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走过了不平凡的35年,招生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考生人数下降、高校扩招、职业院校的大发展以及自费留学生人数的连年攀升,高考已不是以前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了道路比较宽阔的“立交桥”。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1977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仅为27万,录取率为5%,2012年高考录取人数已达685万,录取率达到75%,平均每4个考生中就有3个能如愿跨进高等学府的校门。种种迹象表明,高招正在快速走向“买方市场”。
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大增,对家长来说当然是好事,但随即产生的学历贬值问题又给家长带来了新的烦恼,孩子找工作难、某些专业遭遇市场冷遇、继续深造花费巨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高招的形势变化,大多数家长喜忧参半。专家们的一致看法是: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家长们应该冷静思考,为孩子谋划更光明的未来。
高招形势出现拐点
2012年高考,来郑州从事餐饮生意的许继武夫妇收获了喜悦:他们的女儿以612分的成绩被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许继武特意把30多位亲戚从河南鲁山请到郑州,在自己的餐馆摆了4桌酒席,给女儿庆功。
能在父母所在的城市读大学,结束长达5年的思念之苦,许继武的女儿很高兴,但她觉得父母如此兴师动众地庆贺太过分了。她对记者说:“时代变了,现在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不算什么稀罕事,不再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爸妈还活在旧时代里,摆庆功宴有点小题大做。”
许继武笑着怪女儿不懂事,不过他承认女儿说的是实情。以前,村里有孩子考上大学,全村要张灯结彩地庆贺,还要摆流水席,即酒宴连续摆三天不收场。今年高考,村里一下子有5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其中3个考上的是职业学校,大专,不管咋说也算是大学嘛!家长都特别高兴。您说,孩子有了光明前途,家长能不高兴吗?”
女儿在一旁接过父亲的话头:“考上大学就有光明前途?毕业即失业的有的是呢!”
许继武哑口无言,愣了半晌才说:“上学总是不错的,以后的事以后再说,不行的话和我一块儿经营餐馆。”
女儿不依不饶:“我的专业是新闻,来烧菜?那还不如去职业学校学烹饪呢!”
许继武正色道:“做饭有啥风光?闺女记住,当记者才是正道!”
女儿撇撇嘴不再说话。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不同意爸爸的观点,对自己的未来也并非充满希望。
许继武女儿的担心不无道理。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685万人,平均录取率为75%。这两个数字与我国恢复高考的1977年相比可谓天壤之别。197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27万人,平均录取率仅为5%。专家认为,近几年录取比例持续攀升,标志着高招形势已出现拐点,高招正在快速走向“买方市场”。巨大的变化尽管使更多学子圆了大学梦,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同时也意味着大学文凭不再是就业的通行证。
录取率逐年提高,对高校来说也不是什么好消息。统计显示,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报名人数自2008年开始已经连续4年下滑,累计下降人数达到135万,接近13%。“对不少高职高专院校来说,生源危机意味着生存危机。”中国教育在线网总编陈志文警示道,“各省(市、区)高职、高专批次计划没有完成的情况在2011年就不少见,即使在实行高职注册入学的地区,也有大批高职院校无法完成招生计划。”以山西省为例,当年的招生计划是24.1万人,尽管取消了三本志愿,专科分数线降到了150分,实际录取数仅为22.9万人,仍出现了1.2万人的缺口。因此,高校不得不反思自己是否还要坚持走研究性大学这一条路;高校终于降低身姿去做推广了。
三年前,武汉大学原校长、现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曾预言说:“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特别是随着18岁到22岁适龄大学生数量的减少,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此话果然言中。
与高招走向买方市场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读大学。以上海为例,上海的高中四大名校中,出国的优秀生比例平均约10%~20%,高的为30%~40%。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透露,2012年至少有一成上海学生放弃高考。
马女士是河南省电业局某公司的财务部经理,她的儿子参加2012年高考,被武汉科技大学录取,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对记者说:“儿子其实是考砸了,目标是清华大学,结果只考了个武汉科技大学。我建议他复读,明年再攻清华,可他死活不愿意再受一年苦。唉!只能将就了。”
“武汉科技大学也不错嘛!好歹也是一本。”记者说。
“现在的大学文凭贬值了,一本算什么?只有考上全国排名前十的高校,毕业后找工作才有利——对了,还得是好专业!”马女士显然是在担心儿子四年后的就业问题。她一再向记者重复的一句话是:“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考上大学,而是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难怪她高兴不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马女士的焦虑在考生家长中很普遍,以前一门心思期待孩子考上大学,现在已悄然变为希望孩子有个好工作。这是时代的变化,同时也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问题。
