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月的里潭,热力四射,绿意正浓。
还没来得及品味一下端午的粽香,何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杨次元便卷起裤脚,开着插秧机来回穿梭于漠漠水田。
汉川市里潭乡党委书记魏明介绍:“‘党组织 合作社 农户’模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条由‘党委政府引导扶持、村支部和合作社指导服务、农民自愿入股’助民增收致富的‘金链条’。”
通过乡党委穿针引线,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注册成立的“里潭蓼湖水稻专业合作社”,已吸纳社员近百人、入股土地1350余亩,覆盖15个村。村民加入合作社后变成了“股民”,享受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既省心省力又增加了收入。
党组织引导扶持
里潭乡是一个典型的湖区农业乡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其中农业人口2.01万。现有耕地3.58万亩,中稻种植面积3.5万亩。
长期以来,农民生产经营分散,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弱,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不稳。
这一基本乡情使该乡的决策者们深感忧虑:继续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路子,农民日子虽然过得去,但很难有大改变。2013年初,该乡决定依托水稻主导产业,策划成立水稻专业合作社,由专人负责合作社的政策研究、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
乡党委琢磨良久,将“蓼湖”这个有着浓厚地域特点的名字,嵌入合作社中间。
为规范合作社运作,乡党委充分发挥种粮大户陈小成人脉关系广、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由其负责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引导社员依法选举合作社理事会班子,制定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民主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10多项相关制度,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工作机制。
为让水稻种植户尽快认识、接纳、加入合作社,乡党委和相关村党支部干部还走家串户,给村民讲形势、举例子、算对比账,让种植户从思想和行动上向合作社“靠拢”:种植户在不改变产权关系、不削弱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入股、联营、托管等形式纷纷加入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集约经营。
乡党委、政府主动出面,为合作社和社员协调贷款50余万元,协调税务部门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先后协调解决征地、用电、供水、通路、机械等问题30多个。
合作社指导服务
在“党组织 合作社 农户”这个“链条”中,合作社处于中枢位置,直接决定整个“链条”运转。
对此,里潭乡充分发挥合作社上联党委、政府,下系农户社员,外接广阔市场的纽带作用,通过整合机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积极为社员提供统一供种、育秧、机械、培训、管理、加工、包装、销售服务。
从“选种”这个最初环节起,合作社就打“品质”牌,借助当地被确定为全市优质稻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选定“扬两优香66”等作为合作社主推品种,从市农业局争取沼液浸种技术扶持,为种子浸种消毒。利用育秧大棚开展工厂化育秧。
目前,合作社擁有育秧基地15亩,喷灌式育秧大棚5个、小棚36个,全自动育秧桶2个,软硬育秧盘7万个,可同时为何家湾、刘杨汪等村农民集中育秧2100多亩,另外还为周边农户分散育秧1100多亩,既提高了秧苗品质,又消除了广大农户原来分头育秧的“烦恼”。
去年以来,通过合作社出资购买和部分社员机械入股等途径,合作社现拥有插秧机、旋耕机、收割机、碎土机等各类“装备”60余台套,为农业经济发展“提速”。
为打响水稻产业品牌,合作社先后邀请市农业专家开展培训10余期,培训3000多人次,并配套建立大米加工厂,对合作社种植基地的稻谷进行深加工,并请专业人员为大米设计形象标识“蓼湖糙米”,制作精美的小型包装袋,让“蓼湖糙米”穿上靓丽外衣。
谈起加入合作社的好处,社员杨干堂粗算了一笔账:通过沼液浸种技术每亩可增产100—150公斤,每亩增收300多元;再加上合作社实施工厂化育秧、机械化作业等,亩平节约开支近300元。这一“增”一“减”下来,每亩能多收入600多元。
党员户示范带动
合作社现有党员7名。在生产实践中,合作社注重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生产风险让党员先承担,示范成功后再向社员推广,从而使党员和群众结成技术共有、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何家湾村杨次元既是合作社的名誉社长,又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在合作社建立初期,杨次元带机械、带技术加入,带头扎在基地育秧,亲自参与田间管理。在他的身体力行和示范带动下,今年该村共有21名村民成为合作社的新成员,目前全村共有近50%的农户入社。
今年63岁的张林洲是合作社一名党员种粮大户,丰富的种植经验让他深得社员们信赖。张林洲经常向社员们传授自己“摸索”出的种植小窍门、小技巧,社员们再将经验向其他群众进行传递、辐射。去年以来,合作社5户党员中心户共向社员群众传授技术23项,带动500多名种植户开展科技种植。
在育秧、插秧、管理、收割、加工、销售等各个关键时期,合作社都要组织“党员突击队”进行重点攻坚,带动群众搞好生产。目前,合作社正组织任田间管理员的5名党员,为众多社员提供服务。
