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持续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tk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学的泡沫破裂后,还有多少人相信机场候机厅里售卖企业速成的鼓噪?还有多少人相信权术能换来自我和公司的进步?沉浸下来学习和积累,或许才是改变的开始。
  
  段永平在网上争取与巴菲特午餐机会的时候,用的名字是“Fastisslow”(欲速则不达),他现在也保持着每天步行打完18洞的习惯,尽量让节奏慢下来——这是现在很多人难以达到的,比如在我们进行EMBA采访时,一位学员就坚持认为,王石之所以去登山,是因为工作太忙碌,压力太大了,所以选择了这样一种减压,甚至逃避方式,而不是真的出自于兴趣爱好。
  欲速,必然要快,必然目标明晰,这几乎是现代职场的共识。
  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往往一开始就抱着某种目的去做一件事,其结果多半事与愿违 — 这样的定律也适用于离我们似远又近的EMBA班。
  有人会说它是个交际圈,但现代人与人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也可以做到越来越精准,何必要耗费那么多金钱时间去为了一个“圈”?
  有人会说它是一个课堂,教会一些管理和经营上的宏观视野、给自己更多的理论支持,但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为什么一定是EMBA班?
  还有人会认为,这样的一个班,是让自己看起来更有高度,但这又很难解释那些连续读了三四个EMBA班的人。
  与暨大EMBA班的学员,喝着功夫茶聊天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是,关于对EMBA班是否单纯是一个“名利场”、“交际圈”的猜测,他们更愿意认为:平等以待,水到渠成。
  而关于老师的授课,他们则认为是突破瓶颈、寻求理论支撑的方式。
  在工作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后,他们更清楚的一点是:EMBA班能给予你很多,但急不来,也算不来。
  
  EMBA关键词
  
  1EMBA等于EMBA研修班和总裁班?
  随着EMBA市场越来越火热,出现了EMBA研修班和总裁班,虽然它们血缘关系属于EMBA,但仔细了解后会发现这些并不是国家认可的学位班。学费相对低廉、学制较短、课程灵活是很多人选择研修班和总裁班的原因,但教学质量则需要进一步的考察了。现在EMBA 的学位班经国家审批的共有32家,如果你心仪的学校和课程不属于其中,那就要仔细考虑了。
  
  2名校高价等于高质量?
  EMBA的学费差距颇大,学校也参差不齐,是不是学费越高的越好,学校名气越大就越好呢?面对这些问题,一定要理性选择,要从课程体系和学校本身的优势专业去考虑,多加几分思考,综合多项因素决定。
  
  EMBA:一起吃农家菜的特殊社交
  
  “来EMBA之后能从三个方面学到东西,第一我能从老师的课堂上学到东西,信息来源和过去有很多的不同,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很多更好更先进更前沿的知识;第二方面,在同学那里收获特别大,来自不同行业的同学提供了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第三就是能找到很多爱好一致的人。”
  
  《风尚周报》:你们是以怎样的心态来读EMBA的?
  郝亮:我喜欢读书由来已久,很早的时候就想去读研究生,甚至想出国深造,平时没事都会看很多管理类和经济类的书籍,后来只因为时间和条件不允许,也就耽误下来了,以前在深圳没有好的学习环境,来到广州后有了这么一个好的机会,于是毫不犹豫的做出了选择。
  张耀芳:我当时来读EMBA纯属巧合,原本我是想去北京读,就到这里来了解一下情况,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正式报名,怎么知道第二个星期同学上拓展课的时候又把我给叫上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在这个团队里比较愉快,而且通过拓展训练大家都认识我了,如果不在这里读,有点对不起兄弟姐妹们,然后就来了。
  吴孟宗:我读EMBA的出发点非常简单,工作22年以后,开始觉得工作已经碰到瓶颈了,而这个瓶颈是很难靠自己去突破的,所以想找一个学习的机会去培训自己,之前我也参加过其他一些专业性强,针对某些方面的学习班,但去了之后就发现这些并不是我要的,因为现阶段我在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执行”。后来通过杂志和朋友介绍,得到很多关于EMBA的信息,发现这才是我要的。
  
