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1年中,打车软件市场堪称中国创业领域中异常刺激的一个行业。而从1月6日嘀嘀打车宣布的消息来看,这个领域的刺激程度将再次升级。
嘀嘀宣布获得1亿美元的第三轮融资,其中6000万美元来自中信产业基金,3000万美元来自腾讯。此时距离嘀嘀2012年9月产品首次上线不过1年零4个月的时间,除了团购领域,还没哪个行业有公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融到过这么多钱。
当然,更重要的是腾讯开始深度参与这个市场:嘀嘀宣布开始与微信合作,微信中首次嵌入打车的功能,服务方为嘀嘀,同时,嘀嘀自己的App中也可以使用微信支付。
从1月10日到2月10日,只要每次使用微信支付打车费,每笔车费减免10元,同时额外补贴10元给司机;此外,期间嘀嘀每天会在全国提供1万单个的免单机会—如果按每单20元计算,这意味着1个月中嘀嘀补贴免单的花费就达600万元。
在宣布这两个消息时,嘀嘀打车的创始人程维回忆起了2012年下半年,自己刚开始这门生意时的状况:团队只有十几个人;靠发传单拉用户;在北京西客站租一个月租5000元的摊位,追着司机安装自己的软件—总之,这门生意是用小成本滚动起来的。
但1年多的时间里,变化已经太大。
嘀嘀刚宣布的这个促销活动,就像是和支付宝与快的打车2013年12月时在北京的促销活动针锋相对的升级版—用支付宝付打车费时,乘客和司机都将获得支付宝提供的每单5元的返现,并每天抽取一部分免费订单。
支付宝曾向媒体表示,12月有5万人次使用了支付宝来支付打车费。这意味着,1个月内,支付宝至少为这项促销活动花费50万元。考虑到微信是一个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人的超级应用,而嘀嘀目前的日订单量约为30万单,与快的打车宣布的日订单量相似,嘀嘀这个类似的促销活动的花费也不会少。
支付宝除了5元补贴外,在最初的半个月里,还为每个新安装支付宝的司机支付100元,快的打车的公关总监叶耘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安装App并获得这项补贴的司机人数在8000到1万人之间。这意味着这项花费也在100万元左右。此外,司机每推荐一个乘客使用支付宝付款也有10元奖励。
2013年12月,快的打车上接单量排第一的司机赵凤文,靠两家公司的补贴政策,尤其是去王府井往东到东五环,以及金融街、中关村这种年轻人多、写字楼多、支付宝接受度高的地方接单,当月多出来的收入就有3000多元。接单量高的司机,还会获得车载Wi-Fi这样的奖励,月度接单量第一的司机,还能拿到液晶电视。而在1年前的这时,嘀嘀这样的公司只是给接单多的司机提供一些如米面粮油、保暖手套之类的小奖励。
至此,打车这个市场上可谓已经土豪云集。在2013年11月和12月,百度地图奖励每个首次通过百度地图打车的用户10元,并且派一个车身上贴着“百度地图打车返10元”、“土豪专车”等标语的车队,开去了包括高德地图在内的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办公楼。之后,高德推出了打车返15元的促销活动。而在最初,由于相较乘客出租司机更难撬动,打车软件公司只是补贴司机,比如每天开机在线6小时、接单有奖励,并没有给乘客的补贴。
除了迅速变成一场土豪游戏之外,打车软件行业的另一大变化,则是令人惊讶的洗牌速度。2013年年初还曾是嘀嘀在北京市场的有力对手的摇摇招车,现在已经试图转做其他业务;市场上一度涌现起来三四十家打车软件,如今也都纷纷销声匿迹;仅仅1年,这个行业就变成了一个由嘀嘀和快的占据8成市场份额的双寡头市场。“即使是团购行业,这个过程也经历了3年。”嘀嘀的创始人程维感叹。
为什么这一年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
2013年年初,打车软件行业获得了媒体的一轮报道。受到关注的原因,第一是新,用移动互联网改变生活。嘀嘀的创始人程维此前在阿里巴巴工作了8年。当他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向司机推广,说服他们使用自己的软件时,他的说法就是,用移动互联网来帮司机提高效率、多挣钱。
