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茫茫草原铁流滚滚,虚拟空间排兵布阵。在近期我军组织的“跨越—2014·朱日和”、“砺刃—2014·石家庄”系列演习中,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事运筹研究中心研制的信息系统得到广泛运用,为参演部队搭建了先进可靠的信息技术平台。
开启破冰之旅
20世纪70年代,美军用新研制的15枚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曾出动700余架飞机、投弹1.2万吨均未击中的越南清华大桥。
一次看似平常的作战行动,却如一石击水,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事运筹研究中心掀起了层层涟漪。他们反复播放视频,深入研究探讨,一场“头脑风暴”骤然刮起。
透过硝烟、拨开迷雾,他们敏锐地认识到,这次作战行动之所以取得了异乎寻常的功效,就在于计算机技术与武器平台的有机结合,使作战效能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得出结论: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军事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硅片必将战胜钢片这一不争的事实促使他们立即着手展开相关研究工作,并向学院党委提出了加强指挥自动化研究的建议。
院党委非常支持,专门为他们筹措13万元资金购置计算机设备,由此,开启了他们信息系统研发的破冰之旅。今天看来,13万元并不多,但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当年200个团职干部近一年的工资总和。
万事开头难,他们以敢“吃螃蟹”的勇气和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经过奋力攻关,1983年,研发出“微机辅助裁决系统”和“合同战术训练模拟系统”,并成功运用于全军演习,开创了我军指挥训练信息化的先河。
初战告捷,让他们看到了信息技术给部队战斗力带来的显著变化,更进一步坚定了他们不懈追求的信心和决心。
进入21世纪,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开拓了军事变革的新境界。当前,美军正在加紧推进大数据研发计划,确定了“从数据到决策、自主系统和人机互动”等7个重点研究领域,着力实现由数据优势向决策优势的转变。
登高望远,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数据流已成为信息流的核心,作战指挥数据化将成为未来战争制胜的关键。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一次次勇立潮头的探索,一轮轮披星戴月的攻关,牵引和推动他们的军事信息系统研发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拆除“篱笆”整合“烟囱”
几年前,该中心几位专家应邀到某部观摩演习时发现,遂行炮兵群指挥任务的有两辆指挥车,炮兵指挥员不时地要从这个车上下来,上到另一个车上。经过了解得知,原来在一个车上装有“炮兵射击指挥系统”,担负着对所属炮兵部队的指挥任务,另一个车上装的是“陆军战术指挥系统”,负责接收合成指挥员下达的各种指令。两车系统互不相通,只能异车指挥。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大家:美军的一个单兵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呼唤战机凌空而至,我们这样的指挥效率怎么能够打赢现代战争?
为了拆除“篱笆”、整合“烟囱”,实现作战指挥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操作,他们随即组成课题组,开始了“联合训练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
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是上百个软件的标准不一、平台各异。如果另起炉灶重新研制,财力、物力和时间都不允许;而简单整合,则难以實现系统的高度融合。
怎么办?中心领导掷地有声:“这一系统是我军联合训练的关键,就是掉几层皮也要把它拿下来。”
强烈的使命感催生强大的内生动力。他们马上兵分两路,一路到部队和演训一线进行深入调研,另一路对相关指挥信息系统源代码进行剖析研究,相继拿出了上百种方案,构建了数十款软件模型,但均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研发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一连几个月,他们苦思冥想,收集查阅了几百万字的相关资料,反复进行研究讨论和思想碰撞,但研发的航船却一次又一次地搁浅,挫败感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突破往往需要坚持、再坚持。正当“山重水复”之时,一本外文资料上刊登的“公共操作环境”的有关论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启发他们思考:能否通过建立一个公共信息处理平台,将各系统进行综合集成,来解决和实现互连互通问题?顺着这一思路,课题组经过夜以继日的研究论证,最终撕开了突破口。
趁热打铁,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攻关,他们终于研发出我军首个“联合训练信息系统”。
该系统成功解决了制约信息化条件下指挥效能发挥的瓶颈问题,一经面世便在部队得到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我军联合训练水平的提升。
演习是为了看,还是为了战?