  《风尚周报》:来这个班读书,必须要有8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也意味着另外一点—你的职业烙印已经很深了,读EMBA是否会让这样的烙印冲淡?或者是加强?
  吴孟宗:其实来读这种班级的学生,本来每个人的出发点和想要的就是不一样的东西。确实大家在职场上都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再踏入学校来学习,首先应该把“自我”的那个部分先放空,带着所谓“烙印”来学习本身就是不对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来到这样的环境,才更能放开自己来吸收东西。
  张耀芳: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拓展课,在拓展活动中几乎就把人与人之间的那道墙拆掉了,自然而然就很快地融合在一起,第一堂课开始就好像兄弟姐妹一样,非常快乐。毕竟这种场合这种班级跟其他的学校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学校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是来EMBA我们要的就是不一样的收获 — 我们是要去吸收。
  《风尚周报》:EMBA也是一个社交场合,你们可能已经贴上了“××公司××职位”的身份的标志,在交往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有些话说了不合适,你们怎么克服这种情况?
  张耀芳:我觉得没有。
  吴孟宗:可以说完全没有,比如说我们班每个月会举行自己的高尔夫球赛或是联谊交流,我们活动过后几乎不会上大馆子吃饭,而是选择平常的农家菜。但在工作场合,打完球肯定是和客户去最好的酒楼吃饭,很多流程都是公式化的了——打完球去吃饭,吃玩饭去喝酒唱歌,但和班里的同学在一起就不会这样,比较随性。
  当然,同学之间在打球的时候也会有比较的心理,但是这种比较更多是基于激励,有时我们打球还会让球给同学里面的新手,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张耀芳:作为一个老总来讲,在单位和员工打球的时候,员工面对老总总不会放得开。但是在EMBA的学习里面,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来自不同的行业,你能在这里找到球友。无论球技好坏,都抱着锻炼友谊的心态,比较放松开心。
  
  《风尚周报》:为了维持这样的感情纯度,会回避合作关系吗?
  郝亮:会,可能大家所在的行业不同,性格不同。刚开始大家不会刻意谈到合作的事情,同时,相处也不会有隔阂,但随着交往时间拉长,相互之间了解加深,是否继续回避,或者是否能继续深交,也会显现出来。
  张耀芳:我们已经去过四个同学的企业,首先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再之是抱着宣传的心态。班里有同学的企业是做光碟和卫浴马桶的,我们班还专门做了两个牌匾——“天下第一碟”、“天下第一桶”,让他感到大家都是很认可他们的,而且让他们知道同学都可以群策群力帮助他出谋划策。我们班不会回避合作这个话题,相反会很主动帮助同学。
  
  《风尚周报》:在做出读EMBA这个选择的时候,你们考虑得更多的是时间成本,还是机会成本?
  吴孟宗:机会成本到哪里去都是一样的,在这里读书和在其他地方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反而时间成本是考虑最多的一个因素。但既然选择来读书,就会把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协调好。
  张耀芳:还是时间成本占比较大的因素,我是班上缺课比较严重的,尽管已经是尽量抽调时间了,但还是感觉不够用。
  
  《风尚周报》:有没有在某一堂课和一个重要会议之间选择过?
  张耀芳:这种情况比较多,都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几乎每次上课都会做思想斗争,但如果选择上课,就不会再想另外的事情了。我的想法是: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都会选择上课,因为当我在上课时是抱着一种很快乐的心态,即使你听过这个知识,在课堂上也会很安静去思考,这个过程会有很多收获。
  吴孟宗:这个EMBA的课程有五年的期限,我们在时间上可以调整,课程都是事先排好的,上课之前会知道今天的课程,尽量安排工作。但还是难免会遇到一些情况,有一次上课刚好跟集团总部开会冲突了,只好开完会当天马上从台湾飞回来上课,时间的冲突还是要靠“挪”来做好工作和学习的协调。
  
  《风尚周报》:公司里面的内训和EMBA课程对职业人的帮助有怎样的区别?
  吴孟宗:两者很不一样,公司的内训谈的是工作的技巧,EMBA是 在谈战略、规划,它要求的是作为一个公司的高层,你要怎么定制你的战略,并不是培养你的执行能力,它上课的方式比较不一样,它会很重视案例的讨论,而且讨论的内容不会偏向在执行面,而在策略制定。
  
  《风尚周报》:是否事业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读EMBA?
  张耀芳:我觉得读EMBA的人应该在公司里是一个具有决策权的人,这里的课堂不是教你怎么去做,而是教你一个方向,怎么发展还是由你自己判断。如果是对一个职业经理人或是中层来说,读EMBA是为了他的职位有这种程度的提升,抱着这种心态可能收获会比较大。
  
