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海峡两岸首届会计研讨会
1991年,北京用友财务软件公司王文京、文硕等人,经由国务院之同意,在海淀区友谊饭店举办海峡两岸首届会计审计研讨会,大陆许多教授和学者莅临参加,台湾也有三十余位教授和注册会计师应邀出席,这是海峡两岸会计界四十多年来的创举,一时轰动海峡两岸。笔者即在这次研讨会中有幸和杨时展教授及大陆许多会计先进会晤和交流,一见如故,深感愉快,也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回忆,并建立起良好的友谊。
二、杨教授第一次访问台湾
为促进海峡两岸的会计交流,1992年,笔者邀请杨时展、王文彬及文硕三位学者到台湾访问,王文彬及文硕二人如期办妥手续并抵达台湾访问,这是四十年来大陆会计人士首次抵达台湾访问。不幸的是,杨教授因手续赶办不及,未克如愿。
1993年10月,笔者又邀请杨时展、郭道扬(以上是中南财经大学教授)、何任远、胡仁宽(以上是暨南大学教授)四人到台湾访问,由于第一次的经验,已熟悉申请时需要的文件和手续,以致一切过程顺利,四人如期抵达台湾。
四位教授到达后,即按预定行程访问台湾管理会计学会、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和老师、学生座谈,交换心得,并了解台湾的会计教育。
杨教授也拨冗访问在中央政治大学念书时的老师陈立夫先生。陈先生自1949年到达台湾之后,即脱离政治,从未担任党政方面的职务,只担任民间团体孔孟学会的会长,著有《四书道贯》一书,宣扬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陈先生和杨教授见面,心情愉快,杨教授向陈先生报告了大陆校友的概况;陈先生也和四位教授拍照留念,并赐送每人一幅亲笔书写的毛笔字。翌日,陈先生安排在来来饭店的顶楼宴请四位教授,并邀请杨教授同期校友曹圣芬先生作陪。席中,杨教授曾口头邀请陈先生回大陆,陈先生答道:“祖国尚未统一,一旦统一,随时就会回去。”
杨教授也访问东吴大学,和校长章孝慈交换两校今后的访问事宜。
三、杨教授第二次访问台湾
1994年,杨教授再次访问台湾,参加淡江大学举办的会计审计研讨会,并参加主计协进社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也会晤了中央政治学校时的系友何大忠先生和主计处的老同事李增荣先生,并接见英士大学的学生吴涵芬女士。
离台之前,笔者和他作了一次长谈。因为杨先生从事会计和教育会计多年,深刻了解中国会计的演进和发展,因此笔者建议他把四十多年来会计的演进和发展作有系统的介绍,写成专书,留给后代的子孙。杨先生与笔者的看法一致,当场表示同意,这或许是以后《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一书的由来。
四、日后的往来
杨教授离台之后,与笔者书信往来从来未间断,笔者也在1995年和东吴大学的二位教授回到中南财经大学访问,拜会杨教授和郭道扬教授等人,并陆续邀请杨教授教导的几位博士生如罗飞、张龙平、张杰民等人到台湾访问,扩大了两岸的会计交流。
1997年10月,杨教授不幸因癌症去世,笔者感伤不已,写了一幅挽联悼念他。以后蒙师母沈如琛女士来信告知,她家中只悬挂了两幅挽联,而其中之一即为笔者所作。
五、对杨教授的追思
岁月流金,笔者认识杨教授共有十六年之久。笔者对他的学术思想极为敬佩,以亦师亦友的态度对待他。笔者认识所及,认为他一生具备了以下的人格特质:
1.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薰陶,讲究伦理道德,重视固有文化。
2.深爱祖国,关心国事,以匹夫有责和国家兴亡为己任。
3.爱护学生,关怀学生,乐于帮助学生。
4.忠于学术,治学严谨,学贯中西,专心致力于会计教育。
5.个性耿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6.个性急,求是心切,恨铁不成钢。
7.生活节俭,简单朴素,不慕虚荣,不求名利。
8.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杨时展虽去逝十年,墓木已拱,但其精神不死,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目中。
这次杨时展教授学术研讨会,笔者特别作了一首七言律诗,以表示对他永远的怀念:
吊杨公时展教授
十载怀多哀思深,今朝追悼客登临。
(杨公应予两度邀请赴台访问,十年间天人永隔,予无限哀思)
呕心一卷存青史,沥胆万言缘赤忱。
(杨公著《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一书,为士林所珍视)
天降斯人以大任,薪传计治作良箴。
(杨公有“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之铭言。)
重光禹甸期非远,早遣飞鸿报好音。