2002年,该中心几名同志到某师调研,他们在该师组织的装甲团与摩步团对抗演习现场看到,装甲团严格按照实战要求组织战斗实施,而机步团则彩旗飘飘,队列严整,在营造演练气氛上下了不少功夫。对抗结束,在他们看来应该是装甲团略胜一筹,可最后导演部却判定机步团获胜。
演习是为了看,还是为了战?评判演练对抗胜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件事过去好长时间了,中心的同志还一遍遍在心里画着问号。“这件事并不奇怪。”在之后和某训练基地司令员的交谈中,司令员说:“长期以来,我军缺乏一套科学评估演习质量的方法手段,难以客观准确地评价部队的训练效果和整体作战能力,这也为演为看、演习像演戏等问题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为解决这个难题,他们研究了大量演习资料,到部队采集了数以万计的相关数据,经过近三年的攻关,终于成功研制了“演习检验评估系统”。 该系统在全军陆军部队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推广使用,实现了部队演习从经验评估到标准评估、从定性评估到定量评估、从手工零散评估到系统整体评估的跨越,推动我军演习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
官兵们普遍反映,“有了这套系统,部队战斗力咋样,大家心中都有了本‘明白账’。逼着我们拆掉了‘戏台子’,树立了实作风,练出了真本领”。
事非经过不知难。时至今日,中心副主任操新文仍感慨万千:“那段时间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从没尝试过,深浅不知道,盲区也不清楚,但如果不去探路,耽误的就是部队战斗力。” 一切为了战斗力,始终是该中心科研创新的价值追求。在他们研发的信息系统中,有一半既无立项,又无经费,更不可能获大奖,但只要是部队需要,只要有利于提升战斗力,他们就义无反顾,立即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发,这种服务战斗力的思想让同行大为赞叹。
事业至上忘我付出
中心最年轻的博士后项目技术总师张波,是通晓军事信息系统研发的技术精英,在和工信部北京某研究所的一次合作中,所领导看中了他,专门让和他一起合作的同志告诉他,只要他肯转业到所里去,工资是部队的近10倍,奖金另算,家属还可以随调到北京。工信部研究所是面向全国的信息系统研发单位,项目多,经费多,是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好地方。可张波却说:“我刚到中心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是专家教授手把手地教会了我,是军队培养了我,我不能翅膀硬了就往外飞。”
事隔多年,当年和他一起合作的同志如今已经当上了副所长,年薪一百多万,再次相见,问他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他平静地说:“我曾动过心,但从未后悔过。因为我有我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无价的。”
近年来,该中心有一批毕业于清华、哈工大和国防科大等名校的年轻技术骨干,他们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重的活,但却执著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离开,也没有一个人被地方大公司挖走。
将军教授马开城是军事运筹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主持完成了不少享誉全军的信息系统,被新闻媒体誉为“马大腕”,可在部队官兵眼中,他却没有一点大腕的架子,更像一名闻战则喜的战士,一遇到任务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一次,他在赴野外指导部队演习勘察地形时发生车祸,胳膊脱臼、三根肋骨摔斷,疼得他脸色苍白,直冒冷汗,每次呼吸都是钻心的疼。“不行,我得上演习场去!”一想到演习系统保障任务正处在节骨眼上,他在病床上一分钟也待不下去。医务人员反复劝说无果,最后医院院长出面,疾言厉色警告他,“你就在这儿好好休息,哪儿都不能去!如果恢复不好,你下半辈子就完了!”可他却说:“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我必须去,没了系统,要我还有什么用!”
在他的再三恳求和坚持下,医生只好用救护车把他拉到演习场,把身体固定在担架上,疼痛难忍时,就打支止疼针,硬是靠着坚强的毅力,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圆满地完成了演习保障任务。参演部队的首长动容地说:“你不仅保障了演习,更教育了我们,你让我看到了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你是勇士,是真正的军人!”
