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理解题在历年高考英语试卷和日常考试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许多学生初中很容易就能考到140多分,但进入高中连及格都难。久而久之,学生便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恐惧感,尤其是一看到阅读理解,头就大,未战先怯,自然影响发挥,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平时注意扩大知识面,注意掌握英语解题技巧,并注意保证“质”和“量”,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能提高。
一、阅读理解考查内容及命题趋势
阅读理解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根据短文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及理解作者的意图与态度等方面的能力。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题仍注重对语篇领悟能力的检测;选材更趋多样化、现代化和生活化,凸显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特点;阅读材料更趋于“原汁原味”,设问方式更加深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常用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思路
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总体思路是:单句入手、语篇突破、着眼整体、归纳推断。一般有以下两种阅读顺序(P=Passage,Q=Question)。
1.P—Q—P:先看文章,后看问题,再通过阅读文章来解答问题。
这是学生常用的按部就班的阅读方式。其特点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态度。但采用这种阅读方式的考生往往阅读速度较慢,因此难以在阅读时积极主动地预测文章内容。
2.Q—P—Q:先将问题看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最后答题。
其特点是针对性强,节省答题时间,比较适用于解答事实性和细节性的问题,但是解答主旨性和推断性问题的效果不明显。
P—Q—P方式或Q—P—Q方式的采用因人而异,无优劣之分。当然,题型不同,解题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三、常见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和方法
1.正选法与排除法。
正选法即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正面选择最佳答案。如果在有些情况下从正面选择答案有困难,学生则可以考虑选用排除法,即排除四个选项中的三个错误选项,那么剩下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排除法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常用方法,对于那些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与短文内容相反的选项、与短文内容不相关的选项、虽在短文中出现但答非所问的选项,以及不是问题的主要因素的选项等,都可以采用排除法。
只要学生经过“是否矛盾?(误否)—是否有依据?(虚否?)—是否以偏概全(偏否?)”的逐级思考过程来分析和甄别每一个选项,那么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得以提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与原文意义一致的选项,或是经过“三级思考”仍不能排除的选项。
2.定位法与跳读法。
定位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直接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即定位),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尤其要注意一些同义转换),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跳读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跳读原文,并找到相关的句子(有时可能是几个句子)或段落,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等,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这要求学生要把解题技巧与解题思路结合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加以训练,提高语言的敏捷性。
3.画图与列表法。
画图法就是以时间、地点、事件或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关于文章主题和细节的图示的方法。另外,有些文章的信息点可能较为分散,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此时学生若能恰当运用列表的方法,也能将难题化解。学生可以在试卷的空白处写下关键词,或者用画圈等记号圈出关键词,方便阅读,帮助理解。
4.概括法与推理法。
概括法指根据所读材料概括文章主题、要点、标题和中心思想等;而推理法则指根据所读材料的字面意思,通过语篇的逻辑关系及各个细节的信息和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学生在运用推理法时首先要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然后再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挖掘和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分析、综合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文章进行深层处理及合乎逻辑的推理。此时切忌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也不能主观臆想、随意揣测,更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
5.常识法与背景法。
常识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常识进行识别和判断的方法。背景法与常识法相似,指学生充分运用所读材料的信息答题。当然,如果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兴趣广泛,注意读书看报,关心时事热点新闻,注意知识的延伸拓展,在运用常识法上则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有关欧美国家的背景知识、新近的科技创新、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热点时事等。
四、要保证阅读理解的“质”和“量”
当然,除了掌握解题技巧外,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要注意保证阅读理解题目的“质”和“量”。教师应注意选题,挑选适合本校学生的文章进行训练,要难易搭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承挫力。近两年的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和各个大地市的质检卷中的阅读理解都是很好的训练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新鲜的“时文”,即以新近发生的事件为题材,材料较新、贴近生活。在训练的量上,学生可保持每天2—3篇的阅读量。3篇阅读理解的做题时间应控制在21分钟左右,或在老师的指导和安排下采取两天5篇连做的训练方式,以适应考场上的阅读题量,进行“脑耐力”的训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师生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能认真研究,及时总结,既脚踏实地又运用技巧,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将不再是难事。
