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信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事业,对教育改革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构主义曾一度为各学科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教育事业的与时俱进贡献力量。然而,社会的进步对当代的教育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融入这些信息手段与资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便势在必行。因此,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将信息化手段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整合的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新世纪学生素质教育战略思想的提出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影响其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超越了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注重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学习观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继续坚持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积极指导意义,适时地融合时代的因素,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教育改革的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被认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结果,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是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它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又经过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等教育学家补充完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机械式的灌输,以及学生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主动的态度,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构建的活动。
建构主义教学观批判和发展了传统的教学观。它从教学角度提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新建构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中介作用。主要应体现为:首先,教师应端正学生对学习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从主观上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锻炼他们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习环境特征,将学习与社会环境因素相联系,从而把握学习的社会性。
对应于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提出了同样重要的观点。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下,学生应尽量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情景中主动探索并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将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充分发挥出来。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充分肯定了情景、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建构对学习者的重要意义,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为语言教学提出了全新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是支架式、抛锚式以及随机进入式三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意义颇深。
首先,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式教学是指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它是借用了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来形象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常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然后,抛锚式教学通常是以那些具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为重心,并将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抛出”。一旦取得了该事件或问题的真实性,教学内容和安排也就随之确定了。抛锚式教学侧重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情境的设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自主解决问题;最后,随机进入教学是鉴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样性的结果。为了能够达到对所学知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它建议应从多角度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安排。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随意借助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对该内容的多角度的理解和把握。该教学模式仍然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中介,学生利用诸多环境要素主动去实践和创造新的认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以发散性思维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再受到灌输式、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拘泥。
通过对以上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建构主义教学过程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即(1)准备阶段:通常由教师完成,主要对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对象进行分析;(2)教与学实施阶段: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情景,通过协作、会话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评价阶段:教师布置符合教学目标的测试任务,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此外,教师也可根据测试结果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教学中不完善环节进行修正。
三、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整合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等依托网络资源与平台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加大了资源共享力度的同时也为校园教育带来了启示——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流。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与建构主义理论的相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必将促进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我们以建构主义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为出发点,将信息化的手段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相结合,得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以期促进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首先,教学单位应应遵循有利于学生适应性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秉着“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理念,创建学科信息门户,搭建学科学习网;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教与学的关系重新界定为包含了师生间以及生生间有关知识、文化互动、交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完善教学设备的配置,鼓励教师便于教师实现课上与课下教学环节的连接,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强调以情境、协作、会话和学习环境为基础的学习环境的建构。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提前对学生进行课堂任务的引导,把教师需要讲授的内容上传至平台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消化任务,当前在各高校试行的“微课”教学与此观点相似;此外,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师生以及生生间的互动与协作,然而,网络平台则可以有效克服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缺陷。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使其独立探索,并通过小组协商等方式自主形成对知识的重新构建。平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以及资源共享的实现,因而对于那些语言专业的学生则更有实用价值。
最后,教学评估也可以采取笔试和平台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侧重于“学到什么”的考查,而平台测试则侧重“怎么学”和“为什么学”的测试。教师可以根据以往教学环节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试题布置,学生可以通过测试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能够根据测试结果对自身的教学环节设计进行评估。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对语言专业学习者的意义重大。区别于其他专业,它仍需要对学生进行除笔试以外的能力的考查,因此将这一评价方式恰当地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結合,将能达到更有效的测试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
[2]丁锐.建构主义课堂环境研究——课程评价与课堂教学改进的有效工具[J].外国教育研究,2013(8).
[3]黄慧,王海.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的调查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
[4]孔宪逐.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增刊,2002(1).
[5]吕双.“英语流利说”手机APP辅助高校艺体生口语教学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新世纪学生素质教育战略思想的提出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影响其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超越了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注重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学习观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继续坚持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积极指导意义,适时地融合时代的因素,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教育改革的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被认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结果,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是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它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又经过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等教育学家补充完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机械式的灌输,以及学生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主动的态度,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构建的活动。
建构主义教学观批判和发展了传统的教学观。它从教学角度提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新建构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中介作用。主要应体现为:首先,教师应端正学生对学习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从主观上意识到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锻炼他们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习环境特征,将学习与社会环境因素相联系,从而把握学习的社会性。
对应于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提出了同样重要的观点。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下,学生应尽量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情景中主动探索并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将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充分发挥出来。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充分肯定了情景、协作、会话以及意义建构对学习者的重要意义,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为语言教学提出了全新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是支架式、抛锚式以及随机进入式三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意义颇深。
首先,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式教学是指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它是借用了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来形象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常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然后,抛锚式教学通常是以那些具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为重心,并将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抛出”。一旦取得了该事件或问题的真实性,教学内容和安排也就随之确定了。抛锚式教学侧重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情境的设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自主解决问题;最后,随机进入教学是鉴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样性的结果。为了能够达到对所学知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它建议应从多角度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安排。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随意借助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对该内容的多角度的理解和把握。该教学模式仍然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中介,学生利用诸多环境要素主动去实践和创造新的认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以发散性思维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不再受到灌输式、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拘泥。
通过对以上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建构主义教学过程的实现必然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即(1)准备阶段:通常由教师完成,主要对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对象进行分析;(2)教与学实施阶段: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情景,通过协作、会话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评价阶段:教师布置符合教学目标的测试任务,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此外,教师也可根据测试结果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教学中不完善环节进行修正。
三、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整合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等依托网络资源与平台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加大了资源共享力度的同时也为校园教育带来了启示——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逐步成为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流。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与建构主义理论的相融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必将促进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我们以建构主义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为出发点,将信息化的手段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相结合,得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以期促进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首先,教学单位应应遵循有利于学生适应性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秉着“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理念,创建学科信息门户,搭建学科学习网;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教与学的关系重新界定为包含了师生间以及生生间有关知识、文化互动、交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完善教学设备的配置,鼓励教师便于教师实现课上与课下教学环节的连接,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强调以情境、协作、会话和学习环境为基础的学习环境的建构。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提前对学生进行课堂任务的引导,把教师需要讲授的内容上传至平台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消化任务,当前在各高校试行的“微课”教学与此观点相似;此外,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师生以及生生间的互动与协作,然而,网络平台则可以有效克服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缺陷。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使其独立探索,并通过小组协商等方式自主形成对知识的重新构建。平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以及资源共享的实现,因而对于那些语言专业的学生则更有实用价值。
最后,教学评估也可以采取笔试和平台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侧重于“学到什么”的考查,而平台测试则侧重“怎么学”和“为什么学”的测试。教师可以根据以往教学环节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试题布置,学生可以通过测试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能够根据测试结果对自身的教学环节设计进行评估。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对语言专业学习者的意义重大。区别于其他专业,它仍需要对学生进行除笔试以外的能力的考查,因此将这一评价方式恰当地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結合,将能达到更有效的测试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
[2]丁锐.建构主义课堂环境研究——课程评价与课堂教学改进的有效工具[J].外国教育研究,2013(8).
[3]黄慧,王海.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的调查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
[4]孔宪逐.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增刊,2002(1).
[5]吕双.“英语流利说”手机APP辅助高校艺体生口语教学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