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传播仪式观视域下本命年的崇拜现象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s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人世代都一直延续着本命年的习俗以及说法,每个人出生的年份都将对应十二属相之一,每十二年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本命年。而本命年也被赋予了不吉之意。人们出于本能自我保护的心理,为这一说法找出解决方案拯救自己。正是因为每逢春节的这一场为本命年而兴起的盛大仪式,国人通过赋予各式各样的象征符号驱邪来抚慰心灵。
  【关键词】 本命年;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B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85-02
  一、绪论
  (一)研究问题。本文针对当下社会中本命年崇拜现象进行分析,结合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探究在这场从古延续至今的本命年仪式中,象征性符号所产生的现象以及被赋予了何种意义,并且这些意义是如何对当下的社会产生作用,并引起系列影响,更重要的是引导受众面对当下本命年崇拜现象,应该做出何种反应。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于本命年研究以及关于民俗方面的传播仪式观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为文章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运用问卷调查法探析本命年崇拜传播现象,从认知程度、影响程度以及消费现象三个维度了解本命年习俗在当下社会的适应度,发现其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民俗仪式中的“本命年习俗”
  (一)本命年仪式的符号隐喻。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认为:“仪式传播就是通过仪式表达象征意义和传递信息的传播活动。” ①并且在仪式的传播过程中,符号的互动传播也扮演着承载意义和信息的重要角色。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简化处理,甚至摒弃,而红色和生肖作为独特的符号代表成了这场仪式必不可少的两部分。
  中国人对红色的崇拜是从符号崇拜开始的,首先是对“太阳”的崇拜,先辈们依靠太阳的运行轨迹判断季节,其光和热使万物得以孕育生长,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是对“火”的崇拜,火这一符号意味着温暖与光明,在古代还被用来驱赶猛兽,由此人们便赋予火以驱邪之功能。除此之外,就是对于“血液”的崇拜。血液是支撑人体生命的关键因素,血液就是生命象征。综上所述,本命年所用的红色与中国自古以来的红色崇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的民俗中,红色也象征着吉祥和喜庆,也是给人们带来希望的颜色。
  生肖属灵物,是跟人类一样被赋予生命的物质,一样也有相生相克之说,甚至每一生肖都有自己的本命佛,意味着生肖之上还有神灵庇佑。本命年将人和生肖进行完美结合,将人的意愿赋予生肖,使其作为仪式符号呈现,而后又被人类所崇拜。生肖崇拜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形式,聚集了中华儿女对其的共同信仰,在这一认同框架下构建意识和行为的共同体。虽然人们还是从潜意识里相信生肖决定性格,但是人们也应该理性地考虑到个人独特性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二)本命年仪式的传播现象。了解本命年习俗,不仅要了解其过去历史的文化内涵,更要把握当下的社会适应程度。所以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当下中青年群体受本命年习俗影响的程度,分析群体对本命年习俗的传播行为以及消费行为。在有效问卷中,男性样本占38.5%,女性样本占61.5%。在有效问卷中,青年样本占76.9%,中年群体占23.1%。
  借鉴施拉姆的传播循环模式,联想至在本命年这场仪式中,中国人普遍形成了一种崇拜传播的模式,人们普遍先行作为受者通过人际传播、传统媒体、新媒体等途径获取传者发布的关于本命年习俗的相关信息,受者将会根据心理接受度的大小从而确定其作为新晋传者的传播力的大小,形成一个崇拜传播的循环模式,这也是本命年习俗能从古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传播路径。
  在整理归纳有效问卷后,将崇拜传播模式可分为传播受者、传播途径、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数据内容分析,问卷设计中的第一部分本命年习俗的认知程度调查和第二部分本命年习俗的影响程度调查将与之相对应。研究发现如下:
