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_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由脑血管病或血管危险因素引起的进展性认知功能缺损,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认知损害类型。VCI可由多种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引起,其核心是脑血管病变对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造成破坏。文章对目前已知的VCI机制进行归纳和讨论,以期加深对VCI分子病理学过程的了解,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缘于应试教育片面性的弊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已经进入后应试教育时代。在中小学学校中,“脚踏两只船,中间找平衡”也随即成为对副校长职业角色的生动描述。  这里所谓的“脚踏两只船”,自然就是说副校长拥有学校经理人和教学领头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副校长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团结依靠教职工,保证学校的发展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副校长要领导好教育
期刊
目的 观察紫龙金联合埃克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7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EGFR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埃克替尼片,服药至疾病进展或无法耐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紫龙金片,共服用16周.2组均以2个月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比较癌灶面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异常膨出。自从2002年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 ISAT)试验证实了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来,介入材料及治疗理念不断创新,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线治疗方法。文章对用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介入材料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目的 采用注射野百合碱(MCT)制备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并对肺动脉压测定方法进行优化.方法 通过ip MCT诱导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通过测定大鼠肺血管阻力的方法来对大鼠右心室压进行测定,采用阳性药对照、血流动力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确定模型是否建立成功.结果 ip 50 mg/kg MCT 4周后大鼠右心室平均压、右心肥大指数对比对照组明显增高,观察病理组织切片,可见明显的内皮细胞损伤,分布不均,动脉管壁明显增厚,肺组织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出现肺血管的重构,证实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结论 采用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