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可构建师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的和谐课堂,是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捷径。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组织者,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多媒体的支持下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多媒体教学 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多媒体介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能够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可以变苦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学生的思维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知道,中学生都喜欢新颖的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兴趣。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思想品德课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集光、声、色、像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逼真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再加上教师的恰当讲解,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效果。
(二)能够拓宽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师生共同讨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议一议”“启示”“讨论”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多媒体与思想品德课整合,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在课堂上选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达到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目标。思想品德课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要求其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特定的教学状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及时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整个教学过程都用多媒体就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用得恰到好处。一般来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演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利用好这些媒体工具和先进教学设施,会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深受师生欢迎,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理清顺序,分清主次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核心,多媒体只能辅助教学,服务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放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略,标准和教材的规范性、示范性不能改变。如果把计算机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教师成为计算机的操作员,教师、教材和整个教学都为计算机服务,这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错误理解。
(二)注重表里如一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等效果,挖掘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只注重声、影、像的丰富性,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却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选材应适当、典型,紧扣时代脉搏,突出重点、难点。
(三)把握恰到好处原则
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能引起并保持学生兴趣,然而多媒体的使用也不能过度。因为即使是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长时间刺激,也容易使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或转入抑制状态,造成疲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多媒体与其他教学形式交替使用,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四)注重实效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要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
(五)注重师生互动环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手段而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饱满的情感、积极的思维、巧妙的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启发、诱导,使之思维敏捷、踊跃参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其主动探索,积极学习。
【参考文献】
[1]穆汝珍,姜虹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 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程振响著.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4]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清华同方电子出版社.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多媒体教学 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多媒体介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能够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可以变苦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学生的思维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我们知道,中学生都喜欢新颖的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兴趣。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思想品德课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集光、声、色、像为一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逼真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再加上教师的恰当讲解,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效果。
(二)能够拓宽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师生共同讨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议一议”“启示”“讨论”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多媒体与思想品德课整合,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在课堂上选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达到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目标。思想品德课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要求其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特定的教学状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及时调整。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整个教学过程都用多媒体就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用得恰到好处。一般来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演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利用好这些媒体工具和先进教学设施,会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深受师生欢迎,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理清顺序,分清主次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核心,多媒体只能辅助教学,服务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放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略,标准和教材的规范性、示范性不能改变。如果把计算机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教师成为计算机的操作员,教师、教材和整个教学都为计算机服务,这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错误理解。
(二)注重表里如一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等效果,挖掘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只注重声、影、像的丰富性,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却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选材应适当、典型,紧扣时代脉搏,突出重点、难点。
(三)把握恰到好处原则
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能引起并保持学生兴趣,然而多媒体的使用也不能过度。因为即使是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长时间刺激,也容易使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或转入抑制状态,造成疲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多媒体与其他教学形式交替使用,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
(四)注重实效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要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
(五)注重师生互动环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智慧与情感交融的互动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防止因使用多媒体手段而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饱满的情感、积极的思维、巧妙的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启发、诱导,使之思维敏捷、踊跃参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其主动探索,积极学习。
【参考文献】
[1]穆汝珍,姜虹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 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程振响著.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4]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清华同方电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