  将传播途径作为切入点,根据调查显示,从本命年习俗的认知途径看,样本中74.4%的人通过家人途径,20.5%的人通过朋友途径,剩余5.1%的人是通过自己途径。说明在本命年仪式的崇拜传播中,较多出现家族传播路径,且家人途径和自己途径也都属于其中,形成家庭内传播圈。在此基础上,朋友途径相当于在家庭内传播圈外的枝节,从而使本命年崇拜传播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冠状传播路径。
  从传播效果视角切入,即受者是否会为本命年做充分准备,以及是否会主动去查询自己的本命年运势,甚至影响到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在本命年习俗的使用程度上,“挂红”占比57.7%,“佩戴玉器”占比17.9%,“佩戴金器”占比23.1%,“祭拜仪式”占比2.6%,“其他”占比37.2%,“无”占比5.1%。总体观察,本命年习俗的使用度较高,其中“挂红”作为当下流行且简易的做法较为受欢迎。但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红色属火,对于一些属相来说,“挂红”并不是一个吉利的选择。
  83.3%的样本显示同意及非常同意“会主动去查自己的本命年运势”;88.5%的样本显示同意及非常同意“在本命年不会去做禁忌之事”等都侧面反映出本命年传播效果显著。人们通过这些仪式符号呈现仪式行为去安抚自身心理,这场以自我为中心的仪式圈层不断扩大,参与者越来越多,就逐渐形成了本命年这场盛大的仪式宴。作为本命年的一枚枚“棋子”,逐渐形成对于本命年文化的认同,进而受者转变为传者,使认同循环强化传播,呈现崇拜传播的传播效果,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
  在崇拜传播之余,这场仪式拉动了另外一条关键链,即“消费链”。仪式符号并不是空降的,而是需要每一个参与仪式的人去创造并赋予其意义的。以常见的“挂红”为例,每年的本命年群体都创造了一条“红色消费链”,为市场创造价值。除了红色产业,还有黃金市场也因此而发展。   在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是对本命年的消费行为调查,根据数据分析,67.9%的人同意及非常同意“会自己主动去购买红色服饰”、84.6%的人同意及非常同意“比起产品的外观,更在乎它本身被赋予的意义”等都从侧面展现了人们在本命年这场消费仪式的参与度极高,消费意义的人群更是占了多数。本命年文化正是这场仪式的根源,让人们在这场仪式中找到了共同的信仰,象征符号则是人们信仰的支撑所在,而这些符号也成了人际交往中维系情感和联系的重要纽带。
  三、民俗传承下的“本命年习俗”
  (一)构建健康心理暗示。“本命年”在人们潜意识里构成了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使人们被迫联想,甚至被迫发起仪式。情绪一直处于紧张中就会使人的行为出现偏差,这无疑又加重了情绪上的变化,再由情绪影响到生理的反应,长此以往就导致更加恶劣的情况。其实,这和本命年是没有关系的,跟个人长久以来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模式密不可分,就算不是自己的本命年,该发生的迟早会发生,本命年只是一个替自己找的借口。
  (二)合理计划消费行为。根据数据显示,24.4%的人同意及非常同意“本命年产品的价格越高对自己的心理安抚效用越大”。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还是心理因素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行为。而这种消费心理不一定是本命年习俗带来的,而是由市场带来的。在人们发现这一“民俗商机”之后,开始大批量生产本命年产品,不断扩大对本命年习俗的宣传,从众心理也会带动人们进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了“以本命年为核心的市场催化心理,心理带动消费,消费发展市场”这样的循环模式。
  同时本命年市场具有循环性,每年都有不同的生肖群体在支撑,供求关系的影响也推动了商品价格的不断升高。在本命年这样十二年一次的关键过渡年之时,人们通常会通过商品的价格来进行自我满足,满足“面子”,也满足自我心理暗示,即价格越高,辟邪能力越强。消费者还是应该合理计划自己的消费行为,安慰心理固然重要,但是也要把握“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判别商品的价值与价格是否对等,对本命年有一定了解之后针对性消费。
  四、总结
  本文通过本命年民俗文化内涵进一步探讨其内在的仪式传播,在红色崇拜和生肖崇拜中寻找符号象征的特殊意义。象征符号在整场本命年仪式中承载着文化、意义和整个民族的共同信仰。每个个体无论从心理还是行动上都应该为构建文化共同体做出自身的努力,积极传承着我们先辈流传至今的这一本命信仰。
  注释:
  ①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07:3.
  参考文献:
  [1]林薇.仪式观视角下的民俗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2]苏婷婷.传播仪式观角度下的山西洪洞“走亲”习俗分析[D].广西大学,2017.
  [3]上师文.本命信仰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李冬.失序时代的传播——“传播仪式观”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7.