  《风尚周报》;其实你会发现同学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这些会不会在预期中是没有想到的?
  吴孟宗:我只有一家公司的工作经历,一毕业我就在现在的公司工作,到现在已经24年,这种环境使我接触的想法会比较单纯些,上课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班上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看法碰撞。我觉得这是EMBA班非常好的一个效果,班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判断事情的方式,我们在交流中就会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经历,这些不一样的思维碰撞出的火花比预期的要多得多。
  
  《风尚周报》:你们在踏进EMBA班以前,预期想得到什么? 又意外收获了什么?
  郝亮:我想证实我现在的管理方式是不是适应当下的环境,为这个找一个理论依据。上课之后我发现老师课上讲的理论和我想做的很多事情是应和的,更加增强了我的信心;还有一些你没有想到的,但是公司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读书过程中正好讲到这个问题,感觉就很有共鸣,为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张耀芳:来EMBA之后能从三个方面学到东西,第一我能从老师的课堂上学到东西,比如我在机械行业,我们在单一的行业里面行走了很多年,周围的圈子都是和这个相关的,人的想法一致性就比较强,信息的来源也相同,来读书之后就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很多更好更先进更前沿的知识,俗话说:旧瓶装新酒,有些东西可能瓶子还是那个,但是酒已经不一样了。
  第二个方面,在同学那里收获特别大,以前的圈子比较窄,除了自己的行业,其他的行业的情况都不了解,而上课之后,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知识的来源就广了,而且讨论问题的时候,可能十个人有十种看法,更能够换位思考,了解更多的东西。
  第三点就是能找到很多爱好一致的人,平时在公司上司和员工的距离比较远,而在这个班集体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比较近,而且有很高的荣誉感,好像回到了大学,而且比大学好的一点是现在我所接触的都是各个行业的精英人士,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自身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吴孟宗:收获比我预期的多,当初只是想突破工作上的瓶颈,来到之后发现你的人脉更广了。而且在这里跟以前念大学会不同,大学的时候跟教授会有距离感,那个时候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现在我们是在PK,教授提的观点我们不一定认同,我们会有自己的看法,有时候观点冲突时,我们还能说服老师接受我们的观点,这是我在念这个班之前没想过。
  
  《风尚周报》:在选择EMBA学校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吴孟宗:我来念之前跟老板讨论过,作为一个台企,我们不了解这里的政经、这里的形势的话,很难在这边取得大的发展。来这里后我能更了解当地的情况,而且认识圈子里的人,对我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郝亮:我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在公司做到一定职位时,朋友会变少了。而读了EMBA,突然就找到一个途径帮助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通过我们平时的交流,思维也更开阔了。我们班上就有同学决定读了EMBA后,还会不断学习下去,他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把读书当做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到了某个阶段,我们觉得生活应该要不断地变化,但是找不到其他的途径,在读书过程中就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知识,生活得更加充实。
  吴孟宗:虽然每个人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一个企业并不是说一定要老板在那里呆着才能把它管好,这也是中国企业和外企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当一个企业主更应该去外面多交一些朋友,多认识一些事情,多创造一些新的事物出来,这种状态就非常好了,在这里读书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给我们。
  
  《风尚周报》:是否会与身边一个圈子的朋友一起分享在EMBA班里获得的知识?
  郝亮:我非常乐意和我周围的人一起分享我的想法,在这里学习之后,一些想法有了老师的印证,得到了理论支持,加上有实践经验,再去跟朋友分享心得时,他们会觉得非常有用。
  吴孟宗:我在台企工作,同学朋友一般都在台湾,在这里学的东西经常可以用在公司里面的工作,我的分享对象大部分都是公司里面的同事,比如在干部训练里面我可以把这些思维传达给同事。以前更多的是老板给你工作去完成,现在则会主动给老板提出建议,甚至在跟老板谈事情的时候,我有更多自己的东西可以说出来。
  
