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T型台上衣着光鲜的模特不同,眼前这些姑娘们穿的是最传统的土布服装。它的制造者叫吴莹,一个貌不惊人的杭州女子,然而仅仅三年时间,她就从一个下岗工人摇身一变成为了百万财富的拥有者。而这一切,都要从一块蓝印花布说起。
2000年12月28日,对吴莹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当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时,她却在这一天意外的得知自己下岗了。
下岗以后,吴莹到面料市场帮别人卖布,没想到她自己穿的衣服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吴莹:“我婆婆以前嫁妆里面有一点蓝印花布嘛,我这个人也怪怪的,我把这个蓝印花布做成衣服来穿,他们说好漂亮啊,都喜欢我的衣服,他们还问我什么地方买的。”
顾客的称赞让吴莹感到很开心,回家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婆婆,而婆婆的回答让她备感意外。
吴莹:“我婆婆说,我们家会做这个东西,我有配方,还有花板什么都有,她拿出了一大把东西,我一看,神了。”
在中国,手工蓝印艺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它起源于春秋末年的钱塘江流域,由越国人民发明。到秦汉民间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面料。只是现在使用的人比较少了。
大开眼界的吴莹对蓝印花布着了迷,听朋友说上海有一家日本人开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吴莹决定去看一看。
吴莹:“一看,哦,原来蓝印花布可以这么做,但是我们始终遗憾的,中国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居然是日本人开的,那么我就想,我们中国的传统蓝印花布,就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做,这样就更加坚定了我们这个信心。 ”
2001年9月,痴迷于蓝印花布的吴莹在西湖边的河坊街上租下最小的一个店面,办起了一家蓝印花布用品店,取名“吴越人家”。
吴莹的女儿:“有一天星期五,我回家顺道去河坊街,就看到我妈坐在凳子上面,脚是架着的,我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坐着,她说这两天没人嘛,没人帮我,所以我自己去仓库架子上面拿东西,从梯子上面摔下来,屁股摔得很疼,我就觉得那时候她特可怜。”
面对内外交困的处境,吴莹终于明白仅凭热情是无法赚到钱的。她发现自己的产品单一,实用性又不强,于是想到了用蓝印花布做服装,可什么样的服装才能有市场,吴莹心里还是没底。
恰在这时,2001年10月,西湖博览会如期在杭州举行,全国各地的商家纷纷前来参展,吴莹的生意也因此出现了转机。
吴莹:“湖南那边过来的,毛家饭店的老总,他到我的店,看到我们这个东西,非常有兴趣,那他就跟我讲,你能不能给我设计这种职业服饰,吧台有吧台的,领班领班的,那一下把我的视野开阔了。”
这笔生意让吴莹赚到了开张以来的第一笔巨款——1万元钱。从此以后,她和同事开始主动出击,她们跑遍了杭州市的茶楼、饭店、风景区,根据每个地方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职业服饰。几个月下来,不但生意扭亏为盈,而且让吴莹有了突破性的发现。
吴莹:“走出去以后,让我也开了眼界嘛,原来有些东西,比我想象得更宽一点。我就发现,我们不仅仅是职业服装,像我们想到做小礼品啊,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给客人,使大家好像觉得,原来一块土布是这么做起来的,因为很多纹样都是吉利的好听话,什么年年有余啊,八仙过海啊,那么虽然这个东西不是很贵,他也舍不得扔掉的。”
2002年春节在即,国家旅游纪念品大赛开始征集作品,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吴莹将两条“吉祥中国鱼”送去参赛。没想到竟一举夺得了银奖。
吴莹:“当时我也不在意,当四月份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得奖的时候,我们真正高兴的,大家拥抱在一起,跳起来了,我想,我们这个小女人的产品居然会登上这种大雅之堂。”
仿佛一夜之间,吴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创业者变成了聚光灯下的新闻人物。在宁波举办的颁奖晚会上,她受到了当地旅游局的热情邀请,很快在宁波开了一家分店。可就是这个决定,让刚刚步入正轨的她再一次陷入了危机之中。
吴莹:“通过这一件事么,对我的启发就是,我必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必须知道我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什么地方,而我的合作伙伴,它的目标顾客是什么的,跟我的目标是不是吻合的。”
2003年7月的一天,吴莹接到了一个来自绍兴的电话。
吴莹:“在那次颁奖的时候,我认识了科岩风景区管委会的一个领导,他对我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后来他们重新搞了一个鲁镇景区,筹备好的时候,他就来找我了,他说咱们联营。”
