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渠道。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愉快地学语文,而且要使语文教师愉快地教语文。要做到“决胜于语文课堂之上”,就必须注重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洞察力,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和谐融洽,充满生机。
九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上积累了一点不太成熟的经验,现在写出来与各位同行交流。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教材文本。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领会所使用教材的编辑意图,把握教材特点,深入钻研教材,把教学内容吃透,融化为自己的血肉,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有序,才能为教师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地创造教学情境打下基础。
九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刻感受到备课的重要性。课前准备充足的课往往上起来得心应手,并很快地创设适合课文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及时融入语文课堂,领略语文的魅力。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地设计好教学。
新《课标》的精神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填鸭式的教育往往会导致学生无事可做,无问可思,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抑制,自然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预期目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触发他们探求未知事物的欲望,诱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
如《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这一课,它是一篇高科技的说明文,学生对它的兴趣不大。于是我设计了“如果可以的话,在生活中你想看到什么样的花?”“那这些花是靠什么技术培育出来的呢?”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们很自然地和我谈笑风生,打成一片。第二个问题则是把他们引到课题上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所以,教师从不同角度点拨提问,效果明显不同。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层层波澜,促使学生开拓创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应注意的是,当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时进行点拨,就像疏通河道一样,把学生的思路理顺。巧妙的点拨是课堂教学的清新剂,能使沉闷的课堂呈现勃勃生机。
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是一座桥,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与导语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我们通常可以利用语言、故事、歌曲等方式组织导语。如在教授《再别康桥》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古人在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与凄怆,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大气与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与心酸。那么一代大师徐志摩又是如何去体验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再别康桥》,去领略诗人笔下别样的离情别思。这时学生已完全进入了离别的情境中,更好地体会诗人笔下的那份惆怅与孤寂。
借助媒体,创设直观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去观察,去感知,去体验,推动学生思维的快速运转,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如《济南的冬天》和《春》这两课,课堂上就可以用音乐、影片、图片等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速地融入到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可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如在教《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时,我恰当地利用媒体把五光十色的花型板书伴随着“老师也送我们同学一朵带有中国汉字的转基因花”的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无不惊叹欢呼,深深地融入到文章中去,相信他们对这一课的记忆是深刻的。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技巧,允许他们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朋友式关系,教师与学生要尽量拉近心理距离,多进行心灵沟通,达到师生互动。在教授《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时,我讲到“成熟”和“老熟”这两个词,把学生比成是“成熟”,虽然长大但还要学习;把自己比成“老熟”,学有所成回报社会。学生立刻活跃起来,顿时拉近了与我的距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对所教所学的内容首先应该热爱。如果师生不能同悲同喜同感,没有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课堂上师生的激情就无法激发。可想而知,学习气氛将会很沉闷,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所以只有让师生情感与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始终充盈于课堂,才能感情充沛、精神饱满地愉快学习,这也正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希望得到的效果。
几年前我校组织到海州实验中学进行听课学习活动。其中一位老师执教的《明天不封阳台》一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上,老师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开展教学,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参与文本,自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真正做到情动于中,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质疑思考,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投入自己的情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情感来对学生进行熏陶。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或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应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高度的语言表达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语言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密切联系。
教师语言应做到准确、鲜明、生动、风趣。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求准确规范,这是最基本的。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语言,思路应清晰,语言简洁而又表达明确。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另外,教师讲授课文要掌握设疑激趣技巧,必要时可把一些笑话、故事、成语、典故、术语等引入课堂,做到化枯燥为风趣,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如《治水必躬亲》一文讲的是海瑞为官时的一个小故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情境很快创设起来,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抑扬顿挫、和谐得体的语言也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有美好的语言才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教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都非常重要。在讲授《雁门太守行》里“半卷红旗临易水”时,我恰当地运用了语言抑扬顿挫的表现力,朗读了荆轲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句子,把一个悲壮、苍凉的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悲壮、苍凉的情境中领略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因此,流畅的语言能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创设了我中有书、书中有我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不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因此,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必须还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教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内容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我以为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更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在教授《雁门太守行》时,作者把战事放在了秋天这个万木凋零的季节里,大力渲染悲壮、苍凉的气氛。我由此提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再次感受秋天肃杀的气氛。
