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学生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学”机制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 基础 培养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教育是任何学科教育的基础,它在学生素质培养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作用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上,能培养学生的读、说、听、写的能力
1、内外结合,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学生各种各样知识信息的传入,主要是通过读这一途径。首先,读课本。教材中的篇章是经过筛选的范文,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布局谋篇,风格特色,深远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点播,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为我所用的目的。其次,从课本到课外。我们不能单单读教材,而应把读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我们祖国古代文化有许许多多浩瀚巨著,现代文学中也有层出不穷的优秀篇章。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读这些优秀的名著名篇,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快速掌握所閱读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等,使读书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2、能多种形式的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就应充分重视说的训练。这种说的训练,是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的练。在课内,主要要求教师以说明理,引导学生懂得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实践,充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在课堂外经常举行小型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思变能力等。
3、能科学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听,是学生听教师讲的听,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听。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听,是培养学生有科学的听的方法,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习惯。
4、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语文教育对学生读、说、听、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学生的写,亦即学生的作文水平上。语文以课堂为基础,是以教师讲授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展开的。但关于这一切的学习都是为将来的写作打好底子。没有听、读、说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语文教育能提高学生写的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
二、体现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上,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仓库。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那么,语文教育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味作品的美。审美对象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而是用形象思维,从对美的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美,领悟美。因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训练他们能够透过文字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因素的敏锐的感知力。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阅读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从教材佳作中,使我们领悟到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唐诗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语文教育如果注意到这种审美素质的培养,那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使他们在今后的长期人生经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能更加持久,更加内在。
2、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想像能力是现今学生素质中重要的一个能力。我们现在十四、五岁的学生,他们的想像能力是最丰富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让他们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知识的领域中遨游。
3、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课堂教学可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弹琵琶”写一点与流行观点唱反调的文章,如让学生写“见异思迁赞”“沉默真的是金吗?”之类的题目,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作用。
三、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质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憾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
四、语文学科的特质使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得以潜移默化的进行。
语文教材收辑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结合。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见,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指向。另外,许多作者的生平轶事,文章对广阔社会生活(历史的、现实的)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爱国主义与奉献、坚韧、求实、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基本训练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显然,思想品德、人格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既是天然和谐的,也潜移默化的。
五、语文学科的特质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也是和谐自然的。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叙事性强或富有思辩性的作品,还有充满幽默、风趣、给人快感的佳作,那些刻画精妙、描写优美的作品对学生吸引力大,作品能够带给他们自身生活环境的弥补或是人际之间的沟通,甚至是情感的转移和渲泄。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教育 基础 培养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教育是任何学科教育的基础,它在学生素质培养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作用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上,能培养学生的读、说、听、写的能力
1、内外结合,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钥匙。学生各种各样知识信息的传入,主要是通过读这一途径。首先,读课本。教材中的篇章是经过筛选的范文,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布局谋篇,风格特色,深远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点播,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为我所用的目的。其次,从课本到课外。我们不能单单读教材,而应把读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我们祖国古代文化有许许多多浩瀚巨著,现代文学中也有层出不穷的优秀篇章。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读这些优秀的名著名篇,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快速掌握所閱读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等,使读书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2、能多种形式的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就应充分重视说的训练。这种说的训练,是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技巧的练。在课内,主要要求教师以说明理,引导学生懂得说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最根本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实践,充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在课堂外经常举行小型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思变能力等。
3、能科学的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听,是学生听教师讲的听,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听。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听,是培养学生有科学的听的方法,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习惯。
4、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语文教育对学生读、说、听、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学生的写,亦即学生的作文水平上。语文以课堂为基础,是以教师讲授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展开的。但关于这一切的学习都是为将来的写作打好底子。没有听、读、说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也就无从说起。所以说,语文教育能提高学生写的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
二、体现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上,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仓库。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那么,语文教育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味作品的美。审美对象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而是用形象思维,从对美的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美,领悟美。因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训练他们能够透过文字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因素的敏锐的感知力。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阅读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经过渗透沉淀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从教材佳作中,使我们领悟到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唐诗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语文教育如果注意到这种审美素质的培养,那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使他们在今后的长期人生经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能更加持久,更加内在。
2、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想像能力是现今学生素质中重要的一个能力。我们现在十四、五岁的学生,他们的想像能力是最丰富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让他们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知识的领域中遨游。
3、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课堂教学可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弹琵琶”写一点与流行观点唱反调的文章,如让学生写“见异思迁赞”“沉默真的是金吗?”之类的题目,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作用。
三、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它担负起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的任务。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都对自然与生活的美质进行一番独到的选择和刻意的加工,创造出超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能从发现和体验自己日常生活中没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为之感动和兴奋,受之震憾和启迪,有的甚至出现创造艺术美的冲动,这无疑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天然结合,是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
四、语文学科的特质使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得以潜移默化的进行。
语文教材收辑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不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结合。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见,体现着作者的理想指向。另外,许多作者的生平轶事,文章对广阔社会生活(历史的、现实的)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爱国主义与奉献、坚韧、求实、自强不息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学中,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基本训练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显然,思想品德、人格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既是天然和谐的,也潜移默化的。
五、语文学科的特质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也是和谐自然的。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叙事性强或富有思辩性的作品,还有充满幽默、风趣、给人快感的佳作,那些刻画精妙、描写优美的作品对学生吸引力大,作品能够带给他们自身生活环境的弥补或是人际之间的沟通,甚至是情感的转移和渲泄。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