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速度显著上升。“互联网+生态农业”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生态农业的发展新模式,能够实现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就“互联网+”生态农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农业
由于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渗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呈现出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流通快捷化的趋势。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速度显著上升。“互联网+生态农业”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生态农业的发展新模式,能够实现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互联网+”生态农业的现状和基础
“互联网+”生态农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平台与传统农业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让其进行深度融合,以线上订单线下种植的方式生产和销售,在全国各地都建立相应的网点,进行产销一体化,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与传统农业相比,互联网的便利性、安全性、专业性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农业在众多方面取得了成就,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为农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一)政策保障
国家支持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结合,在“互联网+”概念提出之后,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全国各地大小城市、乡镇等都设立了电商试点示范,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人力和措施,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给予重点扶持;“互联网+”智慧惠农符合发展趋势,符合惠农支农的导向,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二)农业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我国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生产率低、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都对我们的农产品有影响,销售得不到突破,经营走向困难,没有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经营模式来带动农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推广
1.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的流行
至2015年12月为止,中国网民总数已接近6.9亿,全年网民增长了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在全国已过半。同时移动网络应运而生,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科技产品之一,智能手机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
2.“互联网+”向农村、农业的渗透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推进农业信息化,“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使农作物生长情况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越来越多,带动传统农业向精准化农业快速转变。
“互联网+”对农村农业的渗透还体现在物流方面,电子商务的出现也带动了一部分农民成为电商,由传统的生产定消费,转为消费定生产,同时也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渗透作用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二、“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如今,“互联网+”生态农业在发展技术、营销手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互联网+生态农业”观念提出较晚、起步落后,商业发展模式仍不成熟,所以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一)农村网络设施落后一方面,农村网络的基本设施欠缺。
农村地区网络设施较差,计算机的普及力度也不是很强,网络知识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都相对薄弱。这些都间接地导致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不顺畅,交易不通。另一方面,农村网络的管理有所欠缺。沒有相应得管理制度,比如帮助村民们网络进行维护等。
(二)农民网络知识匮乏
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低。对互联网高科技技术的适应能力和网络知识的接受力较低,对网络技术操作了解不透彻;另一方面,受舆论的影响,经营者对网络存在一定的顾虑和担忧,担心影响自己的经济效益和收入;最后,对市场信息方面的掌握滞后,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导致盲目跟风后造成某一生态农产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
(三)运作和经营资金缺乏
生态农业的发展很难得到充足的资金保证,互联网的运作和经营所需资金缺乏。
(四)政府机制不够完善
虽说互联网在农村得到普及以后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还是缺乏一些对农民产品的保障制度,相应的市场经营制度不够完善,市场诚信机制也不够完善。在信任体系较完善的社会经济体中,消费者才可以放心地购买高质量的安全、绿色农产品,这也是生态农业做大做强的根本。
三、“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探析
“互联网+”生态农业这一行动计划的实施,在某些方面并不完善,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改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网络知识素养
首先,政府应该投入相应的资金,加大对农村网络设施建设的力度。对网速、网线、网费等方面进行管理,保证网络的顺畅运行,提高服务能力。然后,完善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的建设,保持手机信号常在。最后,加强农村公共上网场所建设,改善上网设备。其次,加强舆论宣传。在基层对群众进行宣传网络,提高农民对网络的认知度,让农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网络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三,提高农民对网络知识的学习。定期的对农民进行网络知识课程的开展活动,对网络操作技术的学习。
(二)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目前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的主要代表形式是农村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的营销模式相比,互联网可以令农户和消费者充分共享供求信息,线上直接交易降低了简化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帮助农产品信息在消费者和农户间更加对称。
电子商务的流行最终使农产品交易快捷简便,交易成本降低,农户劳动生产率随之提升。
(三)设立农产品质量的追溯体系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采用可追溯标签记录并保存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农产品数据,消费者可以依靠手机、电脑等扫描终端来读取标签,获取该农产品的生长信息、健康监测报告、生产加工环境等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的一系列数据。
任一环节出问题,都能准确锁定来源,对生产流程切实进行监管,确保农产品安全及质量。
(四)以数据为基础预测分析及产品开发
农业由于种养殖期长,市场预测偏差大,无论是农民还是农业企业,都很难对第二年的行情做出准确判断。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市场分析将大大提高市场预判的准确性,降低种养殖企业风险和生产型企业原料成本。
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和调研,能够更加有效的分析当前消费者真正的需求点,提高新产品的市场生命力。
互联网和具有庞大体系的农业结合,必将出现很多新思路,新玩法,也将有大量非农行业的企业跨界而来。把握“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把握时代潮流,发展出全新的生态农业模式。
