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林学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木材供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林学专业及学生特点,挖掘林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生态文明、顽强拼搏、团队协作、森林文化、生命价值、法制教育等思政元素,探讨林学专业教育与思政课程的结合点,重构林学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探索适合林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并付诸实践,将有利于提升林学教学质量,促进林学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林学;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197-04
The Exploration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stry Major
LIU Xijun et al.
(School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 education. Forestr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imber supply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ry professional and student, we should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forestry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such as patriot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rd working, team working, forest culture, life, value, and legal system education, etc. Further, to find the combination of forestr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reconstruct the top-level design of forestry course system, to explore the reform of cours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orestry, which would promot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forestry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Forestry;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Morality cultivation
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可靠接班人的重大责任。然而,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面临“瘸腿”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不能融会贯通、共同前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2016年12月又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2]。目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2,3]。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能力培养、专业课程知识教授、价值引领三者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4-6]。
林学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理论与应用学科,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其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林学学科在教学体系组织过程中,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林学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7];要做好顶层设计,努力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8];要积极开展校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的立项建设工作,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建立教学团队,不断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与林学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推进一流大学建设[9]。 “课程思政”理念最早于2014年在上海被率先推出,将德育纳入到教育改革的系列试点课程中[10,11]。林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生态文明、顽强拼搏、团队协作、森林文化、生命价值、法制教育等极为丰富的思政元素。近年来,我国具有林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相继在植物学、森林培育学、生态学、普通昆虫学、树木生理学、生物学等众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改项目探索,但林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元素尚需深入挖掘,顶层设计尚未完全完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12-14]。
1 深挖思政元素,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1.1 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林学专业课程充满了爱国主义内容,在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好这些素材,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爱国情怀。在森林培育、森林生态、遗传育种学等课堂教学中分别介绍我国林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树种选育、森林旅游、退耕还林、经济林以及林产化工发展等取得的成就和对全世界的贡献,马永顺、杨善洲、李淑彬等众多造林植树英雄事迹,沈国舫、方精云、张守攻等众多著名林业、生态科学家的先进案例,让学生明白要立足中国实际,瞄准科技前沿,在我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乡村振兴、减少木材对外依存、治理生态环境污染、促进森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奋发图强,增强自信,为全人类作出贡献。在森林旅游课程中介绍林奈实验室、全国林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鼓励学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林业建设思想,紧紧抓住当前盛世兴林的历史机遇,推进林业历史性转变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实现祖国山川秀美和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1.2 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林学专业课程中的树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等课程都安排学生去国有林场、树木园、湿地公园、个体林业企业等进行野外实习。相比学校内的课堂学习,野外实习的时间、空间、接触的树木与环境等更为充足和丰富,是最佳的生态文明教育场所。在树木学实习中,了解我国森林的基本情况、天然林与人工林的比例及生产力状况、木材生产情况,增强对天然林保护、储备林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调查了解珍稀树种、乡土树种、濒危物种等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情况,激发学生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参观林场的防火设备,了解森林火灾对森林的毁灭性,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同时,野外实习位于山中林区,统一安排饮食、统一管理卫生、统一宣讲环保,养成良好习惯,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
1.3 培养顽强拼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建设面临荒山绿化、治沙、木材生产、森林防护与环境改善等多种难题与需求,任务艰巨,造林难度大。但林业人不怕艰苦,顽强拼搏,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血防林工程。林学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仍然面临着困难立地造林、退化林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等难题与任务,这就要求新林业人牢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山林水利局开展林业工作的一桩桩事件,不惧危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顽强拼搏,不断开辟我国盛世兴林的新局面[15,16]。
1.4 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无论是传统林业上的野外测量调查、森林营造采伐,还是新林业中的森林遥感解译、数据汇总分析、科学研究等,都需要团队合作。学生学习与实习中通常都要进行分组,组员的配合决定了工作质量的好坏。我国持续开展的林业一二三类调查、全国林地一张图建设、林地年度变更、林地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每项工作都动用了全国林业系统大量人员组建团队,这就要求他们要分工合作、全力配合。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和大局意识,以胜任未来的林业工作。
