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体解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形态学科之一,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但这一命名从学科的命名习惯,学科的起源,学科命名的源起,翻译的原则都有商榷的必要。这样的名称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不利于学科的学习及普及,对从业人员从社会角度不能为人们理解和接受,这对从业的学科工作者是不公平的。为了让这门与人们生活健康日益密切的学科得到准确的理解和普及,建议以“人体结构学”命名这一学科。这既有历史的依据,也符合客观的事实。有利于学科的学习普及,从业人员也会得到必要的尊重。
【关键词】解剖学;命名;人体结构学
【中图分类号】R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15-01
人体解剖学(常简称解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形态学科之一,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探索和阐明人体器官与组织的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关系。根据研究和学习重点不同,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大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外科解剖学、数字解剖学等各相关学科[1]。在这些名称中“解剖”一词让人产生歧义,尤其对那些对本学科了解较少的人误解很大。作为医学基础课的命名应该更科学,更容易准确理解,更有利于学习和掌握。
1 “解剖学”在命名方面与习惯不符,有商榷的必要
通常的学科命名是以内容为主的,很少以研究方法命名。anatomy,来自希腊语anatome,从ana-temnein,“劈碎”引申来的[2] 。从这一学科内容看,学科主体是人体的结构及结构之间的联系。从“劈碎”引申出的“解剖”是研究结构和结构关系的方法,不是学科的内容。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对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研究也已经不是用持刀切割这样的方法能完成的了,显微结构的观察、组织处理技术、X线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都在应用。
2 在“解剖学”名称的起源上有商榷的必要
20世纪前中国知识界是以“全体学”指称“解剖学”,并经历了一场由“全体学”到“解剖学”的发展过程 。了解这个过程后,我们就能知道对这门学科的命名是有商榷的必要的。英国在华医学传教士、同文馆医学教习德贞于1886年翻译出版的《全体通考》开始使用了“解剖”、“解剖学”和“外科解剖学”等专业术语,用以阐述西方的身体知识和“解剖学”思想。但是德贞之所以要将其翻译为“解剖” 是因为他要打破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能解剖人体的观念:中医既不究心于诸物之体,复不欲剖乎死人之身。1884年前,中文关于人体结构的著作中从未出现“解剖”和“解剖学”的字样。19世纪70年代德贞出版的人体结构解剖学图谱,其译名为《身体骨骼部位脏腑血脉图》(Anatomical Atlas),这里也没有“解剖”的字样[3]。说明他也没有把“解剖”这一名词作为一个专一的特指。
3 由于首次命名的历史背景有商榷的必要
1915年,教育部、中华医学会、中国博医会、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和江苏省教育会五方以专业学者与官方机构结合,组成联合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以完成医学名词统一事业。1916年,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要确定“Anatomy”的译名。当时的选择在“体学”和“解剖学”之间,主张采用“体学”代表的理由是:“体学”说法已有30多年,合信的《全体新论》和柯为良的《全体阐微》,就是讲“人体学”而有代表建议用“解剖”,其理由是:“《全体通考》亦以称之为解剖学,若再更改,永无统一之日[4]。最后,按名词统一标准:一有根据;二顺习惯的原则举手表决。 最后同意“解剖学”者举手,超过半数,即定“解剖学”为标准译法。1927年由教育部审定,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编辑的《解剖学名词汇编》出版,官方正式确定“解剖学”的译名[5]。也许同样是因为怕“若再更改,永无统一之日”,这个译名便被沿用至今。
4 在翻译方面有商榷的必要
