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安全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25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世界文化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差异的存在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原因与动力。在多元文化格局中,为保证我国文化安全不仅要应对外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同时还要谨防来自于内部的挑战——文化部落主义。为确保我国文化安全要做到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整合并加强文化外交。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安全;文化部落主义;文化自觉;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2—0117—04
  我们当今处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多元性是其构成的主要特征。西方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体系的渗透、侵蚀甚至颠覆,使得文化安全日益成为各国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愈来愈引起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一、文化差异、多元文化格局
  
  对于文化差异,中外学者多有论述。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是一种海洋文明;有人认为,东方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等等。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认同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因为民族文化及其认同则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每一种文化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才不至于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迷失方向。“一个民族正向的身份感,能产生强大的心理力量,给个体带来安全感、自豪感、独立意识和自我尊重。”而作为“支撑人之生存和社会运行,为我们的行为提供合法性依据,提供标准的文化底座”,是一国自立于世界并谋求发展的根基和依据。
  文化差异的存在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原因与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纵观三千余年的人类文明史,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希腊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希伯来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共同谱写的。恰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常常被证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向埃及学习,罗马向希腊学习,阿拉伯向罗马帝国学习,而文艺复兴的欧洲又向拜占庭帝国学习。”
  我国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在雅斯贝尔斯文明轴心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轴心时代”的理论。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二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据此可以认为将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可能形成包括欧美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和中东与北非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以色列和分散在各地的犹太文化等在内几种文化潮流,并且将会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文化霸权主义
  
  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依仗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优势,企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文化中心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从理论上讲是以自我为轴心来评判其他文化的好恶,从实践的角度讲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来改造或教化其他国家或民族,而不管后者愿意与否。在这一点上,西方文化表现尤甚。古罗马帝国时代,罗马统治者就在被其征服的民族中推行罗马的语言、宗教信仰、罗马式建筑以及市民文化,即所谓的“罗马化”。现代西方文明的兴起更是伴随着对非西方文化的征服。西方国家自15世纪末以来进行的全球范围的征服活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种改变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方面,更表现在精神生活方面。“在征服者的枪炮和传教士的十字架的双重摧残下,印第安文化被掩埋在片片废墟之中,成为欧洲文化在美洲传播的牺牲品”。欧洲早期殖民者对墨西哥文明的毁坏,美国“西进运动”对土著文化的灭绝,都是铁证。这种典型的文化中心主义后来逐渐发展为以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来改造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使这些国家按照西方设计好的道路发展的文化霸权主义。
  当前,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扩张与文化霸权,即通过对外援助、利用文化交流和借助大众传媒等方式强行推行西方价值观念、民主、人权标准和生活方式。里根认为,美苏全球冲突的最后决定力量“将不是炸弹和火箭,而是意志和思想的较量”。要“通过思想和信息的传播”来影响苏联人民。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说:“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冷战之后,文化战略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越发凸显。美国中央情报局专门设计实施的针对中国并力图瓦解中国人意志与价值观的《十条诫令》则吹响了美国人对中国发动一场“文化战争”的号角。
  
  三、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从国家安全产生过程来看,国家最初形成时就已经存在的国家安全‘原生内容’包括国民安全、经济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后来,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又陆续出现了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包括在政治安全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等国家安全的‘派生内容’。”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国家以主流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各种文化体制、机制、秩序的运行常态及其所标示的国家文化主权、文化利益及文化尊严的完整性、有机性不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和相关活动所干扰、妨碍、侵蚀与破坏。国家文化安全包括文化政治安全、文化经济安全、文化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创新能力安全和文化民族安全等五个方面。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对国家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行径构成了中国文化安全的外部威胁和挑战。这种威胁和挑战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安全与民族文化安全两个方面。
  在意识形态方面,美国力图突破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极力宣扬西方的人权观、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致使国内有些人淡化意识形态或者主张思想观念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向心力。
  在民族文化安全方面,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和好莱坞电影以及网络上的英语霸权向中国的青少年抛售美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模式受到威胁,我们的文化传统受到质疑和消解。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横行,否定传统、集体失语的现象比比皆是。理论界一些人言必称西方,缺乏自身的文化创新,成为西方理论的附庸,这种现状令人堪忧。正如胡惠林所指出的,“言必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种新的思想僵化和文化僵化,正是这种新的思想僵化和文化僵化,造成了当下中国文化原创能力的深层弱化,使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失去了文 化原创的应有动力。”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文化模式和精神支柱受到冲击而发生畸变,文化认同被弱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多元纷呈的文化格局之下,如果说文化安全的外部挑战来自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那么,文化部落主义则是来自于内部的挑战。所谓文化部落主义是指以文化相对主义为准则,过分强调一成不变地保存自身的固有文化,强调本民族文化的优越而忽略本民族文化可能存在的缺失,从而演变为危险的“文化孤立主义”。只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纯洁”,反对文化交流,采取文化隔离和孤立政策;只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统一而畏惧发展、变革,反对求新、变异,导致一种文化孤立主义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结果是本身文化发展的滞后甚至停滞。
  差异互补是文化交流的主要结果,这种交流并不会消除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部落主义者的担心是多余的。以日本文化为例。作为文化开放的典范,日本文化虽然曾以中国文化为师,但并非一味模仿,而是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个性的日本文化。比如,重视家庭和团体,但没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强调精神和自尊的价值,但不否定人生享乐;义利并重,恩义和人情并重等等。近代以来,日本“脱亚入欧”,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腾飞和政治发展,并没有因此失去自己文化的民族性。
  
