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客江湖孤艇稳 冶诗天地一炉宽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ao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以江南硕儒胡石予的咏梅题画诗、秋风诗以及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思想价值进行分析,探究胡石予诗词创作的典范性。
  关键词:江南硕儒 胡石予 诗词创作
  百年人事莽无端,且倒芳樽作达观。载客江湖孤艇稳,冶诗天地一炉宽。
  河山索寞无生气,梅竹萧骚有岁寒。啼鸟数声惊晓梦,东风初度小阑干。
  诗名为《百年》,出自江南硕儒胡蕴石予之手。2018年,恰逢石予先生诞辰150周年,此诗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先生达观冲淡、诗画人生最好的写照。
  胡石予(1868—1938),名蕴,字介生,号石予,多以号行。别署石翁、瘦鹤,半兰旧庐等,昆山蓬阆镇(今蓬朗街道)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画家和诗人。早年任教于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俗称草桥中学,民国后更名江苏省立第二中学,今苏州市第一中学),教授国文和修身课二十余年,又曾断续在私立振华女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兼国文课。其弟子中名家辈出,鼎鼎大名如教育名家叶圣陶,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历史学家顾颉刚,现代报业大王、著名文史掌故作家郑逸梅,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顾廷龙等,再如雕塑家江小鹣,著名作家范烟桥等均受业其门下。
  石予先生一生工诗善画,与武进钱名山、金山高吹万并称为“江南三大儒”。 毕生作诗近万首,撰文数十卷,汇编成帙的有《半兰旧庐诗稿》《半兰旧庐文稿》《秋风诗》《梅花百绝》《后梅花百绝》《锦溪集》《章村诗存》《半兰旧庐诗话》《炙砚诗话》《画梅赘语》《松窗琐话》《半兰旧庐杂钞》《半兰旧庐随笔》《诗学大义》《四史要略》《读左绎谊》《缥缈史》《岳家军》等十多种,除极少数曾印行外,大多未及付梓。1912年,胡石予以不惑之龄入南社,因诗才敏捷、诗风冲淡隽永被尊为南社诗翁之一,柳亚子更将其与八叉手成八韵的温庭筠、七步成诗的曹子建并称,有“八叉七步”之誉。
  一、 “我为我写照,瘦有梅花意”
  胡石予善于画梅,且其画梅自成一格:喜画墨梅,喜用巨幅,画必撰诗。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题材。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情感,或探讨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中的意境。
  “香草美人”的讽喻传统可以上溯至屈原。借花草特有的芬芳与色彩,人们将其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性格特征。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梅,无论是梅枝还是梅花,一直深受古代文人的偏爱与推崇,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则是“四君子”,这其中,梅都赫然在列。那大抵是因为梅傲雪和清香的品质。
  历朝历代的文人们,都从这些被人格化的花草上找到自己灵魂的寄托和依赖。其曲折多姿,迎雪吐艳的铁骨冰心冷艳之美,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象征。“梅妻鹤子”如林逋;“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a如欧阳修;“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眼清泪”b如情恨悠悠的李清照;更有姜夔之《暗香》《疏影》等。
  石予爱画梅,且喜画墨梅。亦是有渊源。元代诗人王冕一生爱梅,种梅、咏梅,又画梅。《墨梅》是其自题之作。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最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石予先生画梅五十余载,作画必题诗。如果说画是先生审美意趣的体现,那么诗则是先生情怀的有感而发。
  题画诗词,古已有之。与西方的艺术形态中“诗画分离”“诗画异质”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中国的画与诗是可以融合和交叉的。中国画和題画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两者在构思立意上可以相互补充,浑然一体。追溯中国题画诗的源头,有学者认为当起源于屈原的《天问》 。c学界普遍认为唐代是题画诗发展真正成型的时期,“从《全唐诗》看,上起李白,下至五代的荆浩,有七十多位诗人作题画诗一百三十余首”d。而真正认识诗画之间关系的,当属北宋的苏东坡。他在评价唐代诗人王维的《蓝田烟雨》 诗时提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e苏轼提出了“诗画一律”理论,并将其界定为“天工与清新”f。到了宋代,词的出现,词与画又在内容与形式上完美结合,出现了题画词。题画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唐张志和的《渔歌子》 。g清代,无论题画诗还是题画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较前代有着长足的进步,是空前繁盛的时期。根据中国古典绘画的内容,我们通常将其分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三大类,那么,题画诗词也相应可以分为这三类。
