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亦是情,无可厚非。当下社会,人们生活在独立而拥挤的空间里,像沙丁鱼一样被塞在一个罐头瓶里,却终究不会知道彼此来自哪里。这种时候孤独也就成了常客,不知不觉间悄悄来到身边,没有办法拒绝。在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孤寂感涌来时,我会试着理性地去看待孤独,偏安一隅,静静思考,以求解脱。
我所理解的孤独大致分成两种,在形态上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外在的孤独说得简单就是能看得见的形影相吊,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种种。在旁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很难说这就是孤独。
外在的孤独有时会是有意味的享受。比如喜欢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在路上的时候,许巍的歌是不二的选择,他那沙哑又空阔的声音无疑是孤独感的绝配,这总让我不觉产生脱胎换骨的感觉,五脏六腑干干净净,神清气爽。孤独的时候可以暂时远离喧嚣,亲近生活,无论是夕阳观海,或者峭壁听风,都别有一番情趣,只道陶公“此中有真意,预辩已忘言”,那份潇洒是必须要亲身体验才领略得到的。
另一种外在的孤独相比这一个人的狂欢则显得很有深意。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糊涂是一个人开始独立思考的重要前提,而这个前提的滥觞就是孤独。我们常说“你孤独了才会去开创一个世界”,孤独在人与纷纷扰扰的世界之间撕开了裂痕,人才获得了看到眼界之外的新视野,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忍受孤独了,这是对孤寂的规避,“充实性的独处”。所谓充实性的独处,就是康德在科尼斯堡留下“三大批判”,至今受到膜拜的时候,也是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即便只有五人能懂的时候。如果你有幸属于这种孤独,那毋庸置疑是莫大的荣耀。
有人说孤独是远离生活美仑美奂的境界。我想这也只能对于上面提到的一些外在的孤独而言。另一种内在的孤独勿庸质疑是痛苦的。
记得威尔史密斯的电影《我是传奇》中那个世界最后的斗士在爱犬死后绝望地挣扎,与丧尸同归于尽,这给末世英雄平添了悲情的色彩,悲情的孤独来自希望的破灭,他不是你可舍可取的蛋糕,而是梦醒了依旧无路可走的凄凉。在沙漠中的人最缺的往往不是水,而是活着的勇气,这份勇气来自同伴间彼此的勉励与慰藉,相濡以沫。两个人承担的压力自然轻得许多,但电影恰恰创造了一个不可能有人分担的偏狭空间,尽管这个空间大到整个地球。
这无路可走的孤独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往往表现为一种价值观能否被人接受,一种思想有没有同路人。如果你撕破了喉咙,你的声音依然是微若弦丝,没有人能听到,更没有人愿意听,我想此刻的那种孤独是比死更可怕的了。
康德不是孤独的,爱因斯坦不是孤独的,即便他们不起眼,他们的学问也因受到人们的尊重而得到认可;梵高是孤独的,老舍是孤独的,即便他们作出怎样的努力,他们的身影却仍然没落。就拿老舍来说,读过他的传记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平易近人的知识分子,同时内心又十分孤独。在我看来,老舍的孤独应该从回国算起。在国外的时候,虽然充满背井离乡的乡愁,可总有东西值得写,能够写,《二马》《赵子曰》等都诞生在英国留学期间,因而算不得真的孤独。反倒是国内的时候,政治运动的波云诡谲最终把清醒的文化批判者推上了投湖自尽的不归路。同时代没人理解他,也就难以提及志同道合了,这种孤独又有几人担得住呢?曾经系统读过王小波的一些作品。在回忆知青岁月的文字中,王写了许多在那个非理性年代青年人思想上匮乏的状态,在令人窒息的政治高压下人们绝望的孤独感。这种感觉似乎深深渗入到了他的作品里,字里行间你能深切地感觉到作家与体制的抗争,在主流之外追求自由的踽踽独行。
