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傩舞“跳岭头”生命力的探讨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历史上,傩文化伴随着人类精神情感出现,是由各民族运用思维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共生现象。现存的“跳岭头”是一种活态的艺术文化,有着独立的思想理念和与这种观念相适应的人类行为方式。傩舞在其传承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审美活动的形成,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惯例及创造性的外在表演仪式,又带有现代性的指向,展现出自身的特质。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其透出传统哲学的生命观和宇宙观。
  广西灵山县驱疫纳吉的祭祀仪式“跳岭头”就是这样一种傩文化。自古以来便很盛行,明朝嘉靖年间《钦州志》、清朝道光年间《钦州志》、民国时期的《灵山县志》等都有跳岭头的记载。其中《灵山县志》说道:“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遍,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据载,“跳岭头”活动宗教是母体,本质上是礼,内涵为驱疫逐邪,呈现为戴雕刻面具装扮、歌唱对白、舞蹈演戏、杂技演示等形式。这种积淀了从上古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与艺术的混合产物,涉及艺术学、民俗学、人类学、史学等相当广泛的学科,是中国各民族生活和文化观念的艺术性表达。本文以地方性田野调查为主要思维素材,以广西灵山的傩舞“跳岭头”为例,作生命与自然在艺术思想上的探索。
  一、不言自明的指导性观念
  桂南灵山县“跳岭头”,是祭祀仪式中所跳的面具舞蹈。在每年农历八月至农历十月期间,“跳岭头”于郊野岭头所设置的庙坛前进行,是当地村民一种过岭头节的习俗,历代遵循,已成惯例,又称“还年例”或“跳庙”。岭头节到来之时,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客人,远近村民聚集,主办村杀牲设宴,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未曾相识的人,主人都把他当作座上宾,盛情款待。传统习惯认为,谁家来的客人越多,来年必定鸿运当头。
  “跳岭头”是在晚上9点左右开始,由主办村请来的“岭头队”来表演,一般由二三十个傩舞艺人组成。演出曲目丰富,分为开坛、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帅、跳师郎、跳忠相、操兵、抛云梯、跳仙姑、收精、赶龙船等十二个场次。仪式开始前队长会在色纸上写好神名和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话语,分别张贴在神像两旁和庙坛门楣上。接着一阵敲锣打鼓,这样就算是“开庙”,由此之后通宵达旦表演一系列完整的程式节目。次日早上,表演“复相”,意为重复前夜所表演的经典节目,气氛达到高潮,小孩子们纷纷与装扮妖精的傩舞艺人戏谑玩耍,此时的傩舞道具锣鼓打击骤急。最后的尾声为表演“赶龙船”,跳“高脚师”:由一人带上面具,穿上龙褂,手执铃铛,打一阵锣鼓唱一句歌词,然后岭头队全体人员聚集神坛,用竹篾、色纸制作成的“龍船”“牙旗”等物供放神坛上,表演捉“小鬼”,将其放进龙船后,抬至河边焚烧随水流逝,表示往后生活幸福安康,五谷丰登。至此“岭头节”和“跳岭头”活动圆满结束。“跳岭头”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的表演形式,同时集歌、舞、戏于一体,既有纯粹的舞蹈,又有即兴念唱对白和简单的故事情节。唱念的部分一般穿插在傩舞段落之间进行,歌时不舞,歌词内容大多都歌颂神的身世和故事为主,舞蹈时以锣鼓、傩豆伴奏,具有淳朴、刚劲的天然之美。
  在跳傩仪式的过程中,禁忌习俗严格规范着其参与者的行为,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象征意义,且观众在神像、面具前不能高声言语,随意嬉笑,必须严格遵守规矩,保证仪式效果的灵验性。而在还愿的表演中,傩艺人可以打破人神禁忌,和观众逗乐嬉笑,以营造欢快轻松的氛围。这些情境元素,以及村民心中对神灵的畏惧和崇敬,无不营造出一种神圣、庄严的仪式氛围,加深了旁观者对已进行环节以及仪式环节中傩艺人作为人神沟通者身份的角色认同。
  “岭头节”不仅是民间艺术节,更是灵山县根深蒂固的地方性习俗,这种严谨的仪式程序,凭借艺术的力量凝聚村落或族群,使其带着强大的影响力延续下去。历史印证了这些地方文化的傩神信仰,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成为他们应对现实生活中无法克服的灾难苦厄的一种生存之道和精神需求,宗教信仰及巫术仪式中凝聚群体的意志,最终融合的家族文化记忆和价值观念,也随之成为地方上的集体记忆和潜移默化的指导性观念。
  二、“天人合一”的人性观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先民为了抗拒各种自然灾害、猛兽、瘟疫疾病的威胁,常常乞求本族崇拜的图腾和神灵的保佑,他们塑造形象,筑构场景,营造氛围,扮神附体去驱除灾难,以达到与神灵的感应和沟通。“天人合一”观念积淀为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生产出美学理论和艺术作品,这就产生了傩舞“跳岭头”。
  “跳岭头”是巫术文化和审美情感的融合,其本质上是娱神和娱人的统一。在庙坛前郊野岭头的这样一个空间中,当跳傩仪式以“请神”为开端,须由傩艺人在神像前借用神力消灾祈福的过程中,傩艺人最为关键也是身份承担意识最为强烈的,就是他们对于傩神神灵的扮演,目的是以傩神显灵或附体的方式为信仰者祈福消灾。傩舞技艺的传承采取“言传身授”的方式,而和其他常见的民族民间舞蹈不同的是,傩舞蕴含着宗教的“神性”,承载着祈福、消灾、娱神的功能。
  仪式具有表演性,在功能上体现为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宇宙整体秩序的重建,在形态上体现为歌舞表演,显示神鬼人的和谐相处。而傩艺人在执行仪式过程中,应情境所需或不同故事情节而承担多重角色,他们既是仪式的组织者又是沟通神灵传达意愿的执行者,在还愿、互动过程中,他们回归到人的角色,添加了戏谑调笑的环节,这是当地信仰者们对灾难解除之后,生命重新整合的另一种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是在娱乐之中展现日常生活和超自然世界施加给人们压力之下形成的,愿主希望“跳岭头”所带来的欢悦笑声能够冲淡灾难带给人们的心理阴影。这样的傩戏中娱人的手段就不再是单纯浅白的调笑,而蕴含着当地村民对于生命美好和平安的向往,以及重新回到与生命、宇宙相和谐状态的愿望。
  灵山的岭头舞面具多是用木雕刻后彩绘而成。雕刻面具的民间艺人,对不同的人物的崇拜、理解和塑造不同,而使面具造型各异、风格多样。灵山的岭头舞面具重形象而不重头饰。帽、头盔不同别处那样精雕细刻和讲究,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神貌的刻画上,要与真人像拉开距离,但要比戏装显得更典型、夸张,有一定的模式,但又不拘泥于模式,既忠于原神韵情调,又能放入哲学的理念意蕴。
  原始傩祭仪式中所承载的阴阳五行观及鬼神观念传承至今,傩舞“跳岭头”佩戴面具装扮成神,并手执道具挥舞以驱逐四方鬼疫的方式体现了仪式中人、鬼、神各自回归其本位,天、地、人合体统一的宇宙秩序观。作为早期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民间社会传承自己群体文化技艺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美感的生发,并将其紧密地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融合,使得传统性的仪式程序转化为当地民间的习俗生活。
  三、结语
  傩舞“跳岭头”不仅在仪式的行为方式和功能结构上承载了地方技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理念,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的生成、传承和幻想绵延特征,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意象准备。“跳岭头”本质上作为傩文化的“活化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继承了传统道教文化,也吸收了各民间艺术的表演特征,呈现出傩与戏剧、生命与艺术的融合,因而呈现出强烈的形式感与艺术性。这种超越情感、思想、信仰的民间表演仪式正是舞蹈生命力与魅力所在。
