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阳自古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与其它生活必需品放一起,看出对茶重视的程度。在民间,谁家主妇饭菜做得好,就说她“茶饭”好,主妇会受到人们的赞扬。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茶也情有独钟,常以诗文歌之吟之。宋代著名诗人苏轼,一日微染小恙,在佛舍受到僧人的茶饮款待,几盏酽茶下肚,顿觉病去身轻。便留下“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的诗句。宋代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说茶饮:“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是说茶可治病,茶的上市使药市顿失光辉,可见茶的医疗保健作用是何等之大。唐代诗人卢仝有诗云:“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说茶饮可以助发人的灵感。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茶饮当作一种文化风尚,成为联谊交友、享受空闲、陶冶情操、提升智慧的绝佳途径。特别在品茶中,还能反映人们不同的心态情愫,茶能使人心平气和,见识广阔;茶能使人定神醒脑,开启智慧;茶能使人融洽感情,友谊长存。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我对茶的认识是从孩提时平凡而简约的生活开始的,也与我出生地域有关。我出生在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南召县,这里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植被繁茂。童年经常与同龄的伙伴到山上拾柴、摘果、采菌、采茶。饿了就吃山野果,渴了就喝山泉水,那时没有污染,喝了也不会肚子疼。在家里要喝茶时,大人就烧一些白开水,随烧随喝,把烧开的开水叫作茶。来了客人把放了糖的开水叫糖茶,把打了鸡蛋的开水叫鸡蛋茶,这是待客的最高礼节。当时人们把茶叫得很通俗,说的茶都不是当今茶树上长的茶。但老百姓家年年都要制茶,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年端午节前,母亲就吩咐我去采山野茶,说小孩采的茶最干净,有药性。我就和同伴们一起到山上、沟渠边去采二花叶、竹子叶,剜车前子、半枝莲、翻白眼等,在河里淘洗干净,盛在筛子里,放在当院捶布石上,让当晚天宫中嫦娥撒的药露水滋润浸泡,端午凌晨收起,通过蒸晒,炮制成新茶,挂在屋檐下,随用随取,能喝上一年。
到三夏大忙季节,农家用自制的新茶熬上一大锅,用瓦罐盛着担到地里,让劳作的家人喝,浓酽的茶水既解渴又降暑。这些自制的山野茶,从童年一直喝到我参加工作。记得母亲从家乡来还不忘带一兜自制的山野茶,熬上一钢晶锅,色泽红艳,茶香四溢,喝得畅快淋漓。
八十年代,我调到地委工作,大家还保持着廉洁之风,八点之前,先去茶炉排队打开水。办公室不供应茶叶,只摆几只淅川陶瓷厂出的粗瓷茶杯,人们都喝白开水,来客也是倒一杯白开水。那时人少工作忙,晚上常常熬夜,困了就自掏腰包买便宜的大叶青茶,喝了能提神就行了。不知什么时候,茶叶商满机关转,他们认为让机关干部喝上茶叶,是最大的商机。于是办公室里开始有了茶叶,新茶下来每人还能分上一提,茶叶也成为办事送人的礼品。人们也从只知道大叶青、桐柏毛尖的孤陋寡闻中,开始知道云南普洱、西湖龙井、安徽铁观音等。记得2000年到浙江兰溪诸葛村开会,回来路过杭州,拜访我们的老乡原南阳地委书记李金明时,他给我们每人送一盒西湖龙井茶,回来后让办公室的同志都尝尝,那时才第一次喝上西湖龙井,大家在品味西湖龙井时,又风趣地谈到南阳的民谚,“城南塑个金凤凰,金明飞黄腾达到苏杭。”都在念念不忘这位清政廉洁,为南阳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书记。
让我直面于茶的是一次桐柏茶乡行,不仅上了云雾缭绕的万亩茶山茶园,看了采茶女两手灵动的“一尖一叶”辛勤采茶劳作,还参观了制茶人把春意盎然的新鲜绿叶,立刻接受烈火的考验,制成新茶的全过程。特别在茶艺室,姑娘们娴熟的茶艺表演,是那样从容,温文尔雅,冲洗后的新茶薄薄地躺在杯底,冲水后蜷缩似山中隐士,弯曲如新月一钩,舒展则落落君子,其茶色如璧如玉,精莹剔透,满屋茶香飘逸,品起甜润爽喉。品茶中,杯中灵动的茶叶舒展开来,再现一尖一叶的原态,闪出嫩绿的色彩,大家无不惊叹,杯中的茶叶再次展现鲜活本真。