职业规划方兴未艾
中国的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工作,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而“好工作”无非就是公务员、外企员工、大型国企员工,至于工人、厨师、修理工,基本上不在考虑之列。这样的观念无疑是就业焦虑的根源。专家提醒,当上大学越来越容易的局面终于出现时,考生和家长的追求必然从上大学向上好大学转变,这个“好”,除了“更有名”以外,应该还包含“更适合”。
郑州某路桥建筑公司业务经理陈保国的儿子在2012年高考之前就被保送到四川外国语学院,读日语专业。要说走保送的路上名牌大学是皆大欢喜的结局,陈经理却闷闷不乐。他对记者说:“我儿子本来学的是理科,但高中有保送指标,俺不想放弃,就报名参加了保送考试,没想到居然被提前录取了。俺一家三口开了几次家庭会议,琢磨来琢磨去,还是决定保险点儿,能走就走,怕万一高考失手,再后悔就来不及了。现在,儿子对日语专业很不满意,还是想学理科,可是复读一年真划不来啊!” 陈经理的苦恼表面上看是因为儿子对专业不满意,实质上是对孩子职业方向上的迷茫造成的。专家提醒,在上大学越来越容易的今天,家长应放弃功利思想,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其慎重选择专业,因为专业基本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职业方向。
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大学和专业,首先要提早为孩子做好职业规划。所谓“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就是对孩子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系统的计划,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内容。
资深职业规划师王秉忠先生接受采访时说:“目前,职业规划已不再是新生事物,其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职业规划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解决职业困惑、发展职业优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大多数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孩子未来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人为限定不利于孩子发展。其实,家长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主动选择总比被动接受要积极一些。人人有责任研究人生,做人生的设计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一生的追求,设计整体的蓝图和行动步骤,这样才能活出意义和价值。”
王秉忠提醒家长,给孩子做职业方向定位,家长要对孩子的性格、爱好、潜力做全面的评估。一般来说,孩子不外乎以下8种类型,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大致的对号入座:
1.技术/职能型:追求学习成绩,尤其是理科成绩,对自己的认可也来自学习成绩,喜欢面对来自学习上的挑战;一般不喜欢从事班级管理工作,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一些学习时间。
2.管理型:倾心于班级管理,勇于承担责任。
3.自主/独立型:希望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大限度地摆脱学校和家庭的制约,宁愿放弃一些好处,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与独立。
4.安全/稳定型:在学校和家庭都追求稳定感和安全感。稳定感包括诚信、忠诚以及完成老师和家长交代的任务。
5.创业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实际成果,获得成就感,愿意冒风险,勇于克服困难。
6.服务型:最大的特点是视帮助别人为核心价值。
7挑战型:喜欢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障碍,战胜强硬的对手,对非常容易的事情不感兴趣。
8.生活型:善于平衡个人、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需要,希望将生活的各个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善于妥协,注重个性,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品位是与众不同的。
王秉忠认为,以上8种类型,孩子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基本定型,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至于这8种类型所对应的职业,没有严格的界定,家长完全可以凭借个人的社会经验予以引导。“职业规划不是确定孩子未来一定要从事某个具体的职业,而是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潜力制订职业方向。”他说,“尽管未来不确定因素很多,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长不打无准备之仗,而缺乏对孩子的深层认识,只能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孩子,不仅不容易找到适合的工作,更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综合素质决定未来
在经济生活中,当“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市场变得更为理性了。这一规律的作用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也开始显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无论对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这都是一次改革的契机。”