  (广西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跳岭头’民俗艺术特征及文化活态传承研究”(项目编号:YCSW2019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褚兴彪
其他文献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新课程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如何真正有成效地运用在实践中,需要对教材和学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学习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美术素养,增强其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本文从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如何高效利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运用原则三个方面来探究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
期刊
当今的教育既要适应经济的发展,又要充分考虑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想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青年人,就必须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过去只习惯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有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拓宽发散思维空间,让学生敢于怀疑,大胆创新,敢于超越前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行为和思维方式与中小学生有
期刊
室内设计专业强调实践性,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其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强的优秀人才。经过长期研究,高职院校以及其他高校,形成了“课堂—实验室—实践基地”的“三位一体”交叉管理模式,从教、学、做三个层次全面实施管理,改革了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管理现状,接着简单介绍“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及其应用。  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管理
期刊
语文学科在我国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高中语文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情操品质和文学修养的培养。其中,古诗词作为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教师要加强对诗词语言的诗性之美的探究和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以高中诗词为例,探究了其语言的诗性之美。  近年来,文化传承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中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也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古诗词不仅反映了古代各
期刊
表演包含音乐、文学、舞蹈等多种艺术要素,通过对人物性格特色的深入塑造来呈现社会风貌,传递人文精神。高职院校本就是培育实用型人才的摇篮,可以结合表演类专业特色,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培育人才的目的。本文从高职表演类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出发,针对如何提高表演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出教学策略。  表演艺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高职教育要遵循其特色,立足实用型人才培育目标,借助舞台实践来使学生逐步消化对表演
期刊
京杭大运河对沧州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水文化是沧州文化鲜明特征和个性标志,千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沧州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孕育了独特的民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之一,大运河流经沧州市区及所辖沧县、南皮、东光、泊头、青县七县市。沧州段河道全长215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把
期刊
蜀绣指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的刺绣,因川西古时称为蜀地,故这一地区的刺绣被称为蜀绣,是中国最古老的绣种之一,对西南地区的刺绣技艺发展有深远影响。从古至今,蜀绣以它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技艺文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以近现代传统蜀绣为对象的蜀锦纹案组合构成,研究分析蜀绣素材来源、象征意义、纹样构成形式,以增加人们对蜀绣文化的了解,传承蜀绣文化。  一
期刊
“情感”作为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们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和情绪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倾向于在社会需求欲望上的体验,情绪则倾向于在个体需求欲望上的体验。  为引发听众的共鸣,二胡演奏者会在自身对乐曲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表达情感。情感因素对二胡演奏非常重要。在二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演奏技法的讲解,情感因素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期刊
致她  我不具有诗人的印迹  却也喜欢吟咏诗句  不记得何时  我曾读过 迷人的诗句  那是 第一次受到吸引  看吧!它将指引我走向一条路  那里有缪斯的呼唤 和甜蜜的微笑  我热爱文学  詩 让我更喜欢  我不会押韵  全听凭我 即飞的灵感  忠实于灵感  异域的歌声  让我这颗心 如此迷恋  是生活的火焰 在燃烧  我曾在孤独中度日  依然保持 阅读的习惯  是异域诗人的声音  在频频向我说话
期刊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它反映着民族的内在特质和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得到有效地发展,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教育,进行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这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现实需要。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展开分析,并结合实践,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阅读作为载体,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