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堂优质课的开始,一种教育境界的追求。我相信只要我们更加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步步生花。
九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上积累了一点不太成熟的经验,现在写出来与各位同行交流。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教材文本。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领会所使用教材的编辑意图,把握教材特点,深入钻研教材,把教学内容吃透,融化为自己的血肉,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有序,才能为教师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地创造教学情境打下基础。
九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刻感受到备课的重要性。课前准备充足的课往往上起来得心应手,并很快地创设适合课文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及时融入语文课堂,领略语文的魅力。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地设计好教学。
新《课标》的精神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填鸭式的教育往往会导致学生无事可做,无问可思,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抑制,自然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预期目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触发他们探求未知事物的欲望,诱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
如《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这一课,它是一篇高科技的说明文,学生对它的兴趣不大。于是我设计了“如果可以的话,在生活中你想看到什么样的花?”“那这些花是靠什么技术培育出来的呢?”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们很自然地和我谈笑风生,打成一片。第二个问题则是把他们引到课题上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所以,教师从不同角度点拨提问,效果明显不同。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层层波澜,促使学生开拓创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应注意的是,当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时进行点拨,就像疏通河道一样,把学生的思路理顺。巧妙的点拨是课堂教学的清新剂,能使沉闷的课堂呈现勃勃生机。
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是一座桥,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与导语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我们通常可以利用语言、故事、歌曲等方式组织导语。如在教授《再别康桥》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古人在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与凄怆,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大气与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与心酸。那么一代大师徐志摩又是如何去体验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再别康桥》,去领略诗人笔下别样的离情别思。这时学生已完全进入了离别的情境中,更好地体会诗人笔下的那份惆怅与孤寂。
借助媒体,创设直观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去观察,去感知,去体验,推动学生思维的快速运转,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如《济南的冬天》和《春》这两课,课堂上就可以用音乐、影片、图片等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速地融入到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可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如在教《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时,我恰当地利用媒体把五光十色的花型板书伴随着“老师也送我们同学一朵带有中国汉字的转基因花”的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无不惊叹欢呼,深深地融入到文章中去,相信他们对这一课的记忆是深刻的。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技巧,允许他们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朋友式关系,教师与学生要尽量拉近心理距离,多进行心灵沟通,达到师生互动。在教授《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时,我讲到“成熟”和“老熟”这两个词,把学生比成是“成熟”,虽然长大但还要学习;把自己比成“老熟”,学有所成回报社会。学生立刻活跃起来,顿时拉近了与我的距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对所教所学的内容首先应该热爱。如果师生不能同悲同喜同感,没有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课堂上师生的激情就无法激发。可想而知,学习气氛将会很沉闷,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所以只有让师生情感与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始终充盈于课堂,才能感情充沛、精神饱满地愉快学习,这也正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希望得到的效果。
几年前我校组织到海州实验中学进行听课学习活动。其中一位老师执教的《明天不封阳台》一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上,老师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开展教学,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参与文本,自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真正做到情动于中,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质疑思考,使学生心理处于兴奋状态,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从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投入自己的情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情感来对学生进行熏陶。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或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应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高度的语言表达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语言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密切联系。
教师语言应做到准确、鲜明、生动、风趣。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求准确规范,这是最基本的。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语言,思路应清晰,语言简洁而又表达明确。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另外,教师讲授课文要掌握设疑激趣技巧,必要时可把一些笑话、故事、成语、典故、术语等引入课堂,做到化枯燥为风趣,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如《治水必躬亲》一文讲的是海瑞为官时的一个小故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情境很快创设起来,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抑扬顿挫、和谐得体的语言也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有美好的语言才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教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都非常重要。在讲授《雁门太守行》里“半卷红旗临易水”时,我恰当地运用了语言抑扬顿挫的表现力,朗读了荆轲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句子,把一个悲壮、苍凉的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悲壮、苍凉的情境中领略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因此,流畅的语言能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创设了我中有书、书中有我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不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因此,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必须还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教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内容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我以为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更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在教授《雁门太守行》时,作者把战事放在了秋天这个万木凋零的季节里,大力渲染悲壮、苍凉的气氛。我由此提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再次感受秋天肃杀的气氛。
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堂优质课的开始,一种教育境界的追求。我相信只要我们更加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步步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