陈志文总编评论道:“随着生源危机的真正到来,短期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它对高校的冲击,但是,从长远看,对教育绝对是利好!首先,高校不得不对自己的定位做调整,对办学方向做调整。这靠行政命令是很难做到的。其次,教育的外部环境开始改善,很多教育改革有了推行的空间与外部环境,一直以来让人们深恶痛绝的基础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开始在改善,应试教育正在松绑。”
郑州某重点中学的高三班主任对记者说:“从出题方向上看,现在的高考已有重大变化,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仅靠死记硬背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比如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决课本上没有讲过的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开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我赞成这样的高考改革,毕竟孩子以后走上社会要遇到陌生的问题,需要创新能力和变通能力,如果不能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知识只能是死知识。”
本刊认为,无论高招如何变化,高考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关口。在高招快速走向“买方市场”的当下,家长应更加注重对孩子的未来职业方向进行科学规划,选择最适合孩子个性的成长之路。无论是升学竞争还是以后的职场竞争,起决定作用的都是孩子的综合素质,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
采访过程中,许多成功家长向记者表述了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心得,现汇总如下:
第一,注重家庭民主建设。无论孩子年龄长幼,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个体地位,对孩子既不能漠视,也不能溺爱,要鼓励孩子充分发表个人见解,选择自己的行为。即使是幼儿,也应该学会生活自理。给孩子报兴趣班更应从孩子的个人意愿出发,着重挖掘孩子的潜力,不可将长辈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上了中学,家长应鼓励孩子发表意见,哪怕意见是幼稚的、偏激的。民主的家庭环境是孩子综合素质成长的土壤,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非常重要。民主不是放任,更不是消极的宠爱,家长应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向孩子渗透正直、善良、真诚、守信等做人准则,为孩子营造自尊、自主、自立、自信的心理环境。
第二,为孩子做好表率。家长不是完美的人,但可以选择完美的态度。身教胜于言传,孩子的乐观态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主要是从家长身上习得的。有的家长不求上进,只讲吃喝玩乐,对孩子讲的道理再好听,效果也不会好。在竞争压力下,许多家长白天在外辛苦工作,晚上回到家疲态尽显,只顾娱乐休息,有的还抱怨社会和单位领导,向孩子传递负面信息,对孩子影响极坏。另外,家长要在孩子面前维护和睦的夫妻关系,有矛盾不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即使发生了争执,也要尽快和解,以免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不良影响。
第三,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升学竞争的环境里,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重要,但学习成绩能否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成果,还要看支撑它的非智力因素,否则就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学习之外有兴趣爱好,比如电脑、航模、表演、阅读以及各种体育运动,但很少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认为高考不考的东西孩子就没必要学或没时间学,殊不知,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一部分。
第四,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在现代社会,孩子仅靠课堂、书本的学习是不够的,家长应当创造条件让孩子到社会和大自然的大课堂去学习,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把爱国主义的根基打牢。可以利用假期带孩子到全国各地去旅游,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既陶冶性情,也是认识社会、了解祖国的地理人文、开阔胸怀、活跃思想的好机会。
第五,帮助孩子掌握思想方法。态度决定结果,孩子的学习观念是否积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成绩的好坏。有些孩子厌学,其实是从小对父母过于依赖的结果。如果孩子能正确看待学习和考试,把学习当成成长的一部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孩子的成长是渐进的个性化过程,家长切忌有功利思想,避免盲目攀比,要给孩子营造宽松的成长空间。总之,家长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向其灌输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成长观,这比给孩子多报几个补习班、监督孩子多做几道题要管用得多。