受关注的第二个原因,也是这个领域获得诸多投资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个服务对象多的大市场。在所谓的O2O领域(Online to Offline)中,打车App是继团购之后的另一个大市场,中国的线下打车行业年收入规模达数千亿元,而且,这种服务比团购更标准化。
再加上美国有Uber、geTaxi这种估值节节高升的打车软件的示范案例,因此,在媒体开始密集报道这个领域之前,这个领域中为数不少的公司都拿到了投资。仅仅计算投资方有名有姓的案子,就至少包括摇摇招车拿到了红杉资本的数百万美元投资、大黄蜂从晨兴创投融到了300万美元、打车小秘拿到了宽带产业基金的数千万美元融资、嘀嘀打车融到了金沙江创投的300万美元、快的打车从天使轮就有阿里巴巴入股。
在最初的竞争中,钱还不是那么重要的因素。在摇摇招车已经败退的今天,程维回顾1年前跟这家对手的竞争,称对手能在司机要排队几十分钟乃至几小时等接客的机场做推广,但嘀嘀的资金只够在司机只有3分钟等待时间的北京西站做推广;对手花了30万元在交通台做广播广告,让司机去某某酒店安装软件,而自己花几千元做广告,告诉司机发条短信就能安装;靠着3分钟搞定一个司机装上嘀嘀并填好各种信息的执行力和团队,最终一个冬天过去,北京装嘀嘀的司机数量已经有一两万,超过摇摇。而冬天下雪打车难,又促使个人用户尝试使用打车软件。
到了2013年3月左右,嘀嘀打车开始进入上海市场。而此时,从杭州起家的快的打车,已经率先进入上海市场,这家搞定了打车情形复杂的杭州市场的公司,在上海市场的成绩也不错,当时在上海的单日订单量已经过万。
打车软件生意是个平台型业务,需要司机和乘客数量一齐向上滚动,一旦规模做上去后,就能形成门槛,用户不那么容易变动。因此,业内的一种说法是,如果有一家打车软件公司已经做透了一个城市的市场,第二家再要进入,恐怕就要付出十倍的代价—最初的一家可能仅仅靠告诉司机这个软件有什么好处就能让人安装,后进入者则需要付出其他的代价,比如每单几元钱的补贴。 嘀嘀3月进入上海市场,就使用了接单送司机话费的办法。这家公司在北京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当时已经拿到了腾讯1500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因此也有投入的底气。仅仅2个月后,嘀嘀在上海也宣布单日订单量破万。
此时,依然还有其他后进入者试图抢占市场。例如在上海,2013年才成立的大黄蜂的上线补贴不仅局限在司机,它们也给乘客补贴。在最疯狂的六七月,它做了连续8周活动,只要用大黄蜂打车,成交后给司机和乘客10元话费。而在北京,则有百里这样的后进入者,免费给司机提供智能手机。
快的打车也在3月开始扩张。因为有在上海跟嘀嘀遭遇的经历,它们预计如果先进入北京市场将代价巨大,因此试图抢先进入其他城市。在4月拿到了融资后,快的开始进入华东、华中、东北的二线城市。在4到6月的2个月间,它就新进入了20个城市。跟小对手相比,快的的产品和地面推广经验都更成熟,而且更有钱,根据济南媒体的报道,快的以送司机话费、每月30万元的运营费用,干掉了资金不那么雄厚的对手,成为市场第 一。
也就是在这个夏天,当媒体开始质疑这些一路给补贴的打车软件怎么赚钱时,政府开始试图限制或者叫停这些业务,例如不允许加价,北京政府则第一批仅允许4家打车软件接入北京统一的电话召车平台。
政府的打压,使得一些打车软件觉得前途渺茫,因而退出了市场。“跟政府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要害怕,你要去接触。”程维对《第一财经周刊》说,那段时间,他有1/3的时间在跟政府打交道,而根据他之前在支付宝工作的经验,支付宝也需要跟政府做解释,他有跟政府打交道的心理准备。而此前制定的如打车软件内不许内置广告这种规定,已经不再被政府提起。
实际上,接入电召平台的公司,其本身的软件也在如常运营。
与此同时,巨头们也都看到了打车软件的更多价值。百度地图在2013年5月前后,跟嘀嘀、快的这样的公司开始合作,做数据打通。百度地图未来的定位,是做O2O的平台,内置打车服务也是增加其产品丰富程度、用户使用黏性的重要一环。
而无论是希望在移动端有更大份额和装机量的阿里巴巴,还是希望打通移动支付、培养用户手机端支付习惯的腾讯,跟打车软件的合作,都能促成它们的目标。而B.A.T.花钱的大方程度,跟打车软件们又不在一个量级上。
根据嘀嘀和快的对外公布的数据,目前这两家公司的日订单量都在30万单左右,跟整个打车行业相比较,它们影响的用户数量不过在2%左右,还并没有特别深刻地改变用户传统上在路边叫车的习惯。
“我们现在只是做到了让用户能叫到车”,程维觉得,在“车不要太远”、“能方便地找到彼此”、“让最合适的司机抢到单”这种事情上,它们尚有很大改进空间。