置身该中心,能感受到一股枕戈待旦的备战氛围,每个人都在加班加点工作,办公室角落里摆放着折叠床,加班太累就打个盹儿;每个人的办公桌下都备有行李箱,随时准备到部队出差。
超负荷的劳作,在他们身上留下了青春飞逝的鲜明印记:很多人30多岁却英年华发、提前谢顶。因为常年伏案,近一半的同志患上腰颈椎病;因为出差在外,不止一个人没能与去世的老人见上最后一面;因为演习保障,不得不把分娩的妻子独自扔在医院;因为晚上临时加班,不得已让年幼的孩子睡在办公桌上。正是靠着这种舍家忘我的精神,他们把人生大爱献给强军梦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信息系统研发的奇迹。
开启破冰之旅
20世纪70年代,美军用新研制的15枚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曾出动700余架飞机、投弹1.2万吨均未击中的越南清华大桥。
一次看似平常的作战行动,却如一石击水,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事运筹研究中心掀起了层层涟漪。他们反复播放视频,深入研究探讨,一场“头脑风暴”骤然刮起。
透过硝烟、拨开迷雾,他们敏锐地认识到,这次作战行动之所以取得了异乎寻常的功效,就在于计算机技术与武器平台的有机结合,使作战效能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得出结论: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军事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硅片必将战胜钢片这一不争的事实促使他们立即着手展开相关研究工作,并向学院党委提出了加强指挥自动化研究的建议。
院党委非常支持,专门为他们筹措13万元资金购置计算机设备,由此,开启了他们信息系统研发的破冰之旅。今天看来,13万元并不多,但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当年200个团职干部近一年的工资总和。
万事开头难,他们以敢“吃螃蟹”的勇气和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经过奋力攻关,1983年,研发出“微机辅助裁决系统”和“合同战术训练模拟系统”,并成功运用于全军演习,开创了我军指挥训练信息化的先河。
初战告捷,让他们看到了信息技术给部队战斗力带来的显著变化,更进一步坚定了他们不懈追求的信心和决心。
进入21世纪,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开拓了军事变革的新境界。当前,美军正在加紧推进大数据研发计划,确定了“从数据到决策、自主系统和人机互动”等7个重点研究领域,着力实现由数据优势向决策优势的转变。
登高望远,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数据流已成为信息流的核心,作战指挥数据化将成为未来战争制胜的关键。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一次次勇立潮头的探索,一轮轮披星戴月的攻关,牵引和推动他们的军事信息系统研发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拆除“篱笆”整合“烟囱”
几年前,该中心几位专家应邀到某部观摩演习时发现,遂行炮兵群指挥任务的有两辆指挥车,炮兵指挥员不时地要从这个车上下来,上到另一个车上。经过了解得知,原来在一个车上装有“炮兵射击指挥系统”,担负着对所属炮兵部队的指挥任务,另一个车上装的是“陆军战术指挥系统”,负责接收合成指挥员下达的各种指令。两车系统互不相通,只能异车指挥。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大家:美军的一个单兵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呼唤战机凌空而至,我们这样的指挥效率怎么能够打赢现代战争?
为了拆除“篱笆”、整合“烟囱”,实现作战指挥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操作,他们随即组成课题组,开始了“联合训练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
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是上百个软件的标准不一、平台各异。如果另起炉灶重新研制,财力、物力和时间都不允许;而简单整合,则难以實现系统的高度融合。
怎么办?中心领导掷地有声:“这一系统是我军联合训练的关键,就是掉几层皮也要把它拿下来。”
强烈的使命感催生强大的内生动力。他们马上兵分两路,一路到部队和演训一线进行深入调研,另一路对相关指挥信息系统源代码进行剖析研究,相继拿出了上百种方案,构建了数十款软件模型,但均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研发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一连几个月,他们苦思冥想,收集查阅了几百万字的相关资料,反复进行研究讨论和思想碰撞,但研发的航船却一次又一次地搁浅,挫败感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突破往往需要坚持、再坚持。正当“山重水复”之时,一本外文资料上刊登的“公共操作环境”的有关论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启发他们思考:能否通过建立一个公共信息处理平台,将各系统进行综合集成,来解决和实现互连互通问题?顺着这一思路,课题组经过夜以继日的研究论证,最终撕开了突破口。
趁热打铁,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攻关,他们终于研发出我军首个“联合训练信息系统”。
该系统成功解决了制约信息化条件下指挥效能发挥的瓶颈问题,一经面世便在部队得到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我军联合训练水平的提升。
演习是为了看,还是为了战?
