟求临帖之时,全神贯注,心静于焉,以助文学创作,别无他求也。
责任编辑 张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