  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对策
  
  1.文化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新时代,要确保国家文化的安全,首先应做到文化自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正确定位。
  汤一介先生认为:“所谓‘文化自觉’就是要对自身文化的来源和历史发展以及其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等等自觉的作认真地思考。”也就是说要对以儒学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有一个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挖掘出中华文化的真精神,反省我们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并把优秀文化贡献给人类社会。
  汤一介进而指出,儒家思想是一种建立在修德进业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在提高其作为“人”的内在品德方面对社会有所贡献;道家思想是一种建立在减损欲望基础上的自然主义,它在促使人们顺应自然、回归人的内在本性方面大有裨益。儒家的“仁论”和道家的“道论”哲学以及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同样可以贡献于今日人类社会。
  
  2.文化创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体智慧的结晶和生机活力的表现。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兴衰存亡的关键性国家文化安全指标,创新能力便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全部内容的核心。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系统的建设,是构筑中国文化安全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㈣只有加强创新能力,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开展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开拓,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充满生机,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不是维护传统文化和现存文化的纯洁性,也不是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而是保障和促进传统和现存的民族文化沿着先进性的方向发展。拒绝接受外来文化,拒绝原有文化的更新改造,不仅在过去没有成为维护文化安全的有效手段,而且在今天更不可能真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象征,更是民族国家凝聚力的源泉,放弃民族文化就等于放弃民族独立。“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杜勒斯的言论暴露出美国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的野心。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对年轻人的争夺是美国对华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加大民族文化的教育比重,是确保我国文化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西方腐蚀青年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要坚决抵制。要牢牢掌握文化发展和思想宣传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占领文化主阵地。
  
  3.文化整合、文化外交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全球化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力的竞争。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近代以来我们主要是在学习西方文化,在21世纪,我们更应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介绍传播到国外,加强文化外交。从战略上整合国家文化中的核心文化因素,通过人际、大众传媒和网络等各种传播系统,同域外的目标受众进行整合、互动、传播、沟通,构建一种共同的文化观念,在域外的目标受众中产生认同,进而影响目标受众的内在观念偏好,由此形成一种国家文化的强烈吸引力。
  总之,我们要全民文化自觉,弘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中华文化应该在和其他各种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吸取营养,充实和更新自身,以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江泽民也指出,各种文化应该“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追求一种平等、互助、和谐。文化以多元化状态发展是客观现实。“多元文化长期共存,相互渗透和融合,在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中互相认同与互为补充,这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也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背景坐标。”
  责任编辑:宋 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电视成为公众了解信息的主渠道,其影响力与报纸、广播和网络相比可谓得天独厚,我国电视新闻从内容到形式、从观念到表现、从质量到规模都发生了
母猪妊娠期一般为114天(111~117天),即3个月3个星期零3天。母猪配种后,经过1个发情周期(18—25天)未表现发情或在6星期后仍无发情表现,则说明已经怀孕。怀孕母猪表现为疲倦贪睡,性情温
锦鲤在生物学上属于鲤科,也称日本锦鲤,是名贵的大型观赏鱼,被誉为“水中活宝石”和“观赏鱼之王”。其体格健美、色彩艳丽、花纹多变、泳姿雄然,具有极高的观赏和饲养价值。
对于加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来说。预测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复杂性,不仅要有抱持探讨大问题和挑战难问题的勇气,还要有系统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理论准备。以及有效的
2011年7月份,我市葛家镇某商品貂养殖场的3月龄水貂出现以发热、咳嗽、持续性下痢、黄疸、黄尿或蛋白尿、贫血、消瘦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程短促、死亡率高。初诊为水貂副伤寒
随着我国奶牛业的不断发展,奶牛养殖户逐渐发现机器挤奶是实现奶牛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挤奶的正确与否与奶牛健康、产奶性能、经济收入均有密切关系。不良的挤奶机
"校企合作、工学并进"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对与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参考。本文就高职教育
摘 要:民间经济组织主要指民间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一类组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这类组织在各地迅速发展,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的积极作用业已显现出来。由于它所具有的民间性、独立性、自律性,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沟通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它本身所具有的管理、监督、服务等职能,进一步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关系的整合,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在伦理美学语境下看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物质利益关系问题上也能够实现真、善、美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问题.从伦理美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这一问题,对于现阶段
饲料青贮发酵过程中,由于各种微生物和植物本身酶体系的作用,使青贮料发生生物化学变化。1碳水化合物在青贮的过程中,只要有氧气存在,且pH不发生急剧变化,植物呼吸酶就有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