1908年,《高氏医学辞汇》由博医会出版,标志着医学名词标准化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其中“Anatomy”译为“体学”,“Anatomist”译为体学士和解剖士,“Human Anatomy”译为“人体学”,“Dissection”当时译为解剖学[6]。现代汉语中“解剖学”对应英语中“Anatomy”,拉丁语“Anatolia”译为“解剖学”。不过,中文“解剖”可对应两个英文单词“Anatomy”和“Dissection”。当年,科学名词委员会审定“Dissection”为“解剖与解剖术”。“Dissection”意为“解剖”的这个动作或从事的医学行为,即“解剖术”。英语“Anatomy”(解剖与解剖学)最早源自希腊语,意思就是“Dissection”,这意味着“解剖”在西方古代医学中并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门技巧与技术,是一门剖割术或解剖术。这与中医文献中“解剖”的意思完全一致。“解剖”一词虽在汉代已出现,但该词语并没有作为专用术语进入中医学和中国知识体系中。中国医学有其自成体系的身体知识语言,即脏腑学说[3]。“解剖”行为的词语表述一直沿用传统的“剖”、“割”、“刳”、“剥”等[7~8],现在当提及“解剖”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些词语,而不是一门学科。这是不符合翻译原则的。翻译应信守的原则是: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或严复提出的'信、达、雅'[9]。这里“信”与“达”都没有达到,就更不用说“雅”了。中国人提及“解剖”想到的还是“剖”、“割”、“刳”、“剥”,而不是人体结构。
5 在系统学习、科学掌握人体结构方面有商榷的必要
学习西医的医学生入学后首先要学习掌握人体结构,因为它是西医学基础的基础,即使生理、病理这样的基础课也一定要有人体结构知识做基础。一些学生会很快理解解剖学是讲人体结构的,但常会有学生恐惧的问:我们什么时候做解剖,尤其上实验课更是严重。作为教师几乎每学期都要为此作解释:我们是学习正常的人体结构形态的,不是一定让大家解剖尸体的,通过图谱、模型、课件、标本的观察都可以学习。当然如果在学习人体结构时亲自解剖尸体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有学生就是因为恐惧而不愿意学习这么重要的一门课。像“数字解剖学”就让人更费解了,从字面上看实在无法和人体联系起来。一门学科对于未知者应该更直白才有利于人们学习和了解,而不应平添障碍、自找其扰。
6 在作为科学进行普及方面值得商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身体的保健,也就更需要对自己身体结构的了解。网络上搜索人体结构,内容很少,因为这些内容被冠以“解剖”字样了。当你搜索“解剖”时,网络中与解剖联系的又是恐怖、暴力,而不单是科学、正常人体结构。解剖学教师时常会被问:你解剖过多少个尸体?尸体从哪来?学生都要做解剖吗?你们害怕吗?神态中感觉解剖教师和刽子手差不多,经常有人对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另眼相看。从业者做着如此高尚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人们对这门科学和从业者的误解,与“解剖”学这一命名不无关系。这种现象是不利于这门学科的普及的。
既然“解剖”一词有诸多的不当,那么用那个词来替代它更好呢。笔者认为把“解剖”换为“结构”或“构造”更能表达这门学科的内容,即《人体结构学》。而且很多带“解剖”字样的词都应该换为“结构”,如:“动物解剖学”是“动物结构学”。这会更为人们接受。这样做从历史角度看也是有依据的。西方科学史家将近代解剖学的诞生定在1546年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的《人体之构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简称为Fabrica)的出版。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解剖学著作以人体解剖替代动物解剖,终结了盖伦解剖学在欧洲医学界两千年的统治。《人体之构造》使西方医学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代表了近代医学的到来。维萨利的《人体之构造》,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准确、最完整、最精美的人体解剖学典籍[10]。维萨利(Andreas Vesalius) 被誉为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现代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但是他介绍人体结构的书是(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简称为Fabrica),而不是“Anatomy”和“Dissection”。
参考文献
[1] 窦肇华.正常人体结构学[M]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月.1
[2]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 2004年7月 第一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8
[3] 高晞.历史研究 (京)][J/OL]2008年6期. 80-104
[4] 张剑.近代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统一中的合作、冲突与科学发展文 [DB/OL]
[5] 《 中国医学通史》[OL]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近代西医书籍的出版
[6] 左玉河.西学移植与中国现代学术门类的初建 [DB/OL]中华文史网
[7] 《现代汉语辞典》[M]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年3月 第二版 .627
[8] 《现代汉语辞典》[M]商务印书馆 第五版 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9年2月.701[9] 刘杰辉.中国当代翻译标准讨论综述[J/OL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5月