(杨公在世,常以两岸统一为念)●
1991年,北京用友财务软件公司王文京、文硕等人,经由国务院之同意,在海淀区友谊饭店举办海峡两岸首届会计审计研讨会,大陆许多教授和学者莅临参加,台湾也有三十余位教授和注册会计师应邀出席,这是海峡两岸会计界四十多年来的创举,一时轰动海峡两岸。笔者即在这次研讨会中有幸和杨时展教授及大陆许多会计先进会晤和交流,一见如故,深感愉快,也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回忆,并建立起良好的友谊。
二、杨教授第一次访问台湾
为促进海峡两岸的会计交流,1992年,笔者邀请杨时展、王文彬及文硕三位学者到台湾访问,王文彬及文硕二人如期办妥手续并抵达台湾访问,这是四十年来大陆会计人士首次抵达台湾访问。不幸的是,杨教授因手续赶办不及,未克如愿。
1993年10月,笔者又邀请杨时展、郭道扬(以上是中南财经大学教授)、何任远、胡仁宽(以上是暨南大学教授)四人到台湾访问,由于第一次的经验,已熟悉申请时需要的文件和手续,以致一切过程顺利,四人如期抵达台湾。
四位教授到达后,即按预定行程访问台湾管理会计学会、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和老师、学生座谈,交换心得,并了解台湾的会计教育。
杨教授也拨冗访问在中央政治大学念书时的老师陈立夫先生。陈先生自1949年到达台湾之后,即脱离政治,从未担任党政方面的职务,只担任民间团体孔孟学会的会长,著有《四书道贯》一书,宣扬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陈先生和杨教授见面,心情愉快,杨教授向陈先生报告了大陆校友的概况;陈先生也和四位教授拍照留念,并赐送每人一幅亲笔书写的毛笔字。翌日,陈先生安排在来来饭店的顶楼宴请四位教授,并邀请杨教授同期校友曹圣芬先生作陪。席中,杨教授曾口头邀请陈先生回大陆,陈先生答道:“祖国尚未统一,一旦统一,随时就会回去。”
杨教授也访问东吴大学,和校长章孝慈交换两校今后的访问事宜。
三、杨教授第二次访问台湾
1994年,杨教授再次访问台湾,参加淡江大学举办的会计审计研讨会,并参加主计协进社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也会晤了中央政治学校时的系友何大忠先生和主计处的老同事李增荣先生,并接见英士大学的学生吴涵芬女士。
离台之前,笔者和他作了一次长谈。因为杨先生从事会计和教育会计多年,深刻了解中国会计的演进和发展,因此笔者建议他把四十多年来会计的演进和发展作有系统的介绍,写成专书,留给后代的子孙。杨先生与笔者的看法一致,当场表示同意,这或许是以后《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一书的由来。
四、日后的往来
杨教授离台之后,与笔者书信往来从来未间断,笔者也在1995年和东吴大学的二位教授回到中南财经大学访问,拜会杨教授和郭道扬教授等人,并陆续邀请杨教授教导的几位博士生如罗飞、张龙平、张杰民等人到台湾访问,扩大了两岸的会计交流。
1997年10月,杨教授不幸因癌症去世,笔者感伤不已,写了一幅挽联悼念他。以后蒙师母沈如琛女士来信告知,她家中只悬挂了两幅挽联,而其中之一即为笔者所作。
五、对杨教授的追思
岁月流金,笔者认识杨教授共有十六年之久。笔者对他的学术思想极为敬佩,以亦师亦友的态度对待他。笔者认识所及,认为他一生具备了以下的人格特质:
1.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薰陶,讲究伦理道德,重视固有文化。
2.深爱祖国,关心国事,以匹夫有责和国家兴亡为己任。
3.爱护学生,关怀学生,乐于帮助学生。
4.忠于学术,治学严谨,学贯中西,专心致力于会计教育。
5.个性耿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6.个性急,求是心切,恨铁不成钢。
7.生活节俭,简单朴素,不慕虚荣,不求名利。
8.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杨时展虽去逝十年,墓木已拱,但其精神不死,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目中。
这次杨时展教授学术研讨会,笔者特别作了一首七言律诗,以表示对他永远的怀念:
吊杨公时展教授
十载怀多哀思深,今朝追悼客登临。
(杨公应予两度邀请赴台访问,十年间天人永隔,予无限哀思)
呕心一卷存青史,沥胆万言缘赤忱。
(杨公著《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一书,为士林所珍视)
天降斯人以大任,薪传计治作良箴。
(杨公有“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之铭言。)
重光禹甸期非远,早遣飞鸿报好音。
(杨公在世,常以两岸统一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