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只有准确地理解物理基本概念,才能理解物理原理,掌握知识要点,进行科学探究及实际应用。因此,本文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累概念形成的素材;重视对关键词的理解,重视实验,多角度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抓练习、抓应用巩固概念;析汉字、编口诀、记概念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概念教学的一些浅见。最终目标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只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物理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物理原理,掌握知识要点,进行科学探究及实际应用。因此,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1. 立足生活实际,积累感性材料
学生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或探究过程的认识经验会影响他们对物理的思考和概念的形成。经验越丰富,形成的概念就越精细、详尽和准确。当下的学生往往缺少对生活经验的科学性认识和提炼。一方面,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经验很少,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方面也缺少正确而及时的科学性引导。因此在上物理课时他们表现出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性理解和课堂生成都比较浅。另一方面,初中生本身知识结构不丰富,辩证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成熟,考虑问题时容易只看事情的表面,产生一些错误或片面的概念性理解。面对生活中习见的现象,他们容易忽略分析的过程和问题的实质而直奔结果。针对这些现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阅读科普杂志,与学生多聊聊生活趣事、新闻时事,尽量为概念形成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学生进一步思维加工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探究的角度试着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分析问题,拉近物理概念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感觉物理科学就在身边,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如在讲授简单机械的基本知识点后,学生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体会仍然较浅,笔者要求学生回家找到在生活中能带入教室的杠杆。第二天,学生们带来了剪刀,老虎钳,筷子,啤酒瓶起子,胡桃夹等等,琳琅满目。让不同的学生拿着自己带的杠杆在讲台前讲述该杠杆的工作原理,并让同学讨论它们的五要素。学生结合演示的活动过程,感性体会绕着转动的固定点(支点),使杠杆转动(或阻碍转动)的力等。然后老师将典型例子的简图画在黑板上,学生分析画出杠杆的五要素,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杠杆的概念要点。
2. 集思广益,构建概念
2.1 顾名思义,勿断章取义。
“顾名思义”是语文学习中理解词义的一般方法,而物理概念也是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的。如果学生看到一个概念名词(哪怕是没有接触的),敢于从字面意思抓住关键词,猜测其涵义,那么出现新概念时学生就不会感到怯气和被动。“顾名思义”教物理概念是基于我们汉语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物理概念的名称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美,它们往往准确、精炼,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概念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词字,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面上逐步深入概念的深层涵义。
案例压力
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垂直”和“表面”。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让学生看着“压力”这个概念名词,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
生:压力是压在物体上的力。
生:压力就是重力。
生:压力是两个物体放着时,上面物体对下面物体的力。
……这些对于“压力”前概念的理解已经基本到位。
第二步:给学生一个海绵,请学生演示手对海绵的压力,用简单实验器具演示压力发生时的现象。当第一个学生向大家演示手对海绵向下的压力后,马上就有学生补充也可以对其施加向上的压力,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纷纷补充对海绵也可以有向左向右……各个方向的压力。随即用海绵向全班学生演示向各个方向的压力,让学生总结这些力有什么共同特点。用海绵来演示“压力”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观察压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位置,通过观察海绵发生形变的部位和形变的方向,学生对压力作用在物体的部位和压力的垂直指向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让学生再谈谈对“压力”这个名词的理解。当确定了事物的本质后,概念的定义就水落石出了,学生用简单、恰当、准确地语言概括出这个本质就可以了。当然在“顾名思义”教学中要避免片面理解字面意思,于是在下定义后,让学生通过画向着桌面朝下,向着天花板朝上、向着墙壁朝里,垂直于斜面朝下等不同方向的压力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下底面积不相同的杯子正放、倒放时液体对杯底的压力和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从简单到复杂,从侧面到综合多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定义的内容更加饱满。
2.2 将错就错,借题发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错误。当错误或失误出现时,教师适时“将错就错”,把这种“错误”当成教学资源来利用,变废为宝。有时甚至可以故意犯“错误”,或把“错误”的结果放大,当错误的结果强烈冲击学生的感观,学生会自觉的辨清一些模糊、相近的概念。
比如在一次讲解电路连接时,我设计开放性实验:提供电路元件,让学生分组实验,连接电路,让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学生兴致勃勃的连着电路,我在各组指导检查时,发现一个组把电路连成了电源短路,我本想制止,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一个现成的“好教材”吗?于是装着没看见,直接走过。当其他组都使两个灯泡发光时,这组同学却忙得焦头烂额,怎么都检查不出哪里出现问题了。我把他们的电路实物连接插在电路板上,向学生演示,让同学帮他们看哪出现问题。学生刚接触电学,对于这种电路中有用电器时的短路情况不能马上分辨。于是我又让他们摸摸电池,学生们马上发现:电池很烫,短路了。我乘胜让学生将“短路”的概念、类型和判断方法再一次巩固。随后举一反三,在电路图中加上电表、电阻等其他电器,指导学生辨别复杂电路中短路的情况。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有了这次由“错误”的结果带来的深刻体会,学生在运用电路图时,总会自觉地多下一步“检验”的棋。 3. 创设情境,多角度运用概念