  胡石予画梅题诗,属于花鸟虫鱼类。而其所处的晚清,特别鸦片战争以后,山河破碎,饱受蹂躏。列强的坚船利炮将中国的壮美河山轰炸得满目疮痍。因此,胡石予喜画墨梅一定程度上亦是社会现实在文人作品中的某种写照。胡石予的梅花诗大抵可以分成几类。
  首先,借咏梅以交友唱和之作。如南社社友胡寄尘索其画梅,石予画成,题诗云:“尔我未识面,结想在梦寐。我为我写照,瘦有梅花意。君貌复如何,倘与花无异。”借咏梅而述怀,尤其是“我为我写照,瘦有梅花意”之句,更与其“鳏生画梅三十年,题画诗亦千百首”相呼应,彼时,胡寄尘与胡石予并未及谋面,通过诗歌唱和而彼此交游。
  又如其给高天梅画梅,题诗:“淫霖作秋患,遂伤禾与棉。吾民生活事,哀哉听诸天。兀坐思愈苦,写梅心自怜。故人久不见,乃寻翰墨间。风雨犹未已,对此将何言。”生活愁苦,故人无法时常相见,借诗歌问候,也是借诗歌述怀。
  因此,咏梅诗中第二类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类,便是述怀诗。如“冬菜汤和豆瓣香,咸酸味最耐人尝。如斯淡泊宜消夏,写幅梅花引兴长”,“自是人间懒疏才,不宜金殿玉楼台。穷檐古屋谁知己,竹偃篱根松卧苔”,“玉笛江城听落花,故人离索又天涯。一枝破笔三杯酒,满屋诗声客在家”。这些诗读来淡泊,坦然,是诗人虽身处乱世,却不为所动的真实写照,其或即景生情,或直抒胸臆,得体恰当,意境冲夷。   与一般的题画诗不同,胡石予的画梅诗,还有一类关注现实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的功用。这类诗歌数量并不多,却是这位江南硕儒人格魅力的最好写照。据郑逸梅《昆山胡石予先生年表》记载:“庚戌 1910四十三岁……乡多盗,先生画梅,与周署东、李君默同赴王废基营谒林统带,以梅赠之,请派兵驻防,统带如其请,桑梓得安,因作画梅请兵歌。”h画梅请兵,应该是石予先生平生得意之事。虽然是一届书生,无法戎马一生,戍守家国,但是借画梅,请来驻防,以安乡民,这是看似柔弱的文人书生另一种保家卫国的方式,正如其《画梅请兵歌》中写道:“平日喜写梅,消闲无挂碍,一自索者众,攒眉等偿债。岂知卫桑梓,用作请兵画。……书画本一体途,苔岑讵分界,盍写老梅株,投赠为绍介。……迅哉驻防兵,移拨五日内,闾阎得安枕,阖境咸称快。……请兵倩癯仙,艺林添佳话。……”这首歌行体长诗,是胡石予众多题梅花诗中的佳作,也是其古风诗歌的佳作,全诗借画梅叙事,将如何请兵驻防以安桑梓的经过缘由交代的清晰自然,一气呵成,且书生意气,跃然纸上,这也是胡石予借诗歌关心民瘼的真实体现,具有很高的现实主义意味。
  二、 “万里山青杜甫诗,等闲头白岳王词”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有“诗史”之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胡石予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多次提到了“杜诗”,提到了“杜甫”,如“万里山青杜甫诗,等闲头白岳王词”。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十分推崇《秋风诗》,将其比作杜甫之“诗史”:
  《秋风诗》,石予纪事之作也。其作始何时,辛亥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校者注),武汉风云飞传东南,石予于是有诗。其第一首第一句有秋风字,遂以名其篇也。诗中秋风字屡见不一见,故一续再续乃至数十续,终以名其篇也。石予作诗时,其友人陈去病方创《民苏报》,读石予诗,每至佳处,击节赏之,以为有噌吰镗鞳之声,遂錄以入“文苑”,题曰《纪事诗》,而石予自题则仍曰《秋风》也。既而《民苏》以费绌止,石予亦以草桥公校暂停课归。自秋徂冬,朔风凛冽,纪事诗日续未已,以八月十九日故,则仍曰《秋风》也。秋风秋风,迅厉迅厉,振落枯槁,天地义气。仆亦壮夫,近乃病胃,体力日衰,其何能济。既耻雕虫,仍为不讳,非曰自娱,直当言志。知我罪我,我心不系,此石予《秋风诗》之所由作也。十月十三日(1911年12月3日──校者注)叙于半兰旧庐,则南京全城光复之第二日也。
  胡石予的《秋风诗·自序》,曾收入《南社丛刻》第九集,是胡石予本人以及其诗歌创作的重要史料,同时,诗歌中大量关于辛亥革命的记录,更具有珍贵的价值。于辛亥年中秋节(1911年10月6日)在高天梅、余天遂、柳亚子的介绍下加入南社,遂积极参加南社活动。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夜武昌起义消息传至苏州城,胡石予欢欣鼓舞,密切关注革命形势发展,在苏州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非常有鼓动力,听众常常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这段时间,胡石予每日看到报载重大新闻,作诗记之,积极用诗笔宣传辛亥革命,至1911年12月29日选定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止,成《秋风诗》七律66首。其诗热情讴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志士,无情鞭挞昏庸腐败的清王朝统治者,表达了对袁世凯企图篡夺革命成果的担忧。诗稿的前一小部分曾发表于其好友陈去病当时创办之《民苏报》,陈去病每天捧读,不禁连连击节,以为有噌吰镗鞳之声,激赏不已。胡石予生前特别珍视《秋风诗》,单独抄成一册珍藏。