还没来得及品味一下端午的粽香,何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杨次元便卷起裤脚,开着插秧机来回穿梭于漠漠水田。
汉川市里潭乡党委书记魏明介绍:“‘党组织 合作社 农户’模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条由‘党委政府引导扶持、村支部和合作社指导服务、农民自愿入股’助民增收致富的‘金链条’。”
通过乡党委穿针引线,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注册成立的“里潭蓼湖水稻专业合作社”,已吸纳社员近百人、入股土地1350余亩,覆盖15个村。村民加入合作社后变成了“股民”,享受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既省心省力又增加了收入。
党组织引导扶持
里潭乡是一个典型的湖区农业乡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其中农业人口2.01万。现有耕地3.58万亩,中稻种植面积3.5万亩。
长期以来,农民生产经营分散,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弱,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不稳。
这一基本乡情使该乡的决策者们深感忧虑:继续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路子,农民日子虽然过得去,但很难有大改变。2013年初,该乡决定依托水稻主导产业,策划成立水稻专业合作社,由专人负责合作社的政策研究、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
乡党委琢磨良久,将“蓼湖”这个有着浓厚地域特点的名字,嵌入合作社中间。
为规范合作社运作,乡党委充分发挥种粮大户陈小成人脉关系广、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由其负责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引导社员依法选举合作社理事会班子,制定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民主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10多项相关制度,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工作机制。
为让水稻种植户尽快认识、接纳、加入合作社,乡党委和相关村党支部干部还走家串户,给村民讲形势、举例子、算对比账,让种植户从思想和行动上向合作社“靠拢”:种植户在不改变产权关系、不削弱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入股、联营、托管等形式纷纷加入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集约经营。
乡党委、政府主动出面,为合作社和社员协调贷款50余万元,协调税务部门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先后协调解决征地、用电、供水、通路、机械等问题30多个。
合作社指导服务
在“党组织 合作社 农户”这个“链条”中,合作社处于中枢位置,直接决定整个“链条”运转。
对此,里潭乡充分发挥合作社上联党委、政府,下系农户社员,外接广阔市场的纽带作用,通过整合机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积极为社员提供统一供种、育秧、机械、培训、管理、加工、包装、销售服务。
从“选种”这个最初环节起,合作社就打“品质”牌,借助当地被确定为全市优质稻生产基地的有利条件,选定“扬两优香66”等作为合作社主推品种,从市农业局争取沼液浸种技术扶持,为种子浸种消毒。利用育秧大棚开展工厂化育秧。
目前,合作社擁有育秧基地15亩,喷灌式育秧大棚5个、小棚36个,全自动育秧桶2个,软硬育秧盘7万个,可同时为何家湾、刘杨汪等村农民集中育秧2100多亩,另外还为周边农户分散育秧1100多亩,既提高了秧苗品质,又消除了广大农户原来分头育秧的“烦恼”。
去年以来,通过合作社出资购买和部分社员机械入股等途径,合作社现拥有插秧机、旋耕机、收割机、碎土机等各类“装备”60余台套,为农业经济发展“提速”。
为打响水稻产业品牌,合作社先后邀请市农业专家开展培训10余期,培训3000多人次,并配套建立大米加工厂,对合作社种植基地的稻谷进行深加工,并请专业人员为大米设计形象标识“蓼湖糙米”,制作精美的小型包装袋,让“蓼湖糙米”穿上靓丽外衣。
谈起加入合作社的好处,社员杨干堂粗算了一笔账:通过沼液浸种技术每亩可增产100—150公斤,每亩增收300多元;再加上合作社实施工厂化育秧、机械化作业等,亩平节约开支近300元。这一“增”一“减”下来,每亩能多收入600多元。
党员户示范带动
合作社现有党员7名。在生产实践中,合作社注重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生产风险让党员先承担,示范成功后再向社员推广,从而使党员和群众结成技术共有、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何家湾村杨次元既是合作社的名誉社长,又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在合作社建立初期,杨次元带机械、带技术加入,带头扎在基地育秧,亲自参与田间管理。在他的身体力行和示范带动下,今年该村共有21名村民成为合作社的新成员,目前全村共有近50%的农户入社。
今年63岁的张林洲是合作社一名党员种粮大户,丰富的种植经验让他深得社员们信赖。张林洲经常向社员们传授自己“摸索”出的种植小窍门、小技巧,社员们再将经验向其他群众进行传递、辐射。去年以来,合作社5户党员中心户共向社员群众传授技术23项,带动500多名种植户开展科技种植。
在育秧、插秧、管理、收割、加工、销售等各个关键时期,合作社都要组织“党员突击队”进行重点攻坚,带动群众搞好生产。目前,合作社正组织任田间管理员的5名党员,为众多社员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