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新教材的特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兴趣”。兴趣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是学习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所以,要提高历史课教学的实效,导入是相当重要的,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关于高中历史课的导入问题。
1. 悬念性较强的导入 方法 教师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追根问底的习惯。当然,设置的悬念要和授课的内容相互照应,结构浑然一体。例如在讲述一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一课时,可这样导入新课:开始不提历史,而是板书成语“趁火打劫”在黑板上方,然后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意思,并解释成语。学生解释成语易如反掌,但他们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历史课不讲,而讲起成语来,急待着回答。在这“玄虚”中话题一转,设问:一战后哪些国家损失惨重?有哪几个国家趁一战之火,“劫”得了哪些好处?带着这些问题,好奇的学子们积极主动地进入了课堂。
2. 谈话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可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谈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二种。
2.1 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就可通过对电影《林则徐》的描述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来加强教学效果。
2.2 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上《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谈话引导,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
3. 妙用歌曲,渲染气氛 音乐是社会的产物,许多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一首好歌曲就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巧妙地把音乐引进课堂,不仅能使学生兴奋激动,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后受到教育,获得知识。例如,在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使学生对抗日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和我们是如何抗日的等问题充满了兴趣,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
4. 剪辑影像资料,生动引导 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图片或影像资料来了解历史课更加形象直观,使一些历史知识更加鲜活,因此也是教师们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导入方式。情境的创设是否巧妙得当,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堂课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直观材料等多种形式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并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进入探究作铺垫。如在历史必修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时,教师先播放录像《开国大典》,再现新中国成立时的宏大情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置身新课学习的氛围,急切希望在老师带动下回顾那段光辉的岁月。
当然,情境创设不是随意的,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新课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情境创设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适合上述方法。另外,情境创设必须针对教学中的概念内容,设计的情境形象必须与教学内容的形象一致,“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是不能搬入课堂的。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情绪。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设计导语,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除了以上的几种导入法外,还可采用图片文字导入法、时事政治导入法等灵活多变的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目的都是为了使历史教学由抽象到具体。当然导入法是一门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以单独使用,有的可以揉合着用。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秘。
1. 悬念性较强的导入 方法 教师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追根问底的习惯。当然,设置的悬念要和授课的内容相互照应,结构浑然一体。例如在讲述一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一课时,可这样导入新课:开始不提历史,而是板书成语“趁火打劫”在黑板上方,然后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意思,并解释成语。学生解释成语易如反掌,但他们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历史课不讲,而讲起成语来,急待着回答。在这“玄虚”中话题一转,设问:一战后哪些国家损失惨重?有哪几个国家趁一战之火,“劫”得了哪些好处?带着这些问题,好奇的学子们积极主动地进入了课堂。
2. 谈话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可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谈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二种。
2.1 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就可通过对电影《林则徐》的描述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来加强教学效果。
2.2 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上《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谈话引导,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
3. 妙用歌曲,渲染气氛 音乐是社会的产物,许多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一首好歌曲就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巧妙地把音乐引进课堂,不仅能使学生兴奋激动,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后受到教育,获得知识。例如,在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使学生对抗日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和我们是如何抗日的等问题充满了兴趣,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
4. 剪辑影像资料,生动引导 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图片或影像资料来了解历史课更加形象直观,使一些历史知识更加鲜活,因此也是教师们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导入方式。情境的创设是否巧妙得当,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堂课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直观材料等多种形式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并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进入探究作铺垫。如在历史必修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时,教师先播放录像《开国大典》,再现新中国成立时的宏大情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置身新课学习的氛围,急切希望在老师带动下回顾那段光辉的岁月。
当然,情境创设不是随意的,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新课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情境创设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适合上述方法。另外,情境创设必须针对教学中的概念内容,设计的情境形象必须与教学内容的形象一致,“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是不能搬入课堂的。教师还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情绪。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设计导语,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除了以上的几种导入法外,还可采用图片文字导入法、时事政治导入法等灵活多变的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目的都是为了使历史教学由抽象到具体。当然导入法是一门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以单独使用,有的可以揉合着用。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