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数学概念包括意义、性质、法则、公式、定理、定义、公理等,这些知识是小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依据,也是发展智力、思维的重要理论基础,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将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在操作中理解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他们来讲,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和动手操作。所有知识的获得和结论的概括均始于研究对象的操作活动中。在进行概念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思考,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根据自己的实际脱离直观,使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在操作过程中,把握契机,适时操作,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新知。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引导学生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事先用硬纸板做的圆柱体,引导学生分离出两个底面,再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讨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在学生獲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最后引导学生推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
实验和分析、推理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清晰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的求法,而且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学情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类比发现,引学概念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教学概念时,类比发现法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处点拨,努力为学生构建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大胆猜测、多方设想、探究发现,将学生的创造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创造能力。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为类比发现做好铺垫。根据比的意义,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得出:3/5=3÷5=3:5,然后根据学习分数时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除法时有商不变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比的知识是否也有比的基本性质呢?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类比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数学猜想。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展了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对比辨析,掌握概念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在教学易混概念时,要抓住概念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辨析。通过相互交流,表达出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在质疑、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了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再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类。有的分成了四类:有两个约数的是一类;有三个约数的是一类;有四个约数的是一类;有六个约数的是一类。对于这种答案,我并不满意,但仍赞许地说这名同学乐于思考。这时又有同学说,这种分法不合理,如果按这种分法,可以把数分成无数类,数越大,它的约数也就越多。这时我对这名同学大加表扬,同时提出:怎样分才能更科学呢?同学们开始动脑思考,不久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把这些数分成两类:把有两个约数的数分成一类;把另外一些数分成一类。为了使问题更加准确,我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然后引导学生:有两个约数的这些数,它的约数都有什么特点?通过积极观察,学生终于说出了:这样数的约数只有一和它本身。
四、有序观察,揭示概念
观察是思维的窗户,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题组:1.40÷20=2;2.400÷20=2;3.4000÷2000=2。先按顺序观察三个式子,引导学生讨论:你都有哪些发现?再引导学生思考: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商才能不变?最后引导学生逆向观察,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
总之,概念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科学方法理解概念,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运用实践,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营口市营口实验学校 辽宁]
一、在操作中理解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他们来讲,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和动手操作。所有知识的获得和结论的概括均始于研究对象的操作活动中。在进行概念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思考,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根据自己的实际脱离直观,使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在操作过程中,把握契机,适时操作,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新知。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引导学生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事先用硬纸板做的圆柱体,引导学生分离出两个底面,再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讨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在学生獲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最后引导学生推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
实验和分析、推理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清晰地认识了圆柱表面积的求法,而且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数学情感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类比发现,引学概念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教学概念时,类比发现法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处点拨,努力为学生构建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大胆猜测、多方设想、探究发现,将学生的创造潜能转化成现实的创造能力。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为类比发现做好铺垫。根据比的意义,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得出:3/5=3÷5=3:5,然后根据学习分数时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除法时有商不变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比的知识是否也有比的基本性质呢?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类比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数学猜想。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展了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对比辨析,掌握概念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在教学易混概念时,要抓住概念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辨析。通过相互交流,表达出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在质疑、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了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再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类。有的分成了四类:有两个约数的是一类;有三个约数的是一类;有四个约数的是一类;有六个约数的是一类。对于这种答案,我并不满意,但仍赞许地说这名同学乐于思考。这时又有同学说,这种分法不合理,如果按这种分法,可以把数分成无数类,数越大,它的约数也就越多。这时我对这名同学大加表扬,同时提出:怎样分才能更科学呢?同学们开始动脑思考,不久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把这些数分成两类:把有两个约数的数分成一类;把另外一些数分成一类。为了使问题更加准确,我微笑着竖起了大拇指,然后引导学生:有两个约数的这些数,它的约数都有什么特点?通过积极观察,学生终于说出了:这样数的约数只有一和它本身。
四、有序观察,揭示概念
观察是思维的窗户,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题组:1.40÷20=2;2.400÷20=2;3.4000÷2000=2。先按顺序观察三个式子,引导学生讨论:你都有哪些发现?再引导学生思考: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商才能不变?最后引导学生逆向观察,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
总之,概念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科学方法理解概念,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运用实践,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营口市营口实验学校 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