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吴莹没有贸然答应,她跑到鲁镇进行了考察后,才同意将店铺设在了那里。开张的第一天,吴越人家就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成为鲁镇里最热闹的风景。而这一切,也被王书记看在了眼里。
吴莹:“当时就是给我了一批图纸,他说,你知不知道,以前的这种绍兴人的幡是什么,我说是旗子呗,那你就给我做一个旗子,如果你做的每一个店都不一样,你能做吗。我说我能做。”
为鲁镇上每家店铺制造不同的旗子,是吴莹跨出杭州的第一步,所以她做的格外用心,效果也出奇的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莹不再满足于仅在省内发展,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开拓更多的市场。于是一边暗下工夫,一边等待着机会的降临。
2004年4月,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北京召开,在杭州市经济委员会的帮助下,吴莹带着自己的蓝印花布作品来到了北京。果然如她所料,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
吴莹:“我们这里就是人山人海,出现了洽谈排队,我们的产品介绍在很短时间就马上就发空了。”
经理 常丽春:“一个小姑娘她就是看到,我穿的吴越人家的一套裙子,非常喜欢,那我说我不能卖,等到最后那天撤展的时候,她特意赶过来,把我那天身上那件衣服整一套都扒走了。”
消费者的认可让吴莹感到十分欣慰,但她没有想到,之后即将发生的一切,才真正令她喜出望外。
北京友谊商店服装部副经理 马骥:“我到她那个展台我一看呢,这个商品还比较有特色,比较适合于我们这样的做旅游外宾的商店经营,所以我就跟他们谈,我说我是友谊商店的,到我们商店去看一看。”
吴莹:“那么,我到友谊商店一看,全是老外,那我一下子就来劲了,我请马经理到我公司来考察一下。”
马经理接受了邀请,他针对外国人身材高大的特点,向吴莹提出了一些建议后,双方一拍即合。2004年6月,吴越人家正式进驻北京友谊商店。小小的蓝印花布终于走出了江南水乡,登上了国际都市的大舞台。
吴莹:“现在有很多老外到我这里,哇,Very Good!为什么,他觉得非常得神奇,非常的有韵味,那么他就是从这个蓝印花布这个身上,看到了一种真正地非常非常优美的旋律。 ”
吴莹成功了,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她实现了自己梦想中的三级跳。然而此时,她又有了更远大的目标.
吴莹:“通过我们的这些小东西,通过我们的服饰啊,告诉全世界的客人,中国的2000多年的印染文化,中国的2000多年的布艺文化,包括中国的民俗民风,通过这一次奥运盛会告诉他们,同时我们也得到实惠。”
2000年12月28日,对吴莹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当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时,她却在这一天意外的得知自己下岗了。
下岗以后,吴莹到面料市场帮别人卖布,没想到她自己穿的衣服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吴莹:“我婆婆以前嫁妆里面有一点蓝印花布嘛,我这个人也怪怪的,我把这个蓝印花布做成衣服来穿,他们说好漂亮啊,都喜欢我的衣服,他们还问我什么地方买的。”
顾客的称赞让吴莹感到很开心,回家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婆婆,而婆婆的回答让她备感意外。
吴莹:“我婆婆说,我们家会做这个东西,我有配方,还有花板什么都有,她拿出了一大把东西,我一看,神了。”
在中国,手工蓝印艺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它起源于春秋末年的钱塘江流域,由越国人民发明。到秦汉民间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面料。只是现在使用的人比较少了。
大开眼界的吴莹对蓝印花布着了迷,听朋友说上海有一家日本人开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吴莹决定去看一看。
吴莹:“一看,哦,原来蓝印花布可以这么做,但是我们始终遗憾的,中国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居然是日本人开的,那么我就想,我们中国的传统蓝印花布,就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做,这样就更加坚定了我们这个信心。 ”
2001年9月,痴迷于蓝印花布的吴莹在西湖边的河坊街上租下最小的一个店面,办起了一家蓝印花布用品店,取名“吴越人家”。
吴莹的女儿:“有一天星期五,我回家顺道去河坊街,就看到我妈坐在凳子上面,脚是架着的,我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坐着,她说这两天没人嘛,没人帮我,所以我自己去仓库架子上面拿东西,从梯子上面摔下来,屁股摔得很疼,我就觉得那时候她特可怜。”
面对内外交困的处境,吴莹终于明白仅凭热情是无法赚到钱的。她发现自己的产品单一,实用性又不强,于是想到了用蓝印花布做服装,可什么样的服装才能有市场,吴莹心里还是没底。
