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漆画》教学是本科艺术院校教育的重要话题,本课程依托已有的湖北省漆艺传统的文化底蕴和优势,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教学资源,以线下教学为主要导向的教学开发与建设与实践,文章探讨高等教育一套传承与创新的学科体系。文章将开展理论与实践、个案与实证、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组合起来进行综合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漆画技法技巧和分析制作方法,如何培养和锻炼学生漆画创新与实践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进行全面论述。
关键词:漆画;教学;实践
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是从传统漆工艺中走出来的画种,具有绘画和工艺的双重属性,具有传统漆艺继承和创新承上启下的作用。依托我校美术学国家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在新时期漆艺创作中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服务的应用型漆艺人才。
《漆画》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掌握漆这一媒介的无限可能,在针对不同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打破传统教学局限,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效果。湖北是漆艺文化重要的发源地,现行教学模式依托已有的湖北省漆艺传统的文化底蕴和优势;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教学资源,继续以线下教学为主要导向的教学开发与建设。建立一套传承与创新的学科体系;开展理论与实践、个案与实证、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组合起来;拓宽艺术思维,解决《漆画》课程教学的关键性问题。
目前《漆画》课程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上让学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漆艺史及漆画的发展,在漆画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掌握漆画制作工序與相关设备和材料的操作、运用,并能拓宽漆画创作题材;实践中让学生掌握漆画制作的步骤及表现技法,独立完成漆画从画稿设计、工艺技法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及独立制作完成的综合能力;要求合理运用综合技法体现创作主题,能够主动的掌握漆的特性与漆艺规律,尽可能的达到内容与形式、艺术与工艺的的统一。
在高校《漆画》课程教学上,要想引导学生在漆画上有所创新,必然要学生先懂得漆本身具有的“生命流动性”这一属性。在我看来,漆是有生命的,它有自己的形态,有自己的律动轨迹。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间,我们要找到平衡,方能把握其最终样貌。这是漆的神秘之处,也是其趣味所在。漆因为与色粉的碰撞有了斑斓的色彩,也因为对厚薄的掌控有了其各异的形态。而这样的色彩通过漆的这一媒介相互交融、变化,所产生的无限可能性让我们能感受到漆的自然生命力。有了对漆这一自然生命力的体会,再谈《漆画》课程创新,就不再只是从绘画材料的拼接组合上思考创作,更多是借着漆画的无限可能去表达我们眼中的生命状态。这样一来,不管是刻画静物还是风景,表现人物还是自然,都应该引导学生对其内在的生命力进行思考和表达。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眼光和思路就会一下打开。再回到创作上,题材、材料、技法等因素都会成为学生思考创作的切入点,并能有机地将题材、材料、技法融为一体。不再是以往各个环节都分开独立的创作的方式。
当然,这样的《漆画》课程一定具有其实验性。在长期固有教学模式下的艺术生们,一定会对材料属性的掌握,漆画构图样式和规律,漆画表现技法等方面感到困惑而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看到漆这一媒介的无限可能;另一方面,在个别指导过程中,因材施教并在针对不同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一对一的传统教学局限。遇到问题时,分组讨论实验;分享结论时,共享实践成果。这样,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体验自己的实验过程,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成果。而这一方式在教学效果上又具有发散性。一个班的每一个案例都会被所有学生接触并体验和展开思考、尝试。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技法、材料的同一化、单一化的问题。《漆画》课程要打破画种的局限,打破中西画的界限,打破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的约束,同时融汇中西、贯穿古今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之路,在继承中发展。并且,引导学生漆画创作要具有时代性、真实性。如今,太多的学生在绘画创作时没有思考当下的时代问题,更没有切身体会。
未来5年将依托现有优势,逐项解决课程建设发展问题,使本课程达到国家一流课程水平,成为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漆画课程高地。完成教学辅助硬件环境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规范的漆画课程评价体系指标,进行教学资料为主的资源开发与建设;选派教师到日本等海外进行国际交流;深入开展漆画名师课堂、“工作坊”、“现代学徒制”等教学形式,夯实一流课程的人才培养平台;完成教材、论文、课程建设报告、实践作品展览、作品集等系列研究成果,完善漆画名师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探索,扩大应用范围,健全全方位行业协同,全面提高漆画教学水平;邀请国内外漆艺专家来校交流、开展承办漆画高级研修班、举办漆艺人才培养等学术活动,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扩大专业影响。
湖北是漆艺文化重要的发源地,筑牢源头湖北漆艺特色,以线下教学为主要导向的教学开发与建设,建立一套合理的课前、课中、课后评价体系,全方位提升课程建设水平;重塑和丰富漆画课程的内容,开拓视野,拓宽艺术思维,对漆画观念、材料、语言的综合思考;开展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开展理论与实践、个案与实证、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组合起来,发展行业协同,展教结合。
参考文献:
[1]寇炎,《漆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吴嘉诠,《漆画》.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3]陈聪,《漆画创作技法》.大连理工出版社,2015
[4]长北,《中国传统工艺集萃(天然漆髹饰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5]汤志义.当代漆画技法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6.