【编辑:陈彤】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走过了不平凡的35年,招生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考生人数下降、高校扩招、职业院校的大发展以及自费留学生人数的连年攀升,高考已不是以前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了道路比较宽阔的“立交桥”。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1977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仅为27万,录取率为5%,2012年高考录取人数已达685万,录取率达到75%,平均每4个考生中就有3个能如愿跨进高等学府的校门。种种迹象表明,高招正在快速走向“买方市场”。
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大增,对家长来说当然是好事,但随即产生的学历贬值问题又给家长带来了新的烦恼,孩子找工作难、某些专业遭遇市场冷遇、继续深造花费巨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高招的形势变化,大多数家长喜忧参半。专家们的一致看法是: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家长们应该冷静思考,为孩子谋划更光明的未来。
高招形势出现拐点
2012年高考,来郑州从事餐饮生意的许继武夫妇收获了喜悦:他们的女儿以612分的成绩被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许继武特意把30多位亲戚从河南鲁山请到郑州,在自己的餐馆摆了4桌酒席,给女儿庆功。
能在父母所在的城市读大学,结束长达5年的思念之苦,许继武的女儿很高兴,但她觉得父母如此兴师动众地庆贺太过分了。她对记者说:“时代变了,现在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不算什么稀罕事,不再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爸妈还活在旧时代里,摆庆功宴有点小题大做。”
许继武笑着怪女儿不懂事,不过他承认女儿说的是实情。以前,村里有孩子考上大学,全村要张灯结彩地庆贺,还要摆流水席,即酒宴连续摆三天不收场。今年高考,村里一下子有5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其中3个考上的是职业学校,大专,不管咋说也算是大学嘛!家长都特别高兴。您说,孩子有了光明前途,家长能不高兴吗?”
女儿在一旁接过父亲的话头:“考上大学就有光明前途?毕业即失业的有的是呢!”
许继武哑口无言,愣了半晌才说:“上学总是不错的,以后的事以后再说,不行的话和我一块儿经营餐馆。”
女儿不依不饶:“我的专业是新闻,来烧菜?那还不如去职业学校学烹饪呢!”
许继武正色道:“做饭有啥风光?闺女记住,当记者才是正道!”
女儿撇撇嘴不再说话。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不同意爸爸的观点,对自己的未来也并非充满希望。
许继武女儿的担心不无道理。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685万人,平均录取率为75%。这两个数字与我国恢复高考的1977年相比可谓天壤之别。197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27万人,平均录取率仅为5%。专家认为,近几年录取比例持续攀升,标志着高招形势已出现拐点,高招正在快速走向“买方市场”。巨大的变化尽管使更多学子圆了大学梦,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同时也意味着大学文凭不再是就业的通行证。
录取率逐年提高,对高校来说也不是什么好消息。统计显示,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报名人数自2008年开始已经连续4年下滑,累计下降人数达到135万,接近13%。“对不少高职高专院校来说,生源危机意味着生存危机。”中国教育在线网总编陈志文警示道,“各省(市、区)高职、高专批次计划没有完成的情况在2011年就不少见,即使在实行高职注册入学的地区,也有大批高职院校无法完成招生计划。”以山西省为例,当年的招生计划是24.1万人,尽管取消了三本志愿,专科分数线降到了150分,实际录取数仅为22.9万人,仍出现了1.2万人的缺口。因此,高校不得不反思自己是否还要坚持走研究性大学这一条路;高校终于降低身姿去做推广了。
三年前,武汉大学原校长、现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曾预言说:“随着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特别是随着18岁到22岁适龄大学生数量的减少,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此话果然言中。
与高招走向买方市场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读大学。以上海为例,上海的高中四大名校中,出国的优秀生比例平均约10%~20%,高的为30%~40%。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透露,2012年至少有一成上海学生放弃高考。
马女士是河南省电业局某公司的财务部经理,她的儿子参加2012年高考,被武汉科技大学录取,她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对记者说:“儿子其实是考砸了,目标是清华大学,结果只考了个武汉科技大学。我建议他复读,明年再攻清华,可他死活不愿意再受一年苦。唉!只能将就了。”
“武汉科技大学也不错嘛!好歹也是一本。”记者说。
“现在的大学文凭贬值了,一本算什么?只有考上全国排名前十的高校,毕业后找工作才有利——对了,还得是好专业!”马女士显然是在担心儿子四年后的就业问题。她一再向记者重复的一句话是:“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考上大学,而是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难怪她高兴不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马女士的焦虑在考生家长中很普遍,以前一门心思期待孩子考上大学,现在已悄然变为希望孩子有个好工作。这是时代的变化,同时也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问题。