一、阅读理解考查内容及命题趋势
阅读理解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根据短文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及理解作者的意图与态度等方面的能力。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题仍注重对语篇领悟能力的检测;选材更趋多样化、现代化和生活化,凸显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特点;阅读材料更趋于“原汁原味”,设问方式更加深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常用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思路
解答阅读理解题的总体思路是:单句入手、语篇突破、着眼整体、归纳推断。一般有以下两种阅读顺序(P=Passage,Q=Question)。
1.P—Q—P:先看文章,后看问题,再通过阅读文章来解答问题。
这是学生常用的按部就班的阅读方式。其特点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态度。但采用这种阅读方式的考生往往阅读速度较慢,因此难以在阅读时积极主动地预测文章内容。
2.Q—P—Q:先将问题看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最后答题。
其特点是针对性强,节省答题时间,比较适用于解答事实性和细节性的问题,但是解答主旨性和推断性问题的效果不明显。
P—Q—P方式或Q—P—Q方式的采用因人而异,无优劣之分。当然,题型不同,解题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三、常见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和方法
1.正选法与排除法。
正选法即根据所读材料内容从正面选择最佳答案。如果在有些情况下从正面选择答案有困难,学生则可以考虑选用排除法,即排除四个选项中的三个错误选项,那么剩下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排除法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常用方法,对于那些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与短文内容相反的选项、与短文内容不相关的选项、虽在短文中出现但答非所问的选项,以及不是问题的主要因素的选项等,都可以采用排除法。
只要学生经过“是否矛盾?(误否)—是否有依据?(虚否?)—是否以偏概全(偏否?)”的逐级思考过程来分析和甄别每一个选项,那么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得以提高。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与原文意义一致的选项,或是经过“三级思考”仍不能排除的选项。
2.定位法与跳读法。
定位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直接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即定位),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尤其要注意一些同义转换),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跳读法即根据题干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跳读原文,并找到相关的句子(有时可能是几个句子)或段落,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等,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这要求学生要把解题技巧与解题思路结合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加以训练,提高语言的敏捷性。
3.画图与列表法。
画图法就是以时间、地点、事件或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关于文章主题和细节的图示的方法。另外,有些文章的信息点可能较为分散,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此时学生若能恰当运用列表的方法,也能将难题化解。学生可以在试卷的空白处写下关键词,或者用画圈等记号圈出关键词,方便阅读,帮助理解。
4.概括法与推理法。
概括法指根据所读材料概括文章主题、要点、标题和中心思想等;而推理法则指根据所读材料的字面意思,通过语篇的逻辑关系及各个细节的信息和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学生在运用推理法时首先要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然后再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挖掘和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分析、综合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文章进行深层处理及合乎逻辑的推理。此时切忌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也不能主观臆想、随意揣测,更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
5.常识法与背景法。
常识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常识进行识别和判断的方法。背景法与常识法相似,指学生充分运用所读材料的信息答题。当然,如果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兴趣广泛,注意读书看报,关心时事热点新闻,注意知识的延伸拓展,在运用常识法上则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有关欧美国家的背景知识、新近的科技创新、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热点时事等。
四、要保证阅读理解的“质”和“量”
当然,除了掌握解题技巧外,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要注意保证阅读理解题目的“质”和“量”。教师应注意选题,挑选适合本校学生的文章进行训练,要难易搭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承挫力。近两年的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和各个大地市的质检卷中的阅读理解都是很好的训练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新鲜的“时文”,即以新近发生的事件为题材,材料较新、贴近生活。在训练的量上,学生可保持每天2—3篇的阅读量。3篇阅读理解的做题时间应控制在21分钟左右,或在老师的指导和安排下采取两天5篇连做的训练方式,以适应考场上的阅读题量,进行“脑耐力”的训练。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师生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能认真研究,及时总结,既脚踏实地又运用技巧,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将不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