1.5 突出森林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人类在接触、培育、利用、改造森林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森林的敬畏、崇拜与认识,形成了包括宗教文化、山水文化、碑刻文化、诗词文化、对联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药用价值、建筑文化、培育技术等在内的森林文化,博大精深。红豆杉提炼的紫杉醇是当今世界能够治疗癌症的最有效药物。银杏、青钱柳、宣木瓜等提炼的黄铜类保健成分,玫瑰、牡丹、杉木屑等提炼的精油以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茶油、橄榄油都来自于林业。而这些植物的培育技术和提取技术都是长期摸索、试验和研究总结而来。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早在公元前2世纪郭璞注《尔雅》就有杉木的记载;南方古越人和荆蛮人(苗族、瑶族的祖先)最早创造“萌条杉”“插条杉”繁殖技术;汉代《西京杂记》记载:“太液池中……洲上杉木树一株,大十余围,望之童童如盖”;《南康记》载:“汉太傅陈蕃墓,遥望两杉树,耸柯出岭,垂荫覆谷”,说明当时零星栽杉的情況[17]。《淮南子》中有“欲知地道,物其树”的生态学精辟哲理。关于各种植物的诗词,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东坡居士对竹子的喜爱;“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描写的是茂密竹林的环境;“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则是用竹子来表达人生哲理。把关于植物的古诗词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古代林业文化蕴含的无穷魅力,增进对植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6 强调生命价值观念 树木同人类一样也有生命,从繁殖开始历经幼年、青年、成年、老年直至个体生命结束,但树木的寿命长短差异较大,有的可存活几千年,如龙血树8000岁、欧洲云杉9500岁。介绍森林群落的演替和岩石上顽强生长的苔藓、黄山松等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伦理性等,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敬畏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1.7 体现法制教育理念 森林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古树名木的价值更值得重点保护。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文明都离不开森林,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法》《中华人工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力地保护了我国的森林和环境,但仍然会出现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大树倒卖现象,以及为了其他工程而随意破坏森林的现象以及偷猎偷盗野生动植物现象。在学习使用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和科学研究中,要加强对涉密资源信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介绍相关案例和法律知识,要求学生懂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增强法制观念。 2 深思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2.1 转变教学理念,找准切入点 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深度融合,是教学理念的深层变革,专业课程教师是改革主导也是改革关键。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教师在课程内容组织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衔接,在传授科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传道”,兼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开展思政教育。其次,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林学专业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育人的理念和意识,使林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5]。切入点是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專业知识的讲授引出德育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并反过来促进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森林主伐中的渐伐作业方式中,后伐木为更新起来的幼苗、幼树提供保护作用,被形象地称为“后娘”,体现了人类“尊老爱幼”思想。思政内容的切入点应精挑细选,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专业知识的讲授,效果甚微。
2.2 建设专业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教学,教师的思想境界、知识面和教学水平是关键所在。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大局意识,善于传播正能量[19]。教师要能够对所教课程融会贯通,针对不同内容和学生水平采取不同方法有针对性地教学。本科生和高职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拓宽知识面,提高思政教育本领[20]。
2.3 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林学专业课程较多,在修订林学培养方案时要综合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深入研讨,集体备课,做好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并重新整合修订课程大纲,把思政元素融入大纲和教案中。课堂教学要结合网络资源,灵活运用微课程、翻转课堂以及雨课堂、学习通、爱课程、慕课等网络平台,尝试虚拟仿真试验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巧妙融合,增加课外交流互动中的思政部分,全面提高教学与培养质量。
3 深入教学实践,完善课程思政
在不断研讨、更新、完善顶层设计和课程思政体系的基础上,深入课堂进行实践检验。选择2018级林学专业72名学生,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满意度达到92%。学生一致认为课程思政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又增加了各个方面的思政教育,尤其在以德育人、专业思想培养等方面一举多得,极为有利。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建设与改革,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必然要求。林业科学所要解决的理论和生产实践问题很多,牵涉面很广,需要统一规划,长期逐步实施,跨学科合作,师生共同努力,培养全面人才[21,2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郑宝江,陶雷,高瑞馨,等.“植物学”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5):38-41.
[3]孙杰,常静.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15-17.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5]陈会方,秦桂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9):53-55.
[6]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1-14.
[7]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2-14
[8]成永军.探索有效模式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9(5):37-39.
[9]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10]杨元宵,姚乐,郑鸣之,等.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医学教育,2019(18):4-6.
[11]高德毅,宗爱国.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12]李红姣,王志刚,卢振启,等.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6):177-179.
[13]邢勇.融德育于植物学教学之中[J].生物学杂志,2003,20(3):48-50.
[14]李科友,徐全乐,罗鑫娟.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3):37-40.
[15]赵敬钊,田茂会,李润忠.石质山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综合配套技术试验[J].防护林科技,2019(5):31-33.
[16]郭辰星,朱震锋,刘嘉琦.新时期中国木材资源供需:现状、问题及方略[J].中国林业经济,2019(5):66-69.
[17]林幼丹,张晨曦.杉木在中国的栽培历史简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167):79-82.
[18]鄢显俊.优化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创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7-8
[19]胡守强.高校专任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9(19):37-39.