[10] 王怀生.人体解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7月 第二版 .1
作者单位:021000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1
010000 内蒙古医学院2
【关键词】解剖学;命名;人体结构学
【中图分类号】R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15-01
人体解剖学(常简称解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形态学科之一,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探索和阐明人体器官与组织的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关系。根据研究和学习重点不同,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大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外科解剖学、数字解剖学等各相关学科[1]。在这些名称中“解剖”一词让人产生歧义,尤其对那些对本学科了解较少的人误解很大。作为医学基础课的命名应该更科学,更容易准确理解,更有利于学习和掌握。
1 “解剖学”在命名方面与习惯不符,有商榷的必要
通常的学科命名是以内容为主的,很少以研究方法命名。anatomy,来自希腊语anatome,从ana-temnein,“劈碎”引申来的[2] 。从这一学科内容看,学科主体是人体的结构及结构之间的联系。从“劈碎”引申出的“解剖”是研究结构和结构关系的方法,不是学科的内容。而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对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研究也已经不是用持刀切割这样的方法能完成的了,显微结构的观察、组织处理技术、X线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都在应用。
2 在“解剖学”名称的起源上有商榷的必要
20世纪前中国知识界是以“全体学”指称“解剖学”,并经历了一场由“全体学”到“解剖学”的发展过程 。了解这个过程后,我们就能知道对这门学科的命名是有商榷的必要的。英国在华医学传教士、同文馆医学教习德贞于1886年翻译出版的《全体通考》开始使用了“解剖”、“解剖学”和“外科解剖学”等专业术语,用以阐述西方的身体知识和“解剖学”思想。但是德贞之所以要将其翻译为“解剖” 是因为他要打破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能解剖人体的观念:中医既不究心于诸物之体,复不欲剖乎死人之身。1884年前,中文关于人体结构的著作中从未出现“解剖”和“解剖学”的字样。19世纪70年代德贞出版的人体结构解剖学图谱,其译名为《身体骨骼部位脏腑血脉图》(Anatomical Atlas),这里也没有“解剖”的字样[3]。说明他也没有把“解剖”这一名词作为一个专一的特指。
3 由于首次命名的历史背景有商榷的必要
1915年,教育部、中华医学会、中国博医会、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和江苏省教育会五方以专业学者与官方机构结合,组成联合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以完成医学名词统一事业。1916年,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要确定“Anatomy”的译名。当时的选择在“体学”和“解剖学”之间,主张采用“体学”代表的理由是:“体学”说法已有30多年,合信的《全体新论》和柯为良的《全体阐微》,就是讲“人体学”而有代表建议用“解剖”,其理由是:“《全体通考》亦以称之为解剖学,若再更改,永无统一之日[4]。最后,按名词统一标准:一有根据;二顺习惯的原则举手表决。 最后同意“解剖学”者举手,超过半数,即定“解剖学”为标准译法。1927年由教育部审定,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编辑的《解剖学名词汇编》出版,官方正式确定“解剖学”的译名[5]。也许同样是因为怕“若再更改,永无统一之日”,这个译名便被沿用至今。
4 在翻译方面有商榷的必要
1908年,《高氏医学辞汇》由博医会出版,标志着医学名词标准化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其中“Anatomy”译为“体学”,“Anatomist”译为体学士和解剖士,“Human Anatomy”译为“人体学”,“Dissection”当时译为解剖学[6]。现代汉语中“解剖学”对应英语中“Anatomy”,拉丁语“Anatolia”译为“解剖学”。不过,中文“解剖”可对应两个英文单词“Anatomy”和“Dissection”。当年,科学名词委员会审定“Dissection”为“解剖与解剖术”。“Dissection”意为“解剖”的这个动作或从事的医学行为,即“解剖术”。英语“Anatomy”(解剖与解剖学)最早源自希腊语,意思就是“Dissection”,这意味着“解剖”在西方古代医学中并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门技巧与技术,是一门剖割术或解剖术。这与中医文献中“解剖”的意思完全一致。“解剖”一词虽在汉代已出现,但该词语并没有作为专用术语进入中医学和中国知识体系中。中国医学有其自成体系的身体知识语言,即脏腑学说[3]。“解剖”行为的词语表述一直沿用传统的“剖”、“割”、“刳”、“剥”等[7~8],现在当提及“解剖”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些词语,而不是一门学科。这是不符合翻译原则的。翻译应信守的原则是: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或严复提出的'信、达、雅'[9]。这里“信”与“达”都没有达到,就更不用说“雅”了。中国人提及“解剖”想到的还是“剖”、“割”、“刳”、“剥”,而不是人体结构。