嘀嘀宣布获得1亿美元的第三轮融资,其中6000万美元来自中信产业基金,3000万美元来自腾讯。此时距离嘀嘀2012年9月产品首次上线不过1年零4个月的时间,除了团购领域,还没哪个行业有公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融到过这么多钱。
当然,更重要的是腾讯开始深度参与这个市场:嘀嘀宣布开始与微信合作,微信中首次嵌入打车的功能,服务方为嘀嘀,同时,嘀嘀自己的App中也可以使用微信支付。
从1月10日到2月10日,只要每次使用微信支付打车费,每笔车费减免10元,同时额外补贴10元给司机;此外,期间嘀嘀每天会在全国提供1万单个的免单机会—如果按每单20元计算,这意味着1个月中嘀嘀补贴免单的花费就达600万元。
在宣布这两个消息时,嘀嘀打车的创始人程维回忆起了2012年下半年,自己刚开始这门生意时的状况:团队只有十几个人;靠发传单拉用户;在北京西客站租一个月租5000元的摊位,追着司机安装自己的软件—总之,这门生意是用小成本滚动起来的。
但1年多的时间里,变化已经太大。
嘀嘀刚宣布的这个促销活动,就像是和支付宝与快的打车2013年12月时在北京的促销活动针锋相对的升级版—用支付宝付打车费时,乘客和司机都将获得支付宝提供的每单5元的返现,并每天抽取一部分免费订单。
支付宝曾向媒体表示,12月有5万人次使用了支付宝来支付打车费。这意味着,1个月内,支付宝至少为这项促销活动花费50万元。考虑到微信是一个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人的超级应用,而嘀嘀目前的日订单量约为30万单,与快的打车宣布的日订单量相似,嘀嘀这个类似的促销活动的花费也不会少。
支付宝除了5元补贴外,在最初的半个月里,还为每个新安装支付宝的司机支付100元,快的打车的公关总监叶耘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安装App并获得这项补贴的司机人数在8000到1万人之间。这意味着这项花费也在100万元左右。此外,司机每推荐一个乘客使用支付宝付款也有10元奖励。
2013年12月,快的打车上接单量排第一的司机赵凤文,靠两家公司的补贴政策,尤其是去王府井往东到东五环,以及金融街、中关村这种年轻人多、写字楼多、支付宝接受度高的地方接单,当月多出来的收入就有3000多元。接单量高的司机,还会获得车载Wi-Fi这样的奖励,月度接单量第一的司机,还能拿到液晶电视。而在1年前的这时,嘀嘀这样的公司只是给接单多的司机提供一些如米面粮油、保暖手套之类的小奖励。
至此,打车这个市场上可谓已经土豪云集。在2013年11月和12月,百度地图奖励每个首次通过百度地图打车的用户10元,并且派一个车身上贴着“百度地图打车返10元”、“土豪专车”等标语的车队,开去了包括高德地图在内的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办公楼。之后,高德推出了打车返15元的促销活动。而在最初,由于相较乘客出租司机更难撬动,打车软件公司只是补贴司机,比如每天开机在线6小时、接单有奖励,并没有给乘客的补贴。
除了迅速变成一场土豪游戏之外,打车软件行业的另一大变化,则是令人惊讶的洗牌速度。2013年年初还曾是嘀嘀在北京市场的有力对手的摇摇招车,现在已经试图转做其他业务;市场上一度涌现起来三四十家打车软件,如今也都纷纷销声匿迹;仅仅1年,这个行业就变成了一个由嘀嘀和快的占据8成市场份额的双寡头市场。“即使是团购行业,这个过程也经历了3年。”嘀嘀的创始人程维感叹。
为什么这一年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
2013年年初,打车软件行业获得了媒体的一轮报道。受到关注的原因,第一是新,用移动互联网改变生活。嘀嘀的创始人程维此前在阿里巴巴工作了8年。当他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向司机推广,说服他们使用自己的软件时,他的说法就是,用移动互联网来帮司机提高效率、多挣钱。
受关注的第二个原因,也是这个领域获得诸多投资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个服务对象多的大市场。在所谓的O2O领域(Online to Offline)中,打车App是继团购之后的另一个大市场,中国的线下打车行业年收入规模达数千亿元,而且,这种服务比团购更标准化。
