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载体的表情达意之活动,从早期的质料因,经实践劳动的动力因实现的形式因与目的因,即由无意识的人体活动到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舞蹈是先民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亦最能体现先民部落的文明发展特征;现代文明令人们擅用科技替代原始手段,而舞蹈却未曾离弃其“质料因”——人类形体,只是此阶段的人体更加灵活敏捷、自在洒脱。可见,舞蹈的存在与发展显现了其伴随人类生存初识与生命律动而生,并从不间断地相伴于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因而,研究舞蹈起源与本质,就需将其内涵外形、古貌新颜同人类文明的自我评析、开掘与完善紧密相连。
【关键词】舞蹈;起源;艺术精神
一、舞蹈的起源
舞蹈最初的呈现就展现出维系社会(氏族、部落)的群体性,而非孤立的个体行为。从迄今可考的古籍、崖画及出土文物中方可得知:劳作、卫戍、祭祀、表情、求偶等原始人类活动促成了舞蹈多元性风格特征,而对于舞蹈起源众说纷纭,其主要可归为以下几种: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交流论、演进论、多元论等。其经历了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舞蹈与巫术仪式舞蹈、中期的帝王纪功乐舞与宫廷祭祀乐舞、女乐、角抵、百戏、队舞、戏曲舞蹈等形式的演变,最终形成其特有的风格特征。社会进步促使舞蹈由“人天以和、舞以象之”之功能指向逐而转向“回”、“流”、“韵”之审美意蕴,传承于民众,增强民族凝聚力,其审美效应得以泛化:舞蹈不再只是舞蹈者的舞蹈,而是全社会、各阶层、不同身份人们的追求与向往,成为以表达并发泄人类的各种情感为本,具审美价值及特殊品格的艺术门类。
二、舞蹈的艺术精神
舞蹈在于以心感知、体悟生命并展现生命,其所呈现的时、空、力的三维立体感性形态,不仅给人以视觉美感体验,也不只停留在视觉美感下所暗示、象征、蕴涵的表义层面,而是以时空力的形态诂释生命,并演绎生命之生气与生机、自在与今在。
舞蹈并不是仅给人们提供视觉美感和娱乐消遣,它更在于让人感知生命、身体文化与艺术气质,感知此种艺术形式将人的生命形态、生命情调活生生地展示在眾人面前的方式方法,从而唤起人对身体的认知、对生命的珍视、对美的追求。
在研究舞蹈的过程中,对舞蹈生命意义的探寻与求索,必然要理清“舞蹈生命科学”的精确内涵,它既包含物在生命,亦囊括精神生命。前者依附生物学、基因学、遗传学等,为自然科学之范畴;后者则涵盖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属人文科学范畴。可见,“舞蹈生命科学”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和科研工程,绝非依靠单一学科或倾少数人的才智可以完成,它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人才整合,携手研究,方能取得正果。
关于舞蹈的定义,《中国舞蹈词典》(1994年)作此解释:“舞蹈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时间内,通过连续的人体动作过程、凝练的姿态表情和不断流动的队形画面,结合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大英百科全书》(1998年)也解释为:“舞蹈是身体有节奏的动作,通常会出现在一个特殊的空间并伴随着音乐:这些动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一种想法、情绪,释放能量,或者就只是从动作获得乐趣。”从中方能得出,舞蹈在形式上和其他艺术之差异,在于其是以“连续的人体动作”呈现,而连续的动作中有点、线之分,运动着的流畅动作即为线,瞬时的停顿、闭气及亮相称为点,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抑扬顿挫的舞蹈艺术。使“人们通过舞蹈家的身体,充分感受到运动、光明和欢乐。通过人体的传导,大自然的运动也波及自身,在我们身内活动着。令人感受到饱含思想的光照。舞蹈就像一次祈祷,在持续不断的起伏中,每一个舞步都仿佛连接太空,成为宇宙永恒律动的一部分”。舞蹈是“人”的艺术,且努力展示生命之气、表现情感之真、诠释美之主题。
舞蹈之美离不开感性认识,是审美意识建基于身体实践之上的科学。在舞蹈进行过程中,身体动作是一种生命意义象征的情感符号,集情感、生命、身体、灵魂为一体,是别具一格的语言存在,其能够直接反映民族历史、时代背景、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带给世人不同层面的文化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思想、道德、社会、政治方面。总之,舞蹈不仅呈现出个体生命形态,同时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特有精神风貌、情感情绪、风俗习惯、意识观念和审美追求,呈现出不同时代舞蹈家对生命具象与灵魂的感悟和对内涵与韵律的诠释。
【注释】
[1]王克芬.中国舞蹈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2]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公司编译.大英百科全书[M].中国台湾:中国台湾中华书局,1988年。