  《秋风诗》中既有对革命的欢欣与支持,如《四续秋风诗》:“喜听市井民兵颂,共说清廷君主非。”《九续秋风诗》:“千载全翻皇帝局,万方共饷国民军。”《二十四续秋风诗》:“安危须仗出群才,生面今朝看到开。”又有对孙中山革命的坚决支持与拥护,如《十七续秋风诗》:
  一士他邦负盛名,邮书已报动归旌。
  万千里外程何远,三十年来志竟成。
  自昔周流为忧国,有声世界复知兵。
  同胞望岁人人切,秣马脂车满路迎。
  自注:沪上得孙中山电,即日归国。日本富于军事经验之某君尝推孙为尤长于兵学。
  同时,他还以敏锐的革命眼光分析了当时的革命时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袁世凯试图窃取革命果实的阴谋。如《二十五续秋风诗》:“从头收拾旧山河,日月迁延叹掷梭。再倡帝秦梁客少,倘惊归汉楚人多。已看挟纩三军乐,会听联营四面歌。狡谲漫施盗贼计,早知力屈始求和。”有自注云:“唐使由汉莅沪,颇讶东南民心之固,渐变君主立宪宗旨。北伐队棉农皮衣已一律制就。袁世凯阴纵群贼侵略,犹诡言致辨。”由此可见其主张以及对妥协与阴谋窃国之人的深恶痛绝。
  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说过:“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都有这种为时代所规定的特色所在。在世界范围内,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由西向东,如果说,这独具特色的一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是那抽象而深刻的古典哲学;在19世纪的俄罗斯,是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文学理论与批评;那么,在近代中国,这一环节就是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了。燃眉之急的中国近代紧张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迫使得思想家们不暇旁顾,而把注意和力量大都集中投放在当前急迫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实践活动中去了。因此,社会政治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他方面的思想,如文学、哲学、史学、宗教等等,也无不围绕这一中心环节而激荡而展开,服从于它,服务于它,关系十分直接。”i19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变与不变的两难境地之中。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伴随着一次次的军事袭击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满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几千年来封建专政的王朝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这些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使得社会各界开明人士忧心忡忡。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创立了关心并反映民瘼的传统。从《诗经》中的《伐檀》《硕鼠》诸篇,到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这种倾向一直十分明显”! 0。 这种关心民瘼的传统,被历代文人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而胡石予也很好地继承了历代诗人的这种关心民瘼的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秋风》则是最好的体现。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迁移和放逐而为世皆知的犹太民族因为其“无根”的“流散”成为漂泊的寄居者,也成为众多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对象,但在流传于世的欧洲文学中却常以负面形象对其进行建构,这其中原因或出自政治的或宗教的,等等。然而,在华人严歌苓的《寄居者》中,对犹太人形象构建方面,虽有对欧洲文学特点的传承,却不与其同流而一味贬低,而是对欧洲文学刻板化的犹太形象进行解构,对背景原因进行解析,从而结构了华人视域下受迫害却
【摘要】好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有目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学习内容。由于学生年龄的原因,对于数学课堂知识内容的学习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尊重这种差异,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将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带入数学课堂之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兴趣教学;相互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