恰在这时,2001年10月,西湖博览会如期在杭州举行,全国各地的商家纷纷前来参展,吴莹的生意也因此出现了转机。
吴莹:“湖南那边过来的,毛家饭店的老总,他到我的店,看到我们这个东西,非常有兴趣,那他就跟我讲,你能不能给我设计这种职业服饰,吧台有吧台的,领班领班的,那一下把我的视野开阔了。”
这笔生意让吴莹赚到了开张以来的第一笔巨款——1万元钱。从此以后,她和同事开始主动出击,她们跑遍了杭州市的茶楼、饭店、风景区,根据每个地方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职业服饰。几个月下来,不但生意扭亏为盈,而且让吴莹有了突破性的发现。
吴莹:“走出去以后,让我也开了眼界嘛,原来有些东西,比我想象得更宽一点。我就发现,我们不仅仅是职业服装,像我们想到做小礼品啊,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给客人,使大家好像觉得,原来一块土布是这么做起来的,因为很多纹样都是吉利的好听话,什么年年有余啊,八仙过海啊,那么虽然这个东西不是很贵,他也舍不得扔掉的。”
2002年春节在即,国家旅游纪念品大赛开始征集作品,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吴莹将两条“吉祥中国鱼”送去参赛。没想到竟一举夺得了银奖。
吴莹:“当时我也不在意,当四月份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得奖的时候,我们真正高兴的,大家拥抱在一起,跳起来了,我想,我们这个小女人的产品居然会登上这种大雅之堂。”
仿佛一夜之间,吴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创业者变成了聚光灯下的新闻人物。在宁波举办的颁奖晚会上,她受到了当地旅游局的热情邀请,很快在宁波开了一家分店。可就是这个决定,让刚刚步入正轨的她再一次陷入了危机之中。
吴莹:“通过这一件事么,对我的启发就是,我必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必须知道我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什么地方,而我的合作伙伴,它的目标顾客是什么的,跟我的目标是不是吻合的。”
2003年7月的一天,吴莹接到了一个来自绍兴的电话。
吴莹:“在那次颁奖的时候,我认识了科岩风景区管委会的一个领导,他对我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后来他们重新搞了一个鲁镇景区,筹备好的时候,他就来找我了,他说咱们联营。”
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吴莹没有贸然答应,她跑到鲁镇进行了考察后,才同意将店铺设在了那里。开张的第一天,吴越人家就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成为鲁镇里最热闹的风景。而这一切,也被王书记看在了眼里。
吴莹:“当时就是给我了一批图纸,他说,你知不知道,以前的这种绍兴人的幡是什么,我说是旗子呗,那你就给我做一个旗子,如果你做的每一个店都不一样,你能做吗。我说我能做。”
为鲁镇上每家店铺制造不同的旗子,是吴莹跨出杭州的第一步,所以她做的格外用心,效果也出奇的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莹不再满足于仅在省内发展,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开拓更多的市场。于是一边暗下工夫,一边等待着机会的降临。
2004年4月,中国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北京召开,在杭州市经济委员会的帮助下,吴莹带着自己的蓝印花布作品来到了北京。果然如她所料,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
吴莹:“我们这里就是人山人海,出现了洽谈排队,我们的产品介绍在很短时间就马上就发空了。”
经理 常丽春:“一个小姑娘她就是看到,我穿的吴越人家的一套裙子,非常喜欢,那我说我不能卖,等到最后那天撤展的时候,她特意赶过来,把我那天身上那件衣服整一套都扒走了。”
消费者的认可让吴莹感到十分欣慰,但她没有想到,之后即将发生的一切,才真正令她喜出望外。
北京友谊商店服装部副经理 马骥:“我到她那个展台我一看呢,这个商品还比较有特色,比较适合于我们这样的做旅游外宾的商店经营,所以我就跟他们谈,我说我是友谊商店的,到我们商店去看一看。”
吴莹:“那么,我到友谊商店一看,全是老外,那我一下子就来劲了,我请马经理到我公司来考察一下。”
马经理接受了邀请,他针对外国人身材高大的特点,向吴莹提出了一些建议后,双方一拍即合。2004年6月,吴越人家正式进驻北京友谊商店。小小的蓝印花布终于走出了江南水乡,登上了国际都市的大舞台。
吴莹:“现在有很多老外到我这里,哇,Very Good!为什么,他觉得非常得神奇,非常的有韵味,那么他就是从这个蓝印花布这个身上,看到了一种真正地非常非常优美的旋律。 ”
吴莹成功了,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她实现了自己梦想中的三级跳。然而此时,她又有了更远大的目标.
吴莹:“通过我们的这些小东西,通过我们的服饰啊,告诉全世界的客人,中国的2000多年的印染文化,中国的2000多年的布艺文化,包括中国的民俗民风,通过这一次奥运盛会告诉他们,同时我们也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