再加上美国有Uber、geTaxi这种估值节节高升的打车软件的示范案例,因此,在媒体开始密集报道这个领域之前,这个领域中为数不少的公司都拿到了投资。仅仅计算投资方有名有姓的案子,就至少包括摇摇招车拿到了红杉资本的数百万美元投资、大黄蜂从晨兴创投融到了300万美元、打车小秘拿到了宽带产业基金的数千万美元融资、嘀嘀打车融到了金沙江创投的300万美元、快的打车从天使轮就有阿里巴巴入股。
在最初的竞争中,钱还不是那么重要的因素。在摇摇招车已经败退的今天,程维回顾1年前跟这家对手的竞争,称对手能在司机要排队几十分钟乃至几小时等接客的机场做推广,但嘀嘀的资金只够在司机只有3分钟等待时间的北京西站做推广;对手花了30万元在交通台做广播广告,让司机去某某酒店安装软件,而自己花几千元做广告,告诉司机发条短信就能安装;靠着3分钟搞定一个司机装上嘀嘀并填好各种信息的执行力和团队,最终一个冬天过去,北京装嘀嘀的司机数量已经有一两万,超过摇摇。而冬天下雪打车难,又促使个人用户尝试使用打车软件。
到了2013年3月左右,嘀嘀打车开始进入上海市场。而此时,从杭州起家的快的打车,已经率先进入上海市场,这家搞定了打车情形复杂的杭州市场的公司,在上海市场的成绩也不错,当时在上海的单日订单量已经过万。
打车软件生意是个平台型业务,需要司机和乘客数量一齐向上滚动,一旦规模做上去后,就能形成门槛,用户不那么容易变动。因此,业内的一种说法是,如果有一家打车软件公司已经做透了一个城市的市场,第二家再要进入,恐怕就要付出十倍的代价—最初的一家可能仅仅靠告诉司机这个软件有什么好处就能让人安装,后进入者则需要付出其他的代价,比如每单几元钱的补贴。 嘀嘀3月进入上海市场,就使用了接单送司机话费的办法。这家公司在北京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当时已经拿到了腾讯1500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因此也有投入的底气。仅仅2个月后,嘀嘀在上海也宣布单日订单量破万。
此时,依然还有其他后进入者试图抢占市场。例如在上海,2013年才成立的大黄蜂的上线补贴不仅局限在司机,它们也给乘客补贴。在最疯狂的六七月,它做了连续8周活动,只要用大黄蜂打车,成交后给司机和乘客10元话费。而在北京,则有百里这样的后进入者,免费给司机提供智能手机。
快的打车也在3月开始扩张。因为有在上海跟嘀嘀遭遇的经历,它们预计如果先进入北京市场将代价巨大,因此试图抢先进入其他城市。在4月拿到了融资后,快的开始进入华东、华中、东北的二线城市。在4到6月的2个月间,它就新进入了20个城市。跟小对手相比,快的的产品和地面推广经验都更成熟,而且更有钱,根据济南媒体的报道,快的以送司机话费、每月30万元的运营费用,干掉了资金不那么雄厚的对手,成为市场第 一。
也就是在这个夏天,当媒体开始质疑这些一路给补贴的打车软件怎么赚钱时,政府开始试图限制或者叫停这些业务,例如不允许加价,北京政府则第一批仅允许4家打车软件接入北京统一的电话召车平台。
政府的打压,使得一些打车软件觉得前途渺茫,因而退出了市场。“跟政府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要害怕,你要去接触。”程维对《第一财经周刊》说,那段时间,他有1/3的时间在跟政府打交道,而根据他之前在支付宝工作的经验,支付宝也需要跟政府做解释,他有跟政府打交道的心理准备。而此前制定的如打车软件内不许内置广告这种规定,已经不再被政府提起。
实际上,接入电召平台的公司,其本身的软件也在如常运营。
与此同时,巨头们也都看到了打车软件的更多价值。百度地图在2013年5月前后,跟嘀嘀、快的这样的公司开始合作,做数据打通。百度地图未来的定位,是做O2O的平台,内置打车服务也是增加其产品丰富程度、用户使用黏性的重要一环。
而无论是希望在移动端有更大份额和装机量的阿里巴巴,还是希望打通移动支付、培养用户手机端支付习惯的腾讯,跟打车软件的合作,都能促成它们的目标。而B.A.T.花钱的大方程度,跟打车软件们又不在一个量级上。
根据嘀嘀和快的对外公布的数据,目前这两家公司的日订单量都在30万单左右,跟整个打车行业相比较,它们影响的用户数量不过在2%左右,还并没有特别深刻地改变用户传统上在路边叫车的习惯。
“我们现在只是做到了让用户能叫到车”,程维觉得,在“车不要太远”、“能方便地找到彼此”、“让最合适的司机抢到单”这种事情上,它们尚有很大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