5 在系统学习、科学掌握人体结构方面有商榷的必要
学习西医的医学生入学后首先要学习掌握人体结构,因为它是西医学基础的基础,即使生理、病理这样的基础课也一定要有人体结构知识做基础。一些学生会很快理解解剖学是讲人体结构的,但常会有学生恐惧的问:我们什么时候做解剖,尤其上实验课更是严重。作为教师几乎每学期都要为此作解释:我们是学习正常的人体结构形态的,不是一定让大家解剖尸体的,通过图谱、模型、课件、标本的观察都可以学习。当然如果在学习人体结构时亲自解剖尸体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有学生就是因为恐惧而不愿意学习这么重要的一门课。像“数字解剖学”就让人更费解了,从字面上看实在无法和人体联系起来。一门学科对于未知者应该更直白才有利于人们学习和了解,而不应平添障碍、自找其扰。
6 在作为科学进行普及方面值得商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身体的保健,也就更需要对自己身体结构的了解。网络上搜索人体结构,内容很少,因为这些内容被冠以“解剖”字样了。当你搜索“解剖”时,网络中与解剖联系的又是恐怖、暴力,而不单是科学、正常人体结构。解剖学教师时常会被问:你解剖过多少个尸体?尸体从哪来?学生都要做解剖吗?你们害怕吗?神态中感觉解剖教师和刽子手差不多,经常有人对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另眼相看。从业者做着如此高尚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人们对这门科学和从业者的误解,与“解剖”学这一命名不无关系。这种现象是不利于这门学科的普及的。
既然“解剖”一词有诸多的不当,那么用那个词来替代它更好呢。笔者认为把“解剖”换为“结构”或“构造”更能表达这门学科的内容,即《人体结构学》。而且很多带“解剖”字样的词都应该换为“结构”,如:“动物解剖学”是“动物结构学”。这会更为人们接受。这样做从历史角度看也是有依据的。西方科学史家将近代解剖学的诞生定在1546年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的《人体之构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简称为Fabrica)的出版。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解剖学著作以人体解剖替代动物解剖,终结了盖伦解剖学在欧洲医学界两千年的统治。《人体之构造》使西方医学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代表了近代医学的到来。维萨利的《人体之构造》,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准确、最完整、最精美的人体解剖学典籍[10]。维萨利(Andreas Vesalius) 被誉为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现代医学的创始人之一,但是他介绍人体结构的书是(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简称为Fabrica),而不是“Anatomy”和“Dissection”。
参考文献
[1] 窦肇华.正常人体结构学[M]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月.1
[2]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 2004年7月 第一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8
[3] 高晞.历史研究 (京)][J/OL]2008年6期. 80-104
[4] 张剑.近代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统一中的合作、冲突与科学发展文 [DB/OL]
[5] 《 中国医学通史》[OL]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近代西医书籍的出版
[6] 左玉河.西学移植与中国现代学术门类的初建 [DB/OL]中华文史网
[7] 《现代汉语辞典》[M]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6年3月 第二版 .627
[8] 《现代汉语辞典》[M]商务印书馆 第五版 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9年2月.701[9] 刘杰辉.中国当代翻译标准讨论综述[J/OL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5月
[10] 王怀生.人体解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7月 第二版 .1
作者单位:021000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1
010000 内蒙古医学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