[20]顾晓英.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20(6):19-21
[21]杨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 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21-120
[22]张伟,陈怡琴.高校院系多主体“三全育人”理念创新与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11-13.
(责编:徐世红)
关键词:林学;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197-04
The Exploration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stry Major
LIU Xijun et al.
(School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 education. Forestr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imber supply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ry professional and student, we should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forestry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such as patriot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rd working, team working, forest culture, life, value, and legal system education, etc. Further, to find the combination of forestr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reconstruct the top-level design of forestry course system, to explore the reform of cours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orestry, which would promot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forestry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Forestry;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Morality cultivation
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可靠接班人的重大责任。然而,我国高校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面临“瘸腿”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不能融会贯通、共同前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2016年12月又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2]。目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2,3]。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能力培养、专业课程知识教授、价值引领三者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4-6]。
林学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理论与应用学科,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其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林学学科在教学体系组织过程中,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林学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7];要做好顶层设计,努力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8];要积极开展校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的立项建设工作,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建立教学团队,不断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与林学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推进一流大学建设[9]。 “课程思政”理念最早于2014年在上海被率先推出,将德育纳入到教育改革的系列试点课程中[10,11]。林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生态文明、顽强拼搏、团队协作、森林文化、生命价值、法制教育等极为丰富的思政元素。近年来,我国具有林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相继在植物学、森林培育学、生态学、普通昆虫学、树木生理学、生物学等众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改项目探索,但林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元素尚需深入挖掘,顶层设计尚未完全完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12-14]。
1 深挖思政元素,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1.1 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林学专业课程充满了爱国主义内容,在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好这些素材,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爱国情怀。在森林培育、森林生态、遗传育种学等课堂教学中分别介绍我国林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树种选育、森林旅游、退耕还林、经济林以及林产化工发展等取得的成就和对全世界的贡献,马永顺、杨善洲、李淑彬等众多造林植树英雄事迹,沈国舫、方精云、张守攻等众多著名林业、生态科学家的先进案例,让学生明白要立足中国实际,瞄准科技前沿,在我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乡村振兴、减少木材对外依存、治理生态环境污染、促进森林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奋发图强,增强自信,为全人类作出贡献。在森林旅游课程中介绍林奈实验室、全国林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鼓励学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林业建设思想,紧紧抓住当前盛世兴林的历史机遇,推进林业历史性转变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实现祖国山川秀美和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1.2 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林学专业课程中的树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等课程都安排学生去国有林场、树木园、湿地公园、个体林业企业等进行野外实习。相比学校内的课堂学习,野外实习的时间、空间、接触的树木与环境等更为充足和丰富,是最佳的生态文明教育场所。在树木学实习中,了解我国森林的基本情况、天然林与人工林的比例及生产力状况、木材生产情况,增强对天然林保护、储备林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调查了解珍稀树种、乡土树种、濒危物种等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情况,激发学生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参观林场的防火设备,了解森林火灾对森林的毁灭性,增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同时,野外实习位于山中林区,统一安排饮食、统一管理卫生、统一宣讲环保,养成良好习惯,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
1.3 培养顽强拼搏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建设面临荒山绿化、治沙、木材生产、森林防护与环境改善等多种难题与需求,任务艰巨,造林难度大。但林业人不怕艰苦,顽强拼搏,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工程、血防林工程。林学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仍然面临着困难立地造林、退化林修复、森林质量提升等难题与任务,这就要求新林业人牢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山林水利局开展林业工作的一桩桩事件,不惧危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顽强拼搏,不断开辟我国盛世兴林的新局面[15,16]。
1.4 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无论是传统林业上的野外测量调查、森林营造采伐,还是新林业中的森林遥感解译、数据汇总分析、科学研究等,都需要团队合作。学生学习与实习中通常都要进行分组,组员的配合决定了工作质量的好坏。我国持续开展的林业一二三类调查、全国林地一张图建设、林地年度变更、林地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每项工作都动用了全国林业系统大量人员组建团队,这就要求他们要分工合作、全力配合。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和大局意识,以胜任未来的林业工作。