  EMBA:找回平常心的特别校园
  
  张耀芳:放空,然后再吸收
  我们班在班级建设这点上做得比较好,因为我们把班级建设当作一个企业来办。从拓展课开始大家彼此认识,我们便选出了班委,但后来发现班委的凝聚力不够,我们决定再次举行一次“扩大会议”,进行“改组”。“改组”时我们就提出我们班要有自己的核心,班级取名“雄鹰”,制作了自己班的班服,还设计了班级的LOGO。
  在我们的讨论中就把“雄鹰”的概念提了出来:一只鹰在悬崖上要把自己的指甲用嘴钳掉,钳掉之后它又可以再活五十年,这个的故事我们都很认可,所以就有了“雄鹰”这个名字。好像现在我们相约打羽毛球,就会发短信说:老鹰们,打羽毛球了!我们还有自己的口号“明德自强”,有自己的班歌,有自己的班旗。
  来到这里学习,不管自己是什么身份,我们就要把自己放空在这里学习。
  但我们班也有一点遗憾的事,我们的副班长上学一个月后就住院了,后来离开了我们,住院期间同学们都去看他,他在住院的时候还给我们每个人发短信说:等我出院了,我要带你们去看辽阔的大海。
  我们有个同学是设计师,开了一个创意园,因为工作非常忙就没有念下去,后来我们又把他叫回来参加活动,大家还是像同学一样,我们第一次游学的时候,他还亲手给我们制作了一个送给企业的雕塑作品。我们跟他说:虽然你没来,但你还是我们班的。
  
  郝亮:补上一直想去学习的心愿
  来读EMBA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我的初衷可能跟其他人有所不同,在我三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想完全放弃职业去读研究生。在我看来,人从明白事理的十七八岁到四五十岁这段时间是人生很重要的阶段,我对大学期间没有在更好的学府学习,读完本科也没有继续深造研究生,感到非常遗憾,最初就是这样简单的想法:一直想去学习,但因为工作繁忙的关系没有这个机会,当来了广州之后发现这个进修EMBA的机会,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习。
  而在人际关系方面,我自己是比较弱的,平时不太会跟初次见面的人打开话匣子,刚开始读EMBA的时候在这方面也是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不带任何功利心,但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一起玩,了解多了,慢慢就能开始发掘相同的爱好,走得就更近了。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在班里面找到一些共鸣的朋友,有这样的收获感觉收益非常大。
  