[3](美)伊莎多拉·邓肯著.谢尔登·切民编.张本楠译.邓肯论舞蹈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53页。
作者简介:刘丹(1982年10月),男,河南郑州,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关键词】舞蹈;起源;艺术精神
一、舞蹈的起源
舞蹈最初的呈现就展现出维系社会(氏族、部落)的群体性,而非孤立的个体行为。从迄今可考的古籍、崖画及出土文物中方可得知:劳作、卫戍、祭祀、表情、求偶等原始人类活动促成了舞蹈多元性风格特征,而对于舞蹈起源众说纷纭,其主要可归为以下几种: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交流论、演进论、多元论等。其经历了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舞蹈与巫术仪式舞蹈、中期的帝王纪功乐舞与宫廷祭祀乐舞、女乐、角抵、百戏、队舞、戏曲舞蹈等形式的演变,最终形成其特有的风格特征。社会进步促使舞蹈由“人天以和、舞以象之”之功能指向逐而转向“回”、“流”、“韵”之审美意蕴,传承于民众,增强民族凝聚力,其审美效应得以泛化:舞蹈不再只是舞蹈者的舞蹈,而是全社会、各阶层、不同身份人们的追求与向往,成为以表达并发泄人类的各种情感为本,具审美价值及特殊品格的艺术门类。
二、舞蹈的艺术精神
舞蹈在于以心感知、体悟生命并展现生命,其所呈现的时、空、力的三维立体感性形态,不仅给人以视觉美感体验,也不只停留在视觉美感下所暗示、象征、蕴涵的表义层面,而是以时空力的形态诂释生命,并演绎生命之生气与生机、自在与今在。
舞蹈并不是仅给人们提供视觉美感和娱乐消遣,它更在于让人感知生命、身体文化与艺术气质,感知此种艺术形式将人的生命形态、生命情调活生生地展示在眾人面前的方式方法,从而唤起人对身体的认知、对生命的珍视、对美的追求。
在研究舞蹈的过程中,对舞蹈生命意义的探寻与求索,必然要理清“舞蹈生命科学”的精确内涵,它既包含物在生命,亦囊括精神生命。前者依附生物学、基因学、遗传学等,为自然科学之范畴;后者则涵盖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属人文科学范畴。可见,“舞蹈生命科学”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和科研工程,绝非依靠单一学科或倾少数人的才智可以完成,它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学术人才整合,携手研究,方能取得正果。
关于舞蹈的定义,《中国舞蹈词典》(1994年)作此解释:“舞蹈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时间内,通过连续的人体动作过程、凝练的姿态表情和不断流动的队形画面,结合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大英百科全书》(1998年)也解释为:“舞蹈是身体有节奏的动作,通常会出现在一个特殊的空间并伴随着音乐:这些动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一种想法、情绪,释放能量,或者就只是从动作获得乐趣。”从中方能得出,舞蹈在形式上和其他艺术之差异,在于其是以“连续的人体动作”呈现,而连续的动作中有点、线之分,运动着的流畅动作即为线,瞬时的停顿、闭气及亮相称为点,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抑扬顿挫的舞蹈艺术。使“人们通过舞蹈家的身体,充分感受到运动、光明和欢乐。通过人体的传导,大自然的运动也波及自身,在我们身内活动着。令人感受到饱含思想的光照。舞蹈就像一次祈祷,在持续不断的起伏中,每一个舞步都仿佛连接太空,成为宇宙永恒律动的一部分”。舞蹈是“人”的艺术,且努力展示生命之气、表现情感之真、诠释美之主题。
舞蹈之美离不开感性认识,是审美意识建基于身体实践之上的科学。在舞蹈进行过程中,身体动作是一种生命意义象征的情感符号,集情感、生命、身体、灵魂为一体,是别具一格的语言存在,其能够直接反映民族历史、时代背景、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带给世人不同层面的文化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思想、道德、社会、政治方面。总之,舞蹈不仅呈现出个体生命形态,同时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特有精神风貌、情感情绪、风俗习惯、意识观念和审美追求,呈现出不同时代舞蹈家对生命具象与灵魂的感悟和对内涵与韵律的诠释。
【注释】
[1]王克芬.中国舞蹈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2]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公司编译.大英百科全书[M].中国台湾:中国台湾中华书局,1988年。
[3](美)伊莎多拉·邓肯著.谢尔登·切民编.张本楠译.邓肯论舞蹈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53页。
作者简介:刘丹(1982年10月),男,河南郑州,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