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后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难度适中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实际地运用概念是概念的具体化,而每一次的概念具体化都会使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能促使他们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概念系统中去。在日常教学中,要贴切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小游戏、学生发生的小意外,文具盒和书包里现有的物件,校内外学生常看见的事情,学生之间常聊的话题等多角度对概念进行运用。
如在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后,我让学生做比赛握鸡蛋的游戏,就是把鸡蛋握在手里,看谁能把鸡蛋握破,结果是没一个人能做到,然后我让班级中最柔弱的女生轻敲这枚鸡蛋,很容易就敲破了,说明压力大不一定效果就明显,而压力小不见得就效果小;同样是“压强”,课后有个学生让我改作业,一用力学生的作业本被我用笔划破了,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用大小不等的力写字时,压力的效果是否相同?压力的作业效果到底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通过对与概念相临近的、相对立的、相反的方面多角度运用,可以避免过于单调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缺少在多变情况下应用概念的应变能力。
4. 析汉字、编口诀,识记概念
机械背诵物理概念,不但生涩,相近概念容易混淆,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那么如何让学生从众多概念名称中一一区分识记呢?编口诀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如介绍电源正负极的电路符号中,编一句“电流的长(符号中的长线)征(电源的正极)从这里开始”,既能帮助学生记住电源符号,也能让他们熟记电流的方向。
另外对概念汉字的分析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例如,在物态变化的几个概念中,吸热放热的情况分析学生总是会彼此混淆,如果从汉字的偏旁出来,学生就容易记住了,“凝华”“凝固”都是两点水偏旁,和“冰”是同一偏旁,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引导学生认识这两个物态变化都是放热过程;“熔化”这个概念很容易和“溶化”或“融化”的写法混淆,引导学生记住这个过程要添“火”(熔字的偏旁),于是字容易记住,变化过程中要吸热也容易理解;而“汽化”的概念中,让学生看“汽”字,从左边的三点水到右边的气字,可以理解为从液态到气态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偏旁标志在科学课本中很多,又如与人体有关的结构部位通常是“月”字旁的,只要我们站在帮助和引导学生的角度,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摸索,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教学有法”,教学有一定的原则、规律和模式,概念教学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但“教无定法”,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和教学过程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透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器具和方法,使概念的理解由枯燥变活泼,由死板变生动,发挥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觉得物理好学。激发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把生活实际作为知识的源头源源不断地补充学生学习科学的活水。正像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点燃学生心中的那把火,不正是我们要做的吗?
收稿日期:2014-07-19
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只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物理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物理原理,掌握知识要点,进行科学探究及实际应用。因此,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1. 立足生活实际,积累感性材料
学生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或探究过程的认识经验会影响他们对物理的思考和概念的形成。经验越丰富,形成的概念就越精细、详尽和准确。当下的学生往往缺少对生活经验的科学性认识和提炼。一方面,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经验很少,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方面也缺少正确而及时的科学性引导。因此在上物理课时他们表现出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性理解和课堂生成都比较浅。另一方面,初中生本身知识结构不丰富,辩证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成熟,考虑问题时容易只看事情的表面,产生一些错误或片面的概念性理解。面对生活中习见的现象,他们容易忽略分析的过程和问题的实质而直奔结果。针对这些现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阅读科普杂志,与学生多聊聊生活趣事、新闻时事,尽量为概念形成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学生进一步思维加工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探究的角度试着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分析问题,拉近物理概念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感觉物理科学就在身边,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如在讲授简单机械的基本知识点后,学生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体会仍然较浅,笔者要求学生回家找到在生活中能带入教室的杠杆。第二天,学生们带来了剪刀,老虎钳,筷子,啤酒瓶起子,胡桃夹等等,琳琅满目。让不同的学生拿着自己带的杠杆在讲台前讲述该杠杆的工作原理,并让同学讨论它们的五要素。学生结合演示的活动过程,感性体会绕着转动的固定点(支点),使杠杆转动(或阻碍转动)的力等。然后老师将典型例子的简图画在黑板上,学生分析画出杠杆的五要素,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杠杆的概念要点。
2. 集思广益,构建概念
2.1 顾名思义,勿断章取义。
“顾名思义”是语文学习中理解词义的一般方法,而物理概念也是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述的。如果学生看到一个概念名词(哪怕是没有接触的),敢于从字面意思抓住关键词,猜测其涵义,那么出现新概念时学生就不会感到怯气和被动。“顾名思义”教物理概念是基于我们汉语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物理概念的名称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美,它们往往准确、精炼,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概念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词字,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面上逐步深入概念的深层涵义。