  吴孟宗:曾挣扎于工作和课程之间
  美国的海外移动课堂是我们EMBA课程的一部分,长达两个礼拜,这就意味这几乎就要把这边的工作全部放空,我不可能学习、工作都兼顾好,因为中美时差是颠倒的。但这个不属于必修课程,我当初就一直在挣扎要不要去:正好我出发前的一个礼拜,我一个很重要的干部因为有突发的状况离开了公司,他是负责生产业务的,而我也是生产业务出身,我非常了解他所做的事情。当时就想:糟糕,我们都不在该怎么办?
  到最后我去之前,我也做了心理准备:如果这次我不去美国,那我们公司在内地可以关闭了 — 在这里十年了,如果十年还不能因为没有一个人在企业仍可以就不能正常运作的话,那这家企业可以关掉了,这样的公司未来肯定是有问题的。那时候我就跟老板说:“我还是要去。”老板就问:“没问题吗?”我也把我的判断告诉他,“应该没问题。”最后证实在美国的十几天,工作电话只响过一次,尽管没有我在公司,同事还是很好的完成了工作,看来我的焦虑是多余的。
  现在总结还是要用制度管理公司,这次去美国我发现,即使没有我在公司,公司照常运作、照样盈利。
其他文献
李芳芳进入宜家已经十年。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她认为这十年来,宜家在中国最大的改变是价格更便宜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并喜爱宜家的产品;而从个人的成长来说,这个过去连宜家是什么都不太清楚的女孩子,已经成为宜家广州店的店长。这十年,她认为没有改变的是宜家的主题“家是最重要的地方”,而“孩子”和“家”是永恒的主题—对于她的女人身份来说,也是如此。    采访时,正值下午最忙碌的时候。进入位于广州宜家店一楼
期刊
亚运会即将拉开帷幕,比赛的马匹怎么到达赛场?  空运应该算是最节约时间的一种方式。  难道是将马的眼睛绑上黑带让它长时间呆在一个不能奔跑的小空间?马儿是否也会讨厌飞机餐?白云机场航空物流服务分公司为你揭秘赛马的运输。    马匹起飞前要做哪些检查?  “飞机运送马匹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白云机场航空物流服务分公司亚运保障小组的郭副经理开门见山地指出。  “首先,收授双方的国家或地区之间需要签署
期刊
宋石男* 笔名四一,自由撰稿人,知名blogger,现于高校任教。其写作能力全面,尤其长于短篇小说、文史考据及时政评论。  其自述为:“左手写小说,右手搞历史,就是上帝要来跟我换个位子,我也要用笔打他的脑壳,说,‘ 老子不干’。”    晚明散文大家张岱尝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痴汉才是真汉,那看见美女都不微笑的道学先生,跟木乃伊又有什么区别呢?  痴汉
期刊
生活需要新鲜,时尚更需要,因为时尚变得更快。  不断地有新面孔出来,统称作明日之星。在还没成大器之前,他们有自己的代称,例如18岁的新晋男模Isaac Weber人称青春版阿汤哥,19岁的Jennifer Lawrence俨然取代上东区女孩Blake Lively成为新一代it girl,Dakota Fanning被誉为未来的好莱坞女神,现时芳龄16岁。  想起黄伟文一篇文章,说当年YSL的顶级
期刊
张国立*生于台北市,自由作家,也写旅游散文和小说,曾出版《匈奴》、《鸟人一族》、《一口咬定意大利》等书。    可能因为现代人太缺乏信心,可能因为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可能因为信息发达大家更无所适从,更可能,反正闲着也闲着,如今社会上出现许多智者,他们能排惑解难,经常出现在媒体上说些惊人之语,万一说中,这下子就能从智者再晋升为先知。愚昧的我,晚上喝酒时常遇到智者,免不了当场求教,以下是我受启示的
期刊
旅行不仅仅是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观光,从计划开始到旅程结束都能享我所想,其实更为重要。只要你愿意,就能把旅行服务商、酒店、交通工具、航空公司统统变成围绕在你身边的卫星。    海上项目任你选择  韩晓虎 客户经理29岁    我和女友相恋5年,当她提出要去看海,我们就商量决定去海南岛。本来的想法只是在海边睡睡觉,定制机构却推荐了一个更刺激的旅游方式——坐游艇出海。  游艇属于一个游艇会,它们托管了很多
期刊
秉承黄伟文“生于天桥底,死于更衣室”的理念买衫已落伍,DIY不为环保,只为趣味横生的DIY冲动。    潮流已死,个性至上。时装精们不再只是拼命翻查时装杂志,更一刻不停地更新微博、twitter,晒混搭水平、晒细节DIY……以创造个性化新潮流为荣。  在秀场外招摇的达人们,争相高调炫耀的DIY形式早已逃脱精明算计的小市民水准,上升到创造能量和时尚标杆的全新高度。看看VOGUE编辑最新的街拍造型,硬
期刊
什么鞋子轻舞云端,又脚踏实地?什么鞋子厚实稳固,又轻盈柔软?什么鞋子高高在上,又亲切平民?唯有西太后笔下的摇马之翼。    数月前看了几个品牌的新品发布会,隐隐有种预感。但深明一个潮流从Fashion Week到成品上市,再从欧洲转战香港、内地,需要一些浸淫的时间。于是静观其变。  直到几位女明星纷纷将自己穿上Jeremy Scott × Adidas合作的白色“天使翼”高帮球鞋的照片放上微薄,心
期刊
A.油头一族   囧境回放:狠命清洁,秀发也熬不到下午两点就出油。油脂和汗水混在一起,秀发黏乎乎的造型全无。挤在电梯中,有刻薄的女同事小声嘀咕“她是有多久没洗头了”。这个时候,你都恨不得自己从电梯中消失。  为何这么囧:在炎热的夏季,无论是头皮还是头发都面临着极大的环境考验。夏季气温很高,头皮会分泌大量蕴含乳酸、盐和尿素的汗液来降低大脑温度,而皮脂腺也会分泌皮脂来保护头发,加上现在城市的空气环境越
期刊
虽然我不知道世界上谁发明了高跟鞋,但全世界的女人都要感谢它。—玛丽莲·梦露    高跟鞋对女人有多重要?连尤物都对她满口感谢。看看《欲望都市》里的台词吧,“爱情没了,但鞋还在”,“不是每个男人都能给你高潮,ManoloBlahnik却百发百中”。  高跟鞋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东西,它使女人由名词变成了动词。因为高跟鞋女人才可以把自身的曲线,尽最大可能地演绎出来:收腹、挺胸、提臀、束腰……倘若没有高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