1.5 突出森林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人类在接触、培育、利用、改造森林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森林的敬畏、崇拜与认识,形成了包括宗教文化、山水文化、碑刻文化、诗词文化、对联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药用价值、建筑文化、培育技术等在内的森林文化,博大精深。红豆杉提炼的紫杉醇是当今世界能够治疗癌症的最有效药物。银杏、青钱柳、宣木瓜等提炼的黄铜类保健成分,玫瑰、牡丹、杉木屑等提炼的精油以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茶油、橄榄油都来自于林业。而这些植物的培育技术和提取技术都是长期摸索、试验和研究总结而来。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早在公元前2世纪郭璞注《尔雅》就有杉木的记载;南方古越人和荆蛮人(苗族、瑶族的祖先)最早创造“萌条杉”“插条杉”繁殖技术;汉代《西京杂记》记载:“太液池中……洲上杉木树一株,大十余围,望之童童如盖”;《南康记》载:“汉太傅陈蕃墓,遥望两杉树,耸柯出岭,垂荫覆谷”,说明当时零星栽杉的情況[17]。《淮南子》中有“欲知地道,物其树”的生态学精辟哲理。关于各种植物的诗词,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东坡居士对竹子的喜爱;“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描写的是茂密竹林的环境;“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则是用竹子来表达人生哲理。把关于植物的古诗词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古代林业文化蕴含的无穷魅力,增进对植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6 强调生命价值观念 树木同人类一样也有生命,从繁殖开始历经幼年、青年、成年、老年直至个体生命结束,但树木的寿命长短差异较大,有的可存活几千年,如龙血树8000岁、欧洲云杉9500岁。介绍森林群落的演替和岩石上顽强生长的苔藓、黄山松等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伦理性等,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敬畏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1.7 体现法制教育理念 森林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古树名木的价值更值得重点保护。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文明都离不开森林,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法》《中华人工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力地保护了我国的森林和环境,但仍然会出现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大树倒卖现象,以及为了其他工程而随意破坏森林的现象以及偷猎偷盗野生动植物现象。在学习使用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和科学研究中,要加强对涉密资源信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介绍相关案例和法律知识,要求学生懂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增强法制观念。 2 深思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2.1 转变教学理念,找准切入点 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深度融合,是教学理念的深层变革,专业课程教师是改革主导也是改革关键。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教师在课程内容组织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衔接,在传授科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传道”,兼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开展思政教育。其次,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林学专业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育人的理念和意识,使林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5]。切入点是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專业知识的讲授引出德育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并反过来促进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森林主伐中的渐伐作业方式中,后伐木为更新起来的幼苗、幼树提供保护作用,被形象地称为“后娘”,体现了人类“尊老爱幼”思想。思政内容的切入点应精挑细选,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专业知识的讲授,效果甚微。
2.2 建设专业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教学,教师的思想境界、知识面和教学水平是关键所在。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大局意识,善于传播正能量[19]。教师要能够对所教课程融会贯通,针对不同内容和学生水平采取不同方法有针对性地教学。本科生和高职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拓宽知识面,提高思政教育本领[20]。
2.3 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林学专业课程较多,在修订林学培养方案时要综合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深入研讨,集体备课,做好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并重新整合修订课程大纲,把思政元素融入大纲和教案中。课堂教学要结合网络资源,灵活运用微课程、翻转课堂以及雨课堂、学习通、爱课程、慕课等网络平台,尝试虚拟仿真试验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巧妙融合,增加课外交流互动中的思政部分,全面提高教学与培养质量。
3 深入教学实践,完善课程思政
在不断研讨、更新、完善顶层设计和课程思政体系的基础上,深入课堂进行实践检验。选择2018级林学专业72名学生,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满意度达到92%。学生一致认为课程思政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又增加了各个方面的思政教育,尤其在以德育人、专业思想培养等方面一举多得,极为有利。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建设与改革,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必然要求。林业科学所要解决的理论和生产实践问题很多,牵涉面很广,需要统一规划,长期逐步实施,跨学科合作,师生共同努力,培养全面人才[21,2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郑宝江,陶雷,高瑞馨,等.“植物学”课程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5):38-41.
[3]孙杰,常静.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15-17.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5]陈会方,秦桂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9):53-55.
[6]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1-14.
[7]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2-14
[8]成永军.探索有效模式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9(5):37-39.
[9]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10]杨元宵,姚乐,郑鸣之,等.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医学教育,2019(18):4-6.
[11]高德毅,宗爱国.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12]李红姣,王志刚,卢振启,等.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6):177-179.
[13]邢勇.融德育于植物学教学之中[J].生物学杂志,2003,20(3):48-50.
[14]李科友,徐全乐,罗鑫娟.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3):37-40.
[15]赵敬钊,田茂会,李润忠.石质山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综合配套技术试验[J].防护林科技,2019(5):31-33.
[16]郭辰星,朱震锋,刘嘉琦.新时期中国木材资源供需:现状、问题及方略[J].中国林业经济,2019(5):66-69.
[17]林幼丹,张晨曦.杉木在中国的栽培历史简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167):79-82.
[18]鄢显俊.优化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创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7-8
[19]胡守强.高校专任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9(19):37-39.
[20]顾晓英.教师是做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20(6):19-21
[21]杨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 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21-120
[22]张伟,陈怡琴.高校院系多主体“三全育人”理念创新与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11-13.
(责编:徐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