作者简介:许江伟,男,1976年8月生,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教师。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农业
由于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渗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呈现出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流通快捷化的趋势。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速度显著上升。“互联网+生态农业”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生态农业的发展新模式,能够实现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互联网+”生态农业的现状和基础
“互联网+”生态农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平台与传统农业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让其进行深度融合,以线上订单线下种植的方式生产和销售,在全国各地都建立相应的网点,进行产销一体化,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与传统农业相比,互联网的便利性、安全性、专业性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农业在众多方面取得了成就,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为农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一)政策保障
国家支持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结合,在“互联网+”概念提出之后,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全国各地大小城市、乡镇等都设立了电商试点示范,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人力和措施,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给予重点扶持;“互联网+”智慧惠农符合发展趋势,符合惠农支农的导向,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政策支持。
(二)农业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我国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生产率低、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都对我们的农产品有影响,销售得不到突破,经营走向困难,没有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经营模式来带动农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推广
1.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的流行
至2015年12月为止,中国网民总数已接近6.9亿,全年网民增长了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在全国已过半。同时移动网络应运而生,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科技产品之一,智能手机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
2.“互联网+”向农村、农业的渗透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推进农业信息化,“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使农作物生长情况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越来越多,带动传统农业向精准化农业快速转变。
“互联网+”对农村农业的渗透还体现在物流方面,电子商务的出现也带动了一部分农民成为电商,由传统的生产定消费,转为消费定生产,同时也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渗透作用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二、“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如今,“互联网+”生态农业在发展技术、营销手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互联网+生态农业”观念提出较晚、起步落后,商业发展模式仍不成熟,所以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一)农村网络设施落后一方面,农村网络的基本设施欠缺。
农村地区网络设施较差,计算机的普及力度也不是很强,网络知识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都相对薄弱。这些都间接地导致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不顺畅,交易不通。另一方面,农村网络的管理有所欠缺。沒有相应得管理制度,比如帮助村民们网络进行维护等。
(二)农民网络知识匮乏
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低。对互联网高科技技术的适应能力和网络知识的接受力较低,对网络技术操作了解不透彻;另一方面,受舆论的影响,经营者对网络存在一定的顾虑和担忧,担心影响自己的经济效益和收入;最后,对市场信息方面的掌握滞后,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导致盲目跟风后造成某一生态农产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
(三)运作和经营资金缺乏
生态农业的发展很难得到充足的资金保证,互联网的运作和经营所需资金缺乏。
(四)政府机制不够完善
虽说互联网在农村得到普及以后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还是缺乏一些对农民产品的保障制度,相应的市场经营制度不够完善,市场诚信机制也不够完善。在信任体系较完善的社会经济体中,消费者才可以放心地购买高质量的安全、绿色农产品,这也是生态农业做大做强的根本。
三、“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探析
“互联网+”生态农业这一行动计划的实施,在某些方面并不完善,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改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网络知识素养
首先,政府应该投入相应的资金,加大对农村网络设施建设的力度。对网速、网线、网费等方面进行管理,保证网络的顺畅运行,提高服务能力。然后,完善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的建设,保持手机信号常在。最后,加强农村公共上网场所建设,改善上网设备。其次,加强舆论宣传。在基层对群众进行宣传网络,提高农民对网络的认知度,让农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网络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三,提高农民对网络知识的学习。定期的对农民进行网络知识课程的开展活动,对网络操作技术的学习。
(二)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目前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的主要代表形式是农村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的营销模式相比,互联网可以令农户和消费者充分共享供求信息,线上直接交易降低了简化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帮助农产品信息在消费者和农户间更加对称。
电子商务的流行最终使农产品交易快捷简便,交易成本降低,农户劳动生产率随之提升。
(三)设立农产品质量的追溯体系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采用可追溯标签记录并保存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农产品数据,消费者可以依靠手机、电脑等扫描终端来读取标签,获取该农产品的生长信息、健康监测报告、生产加工环境等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的一系列数据。
任一环节出问题,都能准确锁定来源,对生产流程切实进行监管,确保农产品安全及质量。
(四)以数据为基础预测分析及产品开发
农业由于种养殖期长,市场预测偏差大,无论是农民还是农业企业,都很难对第二年的行情做出准确判断。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市场分析将大大提高市场预判的准确性,降低种养殖企业风险和生产型企业原料成本。
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和调研,能够更加有效的分析当前消费者真正的需求点,提高新产品的市场生命力。
互联网和具有庞大体系的农业结合,必将出现很多新思路,新玩法,也将有大量非农行业的企业跨界而来。把握“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把握时代潮流,发展出全新的生态农业模式。
作者简介:许江伟,男,1976年8月生,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