摘要: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使其一举成名的情色小说背后,正是“牧师”劳伦斯发出的爱的召唤和宣言,他企图通过布道爱来拯救这个空荡荡的玻璃塔世界。然而“爱”这个永恒的话题早已被文学、宗教等探讨过千万遍,爱的拯救力量早已为人熟知且认同。劳伦斯到底有何独到的布道手法让爱的力量焕发新生呢?本文从劳伦斯“戳破人类之愛的美好谎言”开始,分析他是如何一步步为我们现代人构建一个自然而健康的“
摘 要:晶体原子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之一就是围绕平衡位置进行微小振动,晶格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固体热学、电学、光学性质受晶格震动、晶格原子震动、晶体结构的影响。黄昆和马克思·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对晶格动力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本文将对《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的历史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个人对于该书的感悟。  关键词:晶格动力学 理论 物理  《晶格动力学理论》是20世纪
摘 要: 《呼啸山庄》 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著作,主要講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恨纠葛以及他的复仇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对凯瑟琳这个人物进行了深入分析,解读了她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走向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揭露了她对他人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对外界物体的破坏、自虐和自杀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受死亡本能的驱动。  关键词:《呼啸山庄》 凯瑟琳 弗洛伊德 死亡本能
摘 要:学界对于T·S·艾略特之《荒原》普遍存在的理解是偏重于文化及宗教性意味的。这样的理解不仅仅最早流行于国外,且成为中国学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研究范式。然而,如果联系艾略特的私人信函及传记,“荒原”一词则被赋予了更深刻和更隐秘的含义。而从这个角度分析《荒原》,则可窥探到艾略特本人对于女性、爱、婚姻的态度以及私人生活的零星掠影。  关键词:《荒原》 女性 艾略特 私人生活  1922年,诗人艾略特
摘 要:《赤脚医生万泉和》通过疾病描写含蓄地隐喻了当下农村的生存现状,这是作者对农村医疗问题的关怀反思,也是其新写实风格的延续。被隐喻的疾病在《赤脚医生万泉和》中被诊断与治疗,但更需要诊治的是农村对待疾病的固有态度。通过其诗意的写作,我们能感受到范小青乡土叙事特有的女性温情。  关键词:《赤脚医生万泉和》 乡土叙事 疾病隐喻  面对疾病,我们常常采用隐喻化的思维方式。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面性,二者相互依存着——打就意味着被打;眼睛换眼睛;牙齿换牙齿;血液换血液;对策换对策;爱换爱——只要懂得给予,你就可以获得。浇灌他人才能使自己得到浇灌——“你想拥有什么?”上帝问道,“你得到的其实就是你所付出的,不多不少。”谁不劳动谁就得受冻挨饿,害人等于害己,诅咒他人也会得到诅咒的报应;如果你把镣铐挂在奴隶的脖子上,那么就等于将另一头绕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施恶的人本身就是一个
摘要:诗人骆一禾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为诗歌界留下了丰富的诗歌创作和深刻的诗学财富,他企图以诗歌为宗教,去“照出”“救赎”身处苦难与欲望中的人类,其诗开拓了当代诗歌中的宗教叙事模式,在诗歌史上具有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骆一禾 宗教叙事 圣徒诗人  骆一禾(1961-1989),曾任职于《十月》杂志,1989年因突发脑溢血离世,年仅二十八岁。其作品散见于《诗刊》《青年诗坛》《滇池》《山
摘要:整个《废都》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作家的庄之蝶,从内心的苦闷到寻求解脱、到最终毁灭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剧变时期的“清明上河图”,完成了一卷社会的风俗史和心态史;同时也实现了作者对世俗文化的批判和人类文明的哲学思考。一部《废都》警示给人们的,是在“废都”之上的重建。  关键词:废都 心态史 文化批判  1993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的《废都》,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