听茶艺师讲,茶是最敏感最易伤害的生命,封存时最严格也最讲究了。茶性易染,不能和任何有气味的东西放在一起;茶怕光线,必须全封闭保存;茶怕潮湿,必须放在干燥处。但茶可冷冻,在干燥的冬眠状态下,茶像睡美人一样保持生命常态,当重见天日,她会亮丽如初。
茶已伴随人们走过数千年,从神农尝百草,一天解七十二毒,再从它的药用价值到食用价值,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与人结下不解之缘。由于茶的需求,由中原传到全国,孔明茶成为走出南阳第一茶,西南各地普遍尊孔明为茶神。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还专门论述了宜茶之水,他认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并列出前二十名次序:“天下之水楚水为最,晋水为次……南阳水为九”,把用茶和用水紧密结合起来,于是茶肆遍布城乡,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最佳场所。唐代大诗人李白“昔在南阳城”,从“纵酒无休歇”的酒肆,再徜徉到 “清歌遏流云,遨游盛宛洛”的茶肆,聆听南阳曲艺的演唱,直使南阳说唱艺术常兴不衰,到今天仍是南阳文化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在建国初的1957年,时任国家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来南阳视察了石桥镇的茶馆和曲艺社的表演,给予很高的评价,从而再次促进南阳茶饮业与曲艺业的繁荣发展。
人们从喝白开水、茅根茶、黄花苗茶、糖茶、鸡蛋茶,到今天的南召辛夷茶、桐柏盘古山茶和驰名中外的西湖龙井、云南普耳等,人们的饮茶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不仅说明人们生活富裕了,也说明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提高了。但不管怎样,只要喝出健康,喝出快乐,喝出友谊比什么都重要。愿南阳茶产业兴旺发达,生产出更多既绿色环保又上档次的好茶,让茶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让人们在品茶爱茶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茶也情有独钟,常以诗文歌之吟之。宋代著名诗人苏轼,一日微染小恙,在佛舍受到僧人的茶饮款待,几盏酽茶下肚,顿觉病去身轻。便留下“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的诗句。宋代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说茶饮:“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是说茶可治病,茶的上市使药市顿失光辉,可见茶的医疗保健作用是何等之大。唐代诗人卢仝有诗云:“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说茶饮可以助发人的灵感。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茶饮当作一种文化风尚,成为联谊交友、享受空闲、陶冶情操、提升智慧的绝佳途径。特别在品茶中,还能反映人们不同的心态情愫,茶能使人心平气和,见识广阔;茶能使人定神醒脑,开启智慧;茶能使人融洽感情,友谊长存。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我对茶的认识是从孩提时平凡而简约的生活开始的,也与我出生地域有关。我出生在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南召县,这里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植被繁茂。童年经常与同龄的伙伴到山上拾柴、摘果、采菌、采茶。饿了就吃山野果,渴了就喝山泉水,那时没有污染,喝了也不会肚子疼。在家里要喝茶时,大人就烧一些白开水,随烧随喝,把烧开的开水叫作茶。来了客人把放了糖的开水叫糖茶,把打了鸡蛋的开水叫鸡蛋茶,这是待客的最高礼节。当时人们把茶叫得很通俗,说的茶都不是当今茶树上长的茶。但老百姓家年年都要制茶,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年端午节前,母亲就吩咐我去采山野茶,说小孩采的茶最干净,有药性。我就和同伴们一起到山上、沟渠边去采二花叶、竹子叶,剜车前子、半枝莲、翻白眼等,在河里淘洗干净,盛在筛子里,放在当院捶布石上,让当晚天宫中嫦娥撒的药露水滋润浸泡,端午凌晨收起,通过蒸晒,炮制成新茶,挂在屋檐下,随用随取,能喝上一年。