2002年,该中心几名同志到某师调研,他们在该师组织的装甲团与摩步团对抗演习现场看到,装甲团严格按照实战要求组织战斗实施,而机步团则彩旗飘飘,队列严整,在营造演练气氛上下了不少功夫。对抗结束,在他们看来应该是装甲团略胜一筹,可最后导演部却判定机步团获胜。
演习是为了看,还是为了战?评判演练对抗胜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件事过去好长时间了,中心的同志还一遍遍在心里画着问号。“这件事并不奇怪。”在之后和某训练基地司令员的交谈中,司令员说:“长期以来,我军缺乏一套科学评估演习质量的方法手段,难以客观准确地评价部队的训练效果和整体作战能力,这也为演为看、演习像演戏等问题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为解决这个难题,他们研究了大量演习资料,到部队采集了数以万计的相关数据,经过近三年的攻关,终于成功研制了“演习检验评估系统”。 该系统在全军陆军部队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推广使用,实现了部队演习从经验评估到标准评估、从定性评估到定量评估、从手工零散评估到系统整体评估的跨越,推动我军演习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
官兵们普遍反映,“有了这套系统,部队战斗力咋样,大家心中都有了本‘明白账’。逼着我们拆掉了‘戏台子’,树立了实作风,练出了真本领”。
事非经过不知难。时至今日,中心副主任操新文仍感慨万千:“那段时间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从没尝试过,深浅不知道,盲区也不清楚,但如果不去探路,耽误的就是部队战斗力。” 一切为了战斗力,始终是该中心科研创新的价值追求。在他们研发的信息系统中,有一半既无立项,又无经费,更不可能获大奖,但只要是部队需要,只要有利于提升战斗力,他们就义无反顾,立即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发,这种服务战斗力的思想让同行大为赞叹。
事业至上忘我付出
中心最年轻的博士后项目技术总师张波,是通晓军事信息系统研发的技术精英,在和工信部北京某研究所的一次合作中,所领导看中了他,专门让和他一起合作的同志告诉他,只要他肯转业到所里去,工资是部队的近10倍,奖金另算,家属还可以随调到北京。工信部研究所是面向全国的信息系统研发单位,项目多,经费多,是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好地方。可张波却说:“我刚到中心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是专家教授手把手地教会了我,是军队培养了我,我不能翅膀硬了就往外飞。”
事隔多年,当年和他一起合作的同志如今已经当上了副所长,年薪一百多万,再次相见,问他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他平静地说:“我曾动过心,但从未后悔过。因为我有我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无价的。”
近年来,该中心有一批毕业于清华、哈工大和国防科大等名校的年轻技术骨干,他们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重的活,但却执著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离开,也没有一个人被地方大公司挖走。
将军教授马开城是军事运筹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主持完成了不少享誉全军的信息系统,被新闻媒体誉为“马大腕”,可在部队官兵眼中,他却没有一点大腕的架子,更像一名闻战则喜的战士,一遇到任务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一次,他在赴野外指导部队演习勘察地形时发生车祸,胳膊脱臼、三根肋骨摔斷,疼得他脸色苍白,直冒冷汗,每次呼吸都是钻心的疼。“不行,我得上演习场去!”一想到演习系统保障任务正处在节骨眼上,他在病床上一分钟也待不下去。医务人员反复劝说无果,最后医院院长出面,疾言厉色警告他,“你就在这儿好好休息,哪儿都不能去!如果恢复不好,你下半辈子就完了!”可他却说:“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我必须去,没了系统,要我还有什么用!”
在他的再三恳求和坚持下,医生只好用救护车把他拉到演习场,把身体固定在担架上,疼痛难忍时,就打支止疼针,硬是靠着坚强的毅力,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圆满地完成了演习保障任务。参演部队的首长动容地说:“你不仅保障了演习,更教育了我们,你让我看到了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你是勇士,是真正的军人!”
置身该中心,能感受到一股枕戈待旦的备战氛围,每个人都在加班加点工作,办公室角落里摆放着折叠床,加班太累就打个盹儿;每个人的办公桌下都备有行李箱,随时准备到部队出差。
超负荷的劳作,在他们身上留下了青春飞逝的鲜明印记:很多人30多岁却英年华发、提前谢顶。因为常年伏案,近一半的同志患上腰颈椎病;因为出差在外,不止一个人没能与去世的老人见上最后一面;因为演习保障,不得不把分娩的妻子独自扔在医院;因为晚上临时加班,不得已让年幼的孩子睡在办公桌上。正是靠着这种舍家忘我的精神,他们把人生大爱献给强军梦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信息系统研发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