职业规划方兴未艾
中国的考生和家长普遍认为,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工作,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而“好工作”无非就是公务员、外企员工、大型国企员工,至于工人、厨师、修理工,基本上不在考虑之列。这样的观念无疑是就业焦虑的根源。专家提醒,当上大学越来越容易的局面终于出现时,考生和家长的追求必然从上大学向上好大学转变,这个“好”,除了“更有名”以外,应该还包含“更适合”。
郑州某路桥建筑公司业务经理陈保国的儿子在2012年高考之前就被保送到四川外国语学院,读日语专业。要说走保送的路上名牌大学是皆大欢喜的结局,陈经理却闷闷不乐。他对记者说:“我儿子本来学的是理科,但高中有保送指标,俺不想放弃,就报名参加了保送考试,没想到居然被提前录取了。俺一家三口开了几次家庭会议,琢磨来琢磨去,还是决定保险点儿,能走就走,怕万一高考失手,再后悔就来不及了。现在,儿子对日语专业很不满意,还是想学理科,可是复读一年真划不来啊!” 陈经理的苦恼表面上看是因为儿子对专业不满意,实质上是对孩子职业方向上的迷茫造成的。专家提醒,在上大学越来越容易的今天,家长应放弃功利思想,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其慎重选择专业,因为专业基本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职业方向。
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大学和专业,首先要提早为孩子做好职业规划。所谓“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就是对孩子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系统的计划,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内容。
资深职业规划师王秉忠先生接受采访时说:“目前,职业规划已不再是新生事物,其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职业规划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解决职业困惑、发展职业优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大多数家长不以为然,认为孩子未来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人为限定不利于孩子发展。其实,家长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主动选择总比被动接受要积极一些。人人有责任研究人生,做人生的设计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一生的追求,设计整体的蓝图和行动步骤,这样才能活出意义和价值。”
王秉忠提醒家长,给孩子做职业方向定位,家长要对孩子的性格、爱好、潜力做全面的评估。一般来说,孩子不外乎以下8种类型,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大致的对号入座:
1.技术/职能型:追求学习成绩,尤其是理科成绩,对自己的认可也来自学习成绩,喜欢面对来自学习上的挑战;一般不喜欢从事班级管理工作,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一些学习时间。
2.管理型:倾心于班级管理,勇于承担责任。
3.自主/独立型:希望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大限度地摆脱学校和家庭的制约,宁愿放弃一些好处,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与独立。
4.安全/稳定型:在学校和家庭都追求稳定感和安全感。稳定感包括诚信、忠诚以及完成老师和家长交代的任务。
5.创业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实际成果,获得成就感,愿意冒风险,勇于克服困难。
6.服务型:最大的特点是视帮助别人为核心价值。
7挑战型:喜欢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障碍,战胜强硬的对手,对非常容易的事情不感兴趣。
8.生活型:善于平衡个人、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需要,希望将生活的各个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善于妥协,注重个性,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品位是与众不同的。
王秉忠认为,以上8种类型,孩子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基本定型,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至于这8种类型所对应的职业,没有严格的界定,家长完全可以凭借个人的社会经验予以引导。“职业规划不是确定孩子未来一定要从事某个具体的职业,而是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潜力制订职业方向。”他说,“尽管未来不确定因素很多,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长不打无准备之仗,而缺乏对孩子的深层认识,只能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孩子,不仅不容易找到适合的工作,更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综合素质决定未来
在经济生活中,当“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市场变得更为理性了。这一规律的作用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也开始显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无论对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这都是一次改革的契机。”