到三夏大忙季节,农家用自制的新茶熬上一大锅,用瓦罐盛着担到地里,让劳作的家人喝,浓酽的茶水既解渴又降暑。这些自制的山野茶,从童年一直喝到我参加工作。记得母亲从家乡来还不忘带一兜自制的山野茶,熬上一钢晶锅,色泽红艳,茶香四溢,喝得畅快淋漓。
八十年代,我调到地委工作,大家还保持着廉洁之风,八点之前,先去茶炉排队打开水。办公室不供应茶叶,只摆几只淅川陶瓷厂出的粗瓷茶杯,人们都喝白开水,来客也是倒一杯白开水。那时人少工作忙,晚上常常熬夜,困了就自掏腰包买便宜的大叶青茶,喝了能提神就行了。不知什么时候,茶叶商满机关转,他们认为让机关干部喝上茶叶,是最大的商机。于是办公室里开始有了茶叶,新茶下来每人还能分上一提,茶叶也成为办事送人的礼品。人们也从只知道大叶青、桐柏毛尖的孤陋寡闻中,开始知道云南普洱、西湖龙井、安徽铁观音等。记得2000年到浙江兰溪诸葛村开会,回来路过杭州,拜访我们的老乡原南阳地委书记李金明时,他给我们每人送一盒西湖龙井茶,回来后让办公室的同志都尝尝,那时才第一次喝上西湖龙井,大家在品味西湖龙井时,又风趣地谈到南阳的民谚,“城南塑个金凤凰,金明飞黄腾达到苏杭。”都在念念不忘这位清政廉洁,为南阳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书记。
让我直面于茶的是一次桐柏茶乡行,不仅上了云雾缭绕的万亩茶山茶园,看了采茶女两手灵动的“一尖一叶”辛勤采茶劳作,还参观了制茶人把春意盎然的新鲜绿叶,立刻接受烈火的考验,制成新茶的全过程。特别在茶艺室,姑娘们娴熟的茶艺表演,是那样从容,温文尔雅,冲洗后的新茶薄薄地躺在杯底,冲水后蜷缩似山中隐士,弯曲如新月一钩,舒展则落落君子,其茶色如璧如玉,精莹剔透,满屋茶香飘逸,品起甜润爽喉。品茶中,杯中灵动的茶叶舒展开来,再现一尖一叶的原态,闪出嫩绿的色彩,大家无不惊叹,杯中的茶叶再次展现鲜活本真。
听茶艺师讲,茶是最敏感最易伤害的生命,封存时最严格也最讲究了。茶性易染,不能和任何有气味的东西放在一起;茶怕光线,必须全封闭保存;茶怕潮湿,必须放在干燥处。但茶可冷冻,在干燥的冬眠状态下,茶像睡美人一样保持生命常态,当重见天日,她会亮丽如初。
茶已伴随人们走过数千年,从神农尝百草,一天解七十二毒,再从它的药用价值到食用价值,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与人结下不解之缘。由于茶的需求,由中原传到全国,孔明茶成为走出南阳第一茶,西南各地普遍尊孔明为茶神。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还专门论述了宜茶之水,他认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并列出前二十名次序:“天下之水楚水为最,晋水为次……南阳水为九”,把用茶和用水紧密结合起来,于是茶肆遍布城乡,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最佳场所。唐代大诗人李白“昔在南阳城”,从“纵酒无休歇”的酒肆,再徜徉到 “清歌遏流云,遨游盛宛洛”的茶肆,聆听南阳曲艺的演唱,直使南阳说唱艺术常兴不衰,到今天仍是南阳文化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在建国初的1957年,时任国家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来南阳视察了石桥镇的茶馆和曲艺社的表演,给予很高的评价,从而再次促进南阳茶饮业与曲艺业的繁荣发展。
人们从喝白开水、茅根茶、黄花苗茶、糖茶、鸡蛋茶,到今天的南召辛夷茶、桐柏盘古山茶和驰名中外的西湖龙井、云南普耳等,人们的饮茶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不仅说明人们生活富裕了,也说明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提高了。但不管怎样,只要喝出健康,喝出快乐,喝出友谊比什么都重要。愿南阳茶产业兴旺发达,生产出更多既绿色环保又上档次的好茶,让茶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让人们在品茶爱茶中享受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