孤独,并没有什么,但被禁锢了思维和精神,则无异于扼住了喉咙,呼吸不得,那种痛苦注定是终生难以抹平的伤痕。我们的生活常常充斥着矛盾,看懂真理的人最先失声。
(作者通联:4250100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
我所理解的孤独大致分成两种,在形态上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外在的孤独说得简单就是能看得见的形影相吊,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种种。在旁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很难说这就是孤独。
外在的孤独有时会是有意味的享受。比如喜欢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在路上的时候,许巍的歌是不二的选择,他那沙哑又空阔的声音无疑是孤独感的绝配,这总让我不觉产生脱胎换骨的感觉,五脏六腑干干净净,神清气爽。孤独的时候可以暂时远离喧嚣,亲近生活,无论是夕阳观海,或者峭壁听风,都别有一番情趣,只道陶公“此中有真意,预辩已忘言”,那份潇洒是必须要亲身体验才领略得到的。
另一种外在的孤独相比这一个人的狂欢则显得很有深意。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糊涂是一个人开始独立思考的重要前提,而这个前提的滥觞就是孤独。我们常说“你孤独了才会去开创一个世界”,孤独在人与纷纷扰扰的世界之间撕开了裂痕,人才获得了看到眼界之外的新视野,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忍受孤独了,这是对孤寂的规避,“充实性的独处”。所谓充实性的独处,就是康德在科尼斯堡留下“三大批判”,至今受到膜拜的时候,也是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即便只有五人能懂的时候。如果你有幸属于这种孤独,那毋庸置疑是莫大的荣耀。
有人说孤独是远离生活美仑美奂的境界。我想这也只能对于上面提到的一些外在的孤独而言。另一种内在的孤独勿庸质疑是痛苦的。
记得威尔史密斯的电影《我是传奇》中那个世界最后的斗士在爱犬死后绝望地挣扎,与丧尸同归于尽,这给末世英雄平添了悲情的色彩,悲情的孤独来自希望的破灭,他不是你可舍可取的蛋糕,而是梦醒了依旧无路可走的凄凉。在沙漠中的人最缺的往往不是水,而是活着的勇气,这份勇气来自同伴间彼此的勉励与慰藉,相濡以沫。两个人承担的压力自然轻得许多,但电影恰恰创造了一个不可能有人分担的偏狭空间,尽管这个空间大到整个地球。
这无路可走的孤独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往往表现为一种价值观能否被人接受,一种思想有没有同路人。如果你撕破了喉咙,你的声音依然是微若弦丝,没有人能听到,更没有人愿意听,我想此刻的那种孤独是比死更可怕的了。
康德不是孤独的,爱因斯坦不是孤独的,即便他们不起眼,他们的学问也因受到人们的尊重而得到认可;梵高是孤独的,老舍是孤独的,即便他们作出怎样的努力,他们的身影却仍然没落。就拿老舍来说,读过他的传记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平易近人的知识分子,同时内心又十分孤独。在我看来,老舍的孤独应该从回国算起。在国外的时候,虽然充满背井离乡的乡愁,可总有东西值得写,能够写,《二马》《赵子曰》等都诞生在英国留学期间,因而算不得真的孤独。反倒是国内的时候,政治运动的波云诡谲最终把清醒的文化批判者推上了投湖自尽的不归路。同时代没人理解他,也就难以提及志同道合了,这种孤独又有几人担得住呢?曾经系统读过王小波的一些作品。在回忆知青岁月的文字中,王写了许多在那个非理性年代青年人思想上匮乏的状态,在令人窒息的政治高压下人们绝望的孤独感。这种感觉似乎深深渗入到了他的作品里,字里行间你能深切地感觉到作家与体制的抗争,在主流之外追求自由的踽踽独行。
孤独,并没有什么,但被禁锢了思维和精神,则无异于扼住了喉咙,呼吸不得,那种痛苦注定是终生难以抹平的伤痕。我们的生活常常充斥着矛盾,看懂真理的人最先失声。
(作者通联:4250100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