陈志文总编评论道:“随着生源危机的真正到来,短期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它对高校的冲击,但是,从长远看,对教育绝对是利好!首先,高校不得不对自己的定位做调整,对办学方向做调整。这靠行政命令是很难做到的。其次,教育的外部环境开始改善,很多教育改革有了推行的空间与外部环境,一直以来让人们深恶痛绝的基础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开始在改善,应试教育正在松绑。”
郑州某重点中学的高三班主任对记者说:“从出题方向上看,现在的高考已有重大变化,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仅靠死记硬背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比如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决课本上没有讲过的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有开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我赞成这样的高考改革,毕竟孩子以后走上社会要遇到陌生的问题,需要创新能力和变通能力,如果不能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知识只能是死知识。”
本刊认为,无论高招如何变化,高考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关口。在高招快速走向“买方市场”的当下,家长应更加注重对孩子的未来职业方向进行科学规划,选择最适合孩子个性的成长之路。无论是升学竞争还是以后的职场竞争,起决定作用的都是孩子的综合素质,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恰恰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
采访过程中,许多成功家长向记者表述了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心得,现汇总如下:
第一,注重家庭民主建设。无论孩子年龄长幼,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个体地位,对孩子既不能漠视,也不能溺爱,要鼓励孩子充分发表个人见解,选择自己的行为。即使是幼儿,也应该学会生活自理。给孩子报兴趣班更应从孩子的个人意愿出发,着重挖掘孩子的潜力,不可将长辈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上了中学,家长应鼓励孩子发表意见,哪怕意见是幼稚的、偏激的。民主的家庭环境是孩子综合素质成长的土壤,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非常重要。民主不是放任,更不是消极的宠爱,家长应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向孩子渗透正直、善良、真诚、守信等做人准则,为孩子营造自尊、自主、自立、自信的心理环境。
第二,为孩子做好表率。家长不是完美的人,但可以选择完美的态度。身教胜于言传,孩子的乐观态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主要是从家长身上习得的。有的家长不求上进,只讲吃喝玩乐,对孩子讲的道理再好听,效果也不会好。在竞争压力下,许多家长白天在外辛苦工作,晚上回到家疲态尽显,只顾娱乐休息,有的还抱怨社会和单位领导,向孩子传递负面信息,对孩子影响极坏。另外,家长要在孩子面前维护和睦的夫妻关系,有矛盾不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即使发生了争执,也要尽快和解,以免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不良影响。
第三,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升学竞争的环境里,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重要,但学习成绩能否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成果,还要看支撑它的非智力因素,否则就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学习之外有兴趣爱好,比如电脑、航模、表演、阅读以及各种体育运动,但很少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认为高考不考的东西孩子就没必要学或没时间学,殊不知,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一部分。
第四,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在现代社会,孩子仅靠课堂、书本的学习是不够的,家长应当创造条件让孩子到社会和大自然的大课堂去学习,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把爱国主义的根基打牢。可以利用假期带孩子到全国各地去旅游,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既陶冶性情,也是认识社会、了解祖国的地理人文、开阔胸怀、活跃思想的好机会。
第五,帮助孩子掌握思想方法。态度决定结果,孩子的学习观念是否积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成绩的好坏。有些孩子厌学,其实是从小对父母过于依赖的结果。如果孩子能正确看待学习和考试,把学习当成成长的一部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孩子的成长是渐进的个性化过程,家长切忌有功利思想,避免盲目攀比,要给孩子营造宽松的成长空间。总之,家长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向其灌输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成长观,这比给孩子多报几个补习班、监督孩子多做几道题要管用得多。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