案例压力
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概念中的关键词是“垂直”和“表面”。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让学生看着“压力”这个概念名词,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
生:压力是压在物体上的力。
生:压力就是重力。
生:压力是两个物体放着时,上面物体对下面物体的力。
……这些对于“压力”前概念的理解已经基本到位。
第二步:给学生一个海绵,请学生演示手对海绵的压力,用简单实验器具演示压力发生时的现象。当第一个学生向大家演示手对海绵向下的压力后,马上就有学生补充也可以对其施加向上的压力,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纷纷补充对海绵也可以有向左向右……各个方向的压力。随即用海绵向全班学生演示向各个方向的压力,让学生总结这些力有什么共同特点。用海绵来演示“压力”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观察压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位置,通过观察海绵发生形变的部位和形变的方向,学生对压力作用在物体的部位和压力的垂直指向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让学生再谈谈对“压力”这个名词的理解。当确定了事物的本质后,概念的定义就水落石出了,学生用简单、恰当、准确地语言概括出这个本质就可以了。当然在“顾名思义”教学中要避免片面理解字面意思,于是在下定义后,让学生通过画向着桌面朝下,向着天花板朝上、向着墙壁朝里,垂直于斜面朝下等不同方向的压力示意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下底面积不相同的杯子正放、倒放时液体对杯底的压力和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从简单到复杂,从侧面到综合多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定义的内容更加饱满。
2.2 将错就错,借题发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错误。当错误或失误出现时,教师适时“将错就错”,把这种“错误”当成教学资源来利用,变废为宝。有时甚至可以故意犯“错误”,或把“错误”的结果放大,当错误的结果强烈冲击学生的感观,学生会自觉的辨清一些模糊、相近的概念。
比如在一次讲解电路连接时,我设计开放性实验:提供电路元件,让学生分组实验,连接电路,让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学生兴致勃勃的连着电路,我在各组指导检查时,发现一个组把电路连成了电源短路,我本想制止,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一个现成的“好教材”吗?于是装着没看见,直接走过。当其他组都使两个灯泡发光时,这组同学却忙得焦头烂额,怎么都检查不出哪里出现问题了。我把他们的电路实物连接插在电路板上,向学生演示,让同学帮他们看哪出现问题。学生刚接触电学,对于这种电路中有用电器时的短路情况不能马上分辨。于是我又让他们摸摸电池,学生们马上发现:电池很烫,短路了。我乘胜让学生将“短路”的概念、类型和判断方法再一次巩固。随后举一反三,在电路图中加上电表、电阻等其他电器,指导学生辨别复杂电路中短路的情况。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有了这次由“错误”的结果带来的深刻体会,学生在运用电路图时,总会自觉地多下一步“检验”的棋。 3. 创设情境,多角度运用概念
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后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难度适中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实际地运用概念是概念的具体化,而每一次的概念具体化都会使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能促使他们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概念系统中去。在日常教学中,要贴切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小游戏、学生发生的小意外,文具盒和书包里现有的物件,校内外学生常看见的事情,学生之间常聊的话题等多角度对概念进行运用。
如在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后,我让学生做比赛握鸡蛋的游戏,就是把鸡蛋握在手里,看谁能把鸡蛋握破,结果是没一个人能做到,然后我让班级中最柔弱的女生轻敲这枚鸡蛋,很容易就敲破了,说明压力大不一定效果就明显,而压力小不见得就效果小;同样是“压强”,课后有个学生让我改作业,一用力学生的作业本被我用笔划破了,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用大小不等的力写字时,压力的效果是否相同?压力的作业效果到底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通过对与概念相临近的、相对立的、相反的方面多角度运用,可以避免过于单调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缺少在多变情况下应用概念的应变能力。
4. 析汉字、编口诀,识记概念
机械背诵物理概念,不但生涩,相近概念容易混淆,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那么如何让学生从众多概念名称中一一区分识记呢?编口诀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如介绍电源正负极的电路符号中,编一句“电流的长(符号中的长线)征(电源的正极)从这里开始”,既能帮助学生记住电源符号,也能让他们熟记电流的方向。
另外对概念汉字的分析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例如,在物态变化的几个概念中,吸热放热的情况分析学生总是会彼此混淆,如果从汉字的偏旁出来,学生就容易记住了,“凝华”“凝固”都是两点水偏旁,和“冰”是同一偏旁,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引导学生认识这两个物态变化都是放热过程;“熔化”这个概念很容易和“溶化”或“融化”的写法混淆,引导学生记住这个过程要添“火”(熔字的偏旁),于是字容易记住,变化过程中要吸热也容易理解;而“汽化”的概念中,让学生看“汽”字,从左边的三点水到右边的气字,可以理解为从液态到气态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偏旁标志在科学课本中很多,又如与人体有关的结构部位通常是“月”字旁的,只要我们站在帮助和引导学生的角度,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摸索,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教学有法”,教学有一定的原则、规律和模式,概念教学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但“教无定法”,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和教学过程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透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器具和方法,使概念的理解由枯燥变活泼,由死板变生动,发挥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觉得物理好学。激发学生乐学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把生活实际作为知识的源头源源不断地补充学生学习科学的活水。正像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点燃学生心中的那把火,不正是我们要做的吗?
收稿日期:2014-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