  [5]胡琳.詹姆斯·凯瑞仪式观思想的研究现状——基于2006年至2016年文献研究综述[J].青年记者,2017(17):4-5.
  [6]马智龙. 仪式观视角下陕北地区庙会文化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7.
  [7]潘麒.论“红色”本命年深植于当今社会的原因[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04):89-90.
  [8]徐伟,郑景文.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新媒体时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J].新媒体研究,2019,5(19):81-82+96.
  [9]陳莉.民间民俗文化对传播仪式观的构建——以四川平昌“翻山铰子”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05):50-51.
  [10]段咏江.本命年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探索与实践[D].海南大学,2019.
  [11]肖嫘.本命年文化[D].吉林大学,2019.
  [12]杨明晓.本命年吉祥挂饰造型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13]廖秀.基于本命年文化影响下的消费心理研究[J].艺术科技,2015,28(08):298.
  作者简介:
  梁佳鸥,女,汉族,山西临汾人。西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传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于2016年推出的全新力作,作为央视原创的文化类节目其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与全民一起品读诗词之美,共享诗词盛宴,感知中国古典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在快节奏的当代用诗词浸润心灵,感受古人智慧,共度诗意人生。其开播以来已经历了五个春秋,收获了无数国人与海外友人的点赞,节目无论从创作理念,环节设置和场景布置上都让人耳目一新。该节目兼顾娱乐
期刊
【摘要】 复活节是西方传统节日之一,是基督教逾越节与民俗性春之节的复合体,具备了宗教性与世俗性的双重涵义与自然本质。复活节彩蛋与兔子是最具代表性的節物,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表现出重生与求生、求子与求偶的生命信仰与生殖崇拜。总之,复活节作为暮春之节,具备复活(重生)的象征寓意,其深层涵义所指向的则是人类关于生命信仰与生殖崇拜。  【关键词】 复活节;重生;彩蛋;兔子  【中图分类号】K891
期刊
【摘要】 “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 自古以来我国的丧葬文化便十分兴盛,无论平民百姓抑或皆崇尚厚葬。两汉时期,人们都有追求死后灵魂脱离躯壳羽化飞仙,通过天门进入极乐世界,尽享天国之乐的神仙思想。于是受此主流思想的影响,在汉墓丧葬壁画中,壁画作品无一不体现着浓厚的神仙思想。同时察举制在汉代社会十分流行,中央在选拔官员时,十分注重个人德行,所以汉代社会形成了忠孝仁德的良好风气,并深远地影响了汉
期刊
【摘要】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且现在是网络信息化时代,这就带动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并且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们持续增长的娱乐与消费需求,同时在数字化的趋势下,影视声音的制作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在影视录音教育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使得影视艺术教育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影视录音;教育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奠基石,《雷雨》自上世纪30年代创作完成至今,已经经历了八十多个春秋了,在这八十余年的时间里,作为戏剧的《雷雨》除了在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外,更在舞台外被数次搬上银幕,新时期以来,雷雨又以电视、电影、歌剧、各类地方戏等多种方式不断被改编、搬演,而这部近百年的剧作,除了其本身的丰富内涵外,更在其不断地改编与搬演中焕发出更多的活力与生命力,本文将简要论述分析《雷雨》的
期刊
【摘要】 清代汉语介词系统的成员更新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成员退出介词系统、同一系统内成员之间形成更替、新产生成员、正处在介词化进程之中。成员系统的更新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特化倾向,二是沿用并萌芽一批“X着”式介词。  【关键词】 更新;更替;介词化;特化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91-02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
期刊
【摘要】 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高职院校同样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德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学的开展则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并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期刊
【摘要】 “非遗”是集人的社会需求、精神需求、自然需求的活态文化,2004年中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件来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整体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态势,但由于部分项目工艺落后、形式单一、传承人不足等诸多原因,部分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互联网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何保护并传承非遗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将对河源
期刊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各种新兴行业开展,新媒体以及新技术对传统产业产生的冲击越来越显著,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势必要求新求变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困境,本文首先对互联网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相关进行了简单概述,其次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生存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生存
期刊
【摘要】 给每个学生提供人尽其才的教育,把自主选择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如何实施有效的个性化培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个性发展理论和高等教育分流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