[6]陈恩深,《当代漆艺》,2003
[7]宋蓓,《展现漆画之美一漆画语言如何展现漆画之美》,2008
[8]陈圣谋,龚声《漆画技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辛立刚,男,副教授,汉,研究生,湖北武汉人,研究方向:漆画,单位:江汉大学美术学院,邮编:430056。
关键词:漆画;教学;实践
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是从传统漆工艺中走出来的画种,具有绘画和工艺的双重属性,具有传统漆艺继承和创新承上启下的作用。依托我校美术学国家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在新时期漆艺创作中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服务的应用型漆艺人才。
《漆画》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掌握漆这一媒介的无限可能,在针对不同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打破传统教学局限,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效果。湖北是漆艺文化重要的发源地,现行教学模式依托已有的湖北省漆艺传统的文化底蕴和优势;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教学资源,继续以线下教学为主要导向的教学开发与建设。建立一套传承与创新的学科体系;开展理论与实践、个案与实证、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组合起来;拓宽艺术思维,解决《漆画》课程教学的关键性问题。
目前《漆画》课程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上让学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漆艺史及漆画的发展,在漆画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掌握漆画制作工序與相关设备和材料的操作、运用,并能拓宽漆画创作题材;实践中让学生掌握漆画制作的步骤及表现技法,独立完成漆画从画稿设计、工艺技法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及独立制作完成的综合能力;要求合理运用综合技法体现创作主题,能够主动的掌握漆的特性与漆艺规律,尽可能的达到内容与形式、艺术与工艺的的统一。
在高校《漆画》课程教学上,要想引导学生在漆画上有所创新,必然要学生先懂得漆本身具有的“生命流动性”这一属性。在我看来,漆是有生命的,它有自己的形态,有自己的律动轨迹。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间,我们要找到平衡,方能把握其最终样貌。这是漆的神秘之处,也是其趣味所在。漆因为与色粉的碰撞有了斑斓的色彩,也因为对厚薄的掌控有了其各异的形态。而这样的色彩通过漆的这一媒介相互交融、变化,所产生的无限可能性让我们能感受到漆的自然生命力。有了对漆这一自然生命力的体会,再谈《漆画》课程创新,就不再只是从绘画材料的拼接组合上思考创作,更多是借着漆画的无限可能去表达我们眼中的生命状态。这样一来,不管是刻画静物还是风景,表现人物还是自然,都应该引导学生对其内在的生命力进行思考和表达。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眼光和思路就会一下打开。再回到创作上,题材、材料、技法等因素都会成为学生思考创作的切入点,并能有机地将题材、材料、技法融为一体。不再是以往各个环节都分开独立的创作的方式。
当然,这样的《漆画》课程一定具有其实验性。在长期固有教学模式下的艺术生们,一定会对材料属性的掌握,漆画构图样式和规律,漆画表现技法等方面感到困惑而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看到漆这一媒介的无限可能;另一方面,在个别指导过程中,因材施教并在针对不同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一对一的传统教学局限。遇到问题时,分组讨论实验;分享结论时,共享实践成果。这样,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体验自己的实验过程,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成果。而这一方式在教学效果上又具有发散性。一个班的每一个案例都会被所有学生接触并体验和展开思考、尝试。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技法、材料的同一化、单一化的问题。《漆画》课程要打破画种的局限,打破中西画的界限,打破不同画种的材料和技法的约束,同时融汇中西、贯穿古今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之路,在继承中发展。并且,引导学生漆画创作要具有时代性、真实性。如今,太多的学生在绘画创作时没有思考当下的时代问题,更没有切身体会。
未来5年将依托现有优势,逐项解决课程建设发展问题,使本课程达到国家一流课程水平,成为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漆画课程高地。完成教学辅助硬件环境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规范的漆画课程评价体系指标,进行教学资料为主的资源开发与建设;选派教师到日本等海外进行国际交流;深入开展漆画名师课堂、“工作坊”、“现代学徒制”等教学形式,夯实一流课程的人才培养平台;完成教材、论文、课程建设报告、实践作品展览、作品集等系列研究成果,完善漆画名师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探索,扩大应用范围,健全全方位行业协同,全面提高漆画教学水平;邀请国内外漆艺专家来校交流、开展承办漆画高级研修班、举办漆艺人才培养等学术活动,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扩大专业影响。
湖北是漆艺文化重要的发源地,筑牢源头湖北漆艺特色,以线下教学为主要导向的教学开发与建设,建立一套合理的课前、课中、课后评价体系,全方位提升课程建设水平;重塑和丰富漆画课程的内容,开拓视野,拓宽艺术思维,对漆画观念、材料、语言的综合思考;开展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开展理论与实践、个案与实证、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组合起来,发展行业协同,展教结合。
参考文献:
[1]寇炎,《漆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吴嘉诠,《漆画》.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3]陈聪,《漆画创作技法》.大连理工出版社,2015
[4]长北,《中国传统工艺集萃(天然漆髹饰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5]汤志义.当代漆画技法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6.
[6]陈恩深,《当代漆艺》,2003
[7]宋蓓,《展现漆画之美一漆画语言如何展现漆画之美》,2008
[8]陈圣谋,龚声《漆画技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辛立刚,男,副教授,汉,研究生,湖北武汉人,研究方向:漆画,单位:江汉大学美术学院,邮编:43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