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
二〇二一年二月八日,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与台湾文化总会,分别在北京与台北举行成果发布会,宣布双方合作的最新成果——《两岸常用词典》编纂完成;两岸同步开通各自管理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域名http://www.zhonghuayuwen.org)。
在北京的发布会上,大陆编委会词典组组长李行健介绍,近六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海峡两岸在汉语言文字的具体使用和外来词语的翻译使用上,出现了部分字词的形,制田,义差异。两岸合编词典对消除差异、促进两岸常用字词使用的统一、方便两岸同胞沟通和语文应用、进一步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的全稿已经付梓,全书约二百八十万字,共收字六千四百多个、条目三万五千多条,每个词条都以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符号加以标注。收录的词语分为五类,包括两岸通用的常用词语、同中有异的词语、同实异名的词语、同名异实的词语、属于一方特有的词语。
李行健介绍《两岸常用词典》仅称谓用字就很费了一些脑筋。台湾称自己使用的字是“正体字”,大陆称台湾用的是“繁体字”,可是台湾专家表示,他们用的是传承下来的汉字,台湾称大陆用的是“简体字”,这也不准确,因为大陆经过简化的只有二千二百多字,约占通用汉字的三分之一,怎能一揽子称为“简体字”?最终,因为台湾曾将整理过的汉字称为“标准字体”,大陆则将整理简化过的汉字称为“规范字形”,两岸专家协商后达成共识,词典大陆版称为“规范字形本”,台湾版称为“标准字体本”,如此皆大欢喜。他还介绍,遇到敏感词时“双方会友好协商,彼此都避免让对方为难。”比如说,关于“儿童节”的解释,台湾专家初稿写:“九三四年中国政府确定为四月四日……大陆定为六月一日”。“中国政府”与“大陆”出现在同一个词条中,有“两个中国”之嫌,我们较难接受。最后,这个词条改为先介绍儿童节是什么节日,最后标明大陆定为六月一日,台湾定为四月四日。双方都可接受。他说,在词典编写过程中,两岸专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无法达成共识的,就等待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形成统一意见。
与此同时,在台北的发布会上,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致辞表示,在两岸交流愈加频繁的时候,两岸共同推出中华语文知识库和大词典,有助于两岸的交流和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两岸合作建构“中华语文知识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文化意义。
(五)
二〇二一年八月,台湾版、大陆版《两岸常用词典》相继出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岸版本的词典封面皆采用了离散多年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截图,这样的异曲同工之妙,更能彰显两岸合作成果的潜在寓意。
八月十三日,在台北市重庆南路上的中华文化总会,为《两岸常用词典》台湾版举行新书发表会。本词典厚达一千六百页,收录两岸常用字约五千七百零一个、复音词和固定短语约二万七千一百八十七条,成果丰硕。为了标明两岸文字相通而用语却不同的现象,主办方特别在记者会现场的墙壁上,以两岸用语并陈的方式来标出同实异名的词句。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到场为词典站台助威,他替出版者阐释了这本词典的重要作用:四年来大陆来台游客总数超过四百万,而台湾赴大陆观光人数一年也有五百万,两岸人员交往之频繁为中华民族历史上首见。在此情形下,需要这样一本辞书帮助两岸民众增进了解。
为了便于学习《两岸常用词典》采取“正简并呈(繁体字和简体字并存)”,台湾民众可以借此认识简化字,达到“识简书正”目的。
(六)
二〇二一年九月四日,《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正式出版暨赠书仪式在京举行,教育部、中共中央台办、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参加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的专家学者出席。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总顾问李卫红,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助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李亚飞代表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向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台湾总召集人、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赠送了大陆版《两岸常用词典》,杨渡回赠了台湾版《两岸常用词典》。
杨渡表示,尽管有隔阂,但两岸的词汇如今已逐渐产生融合,如台湾常用、意指“大声表达异议”的“呛”字,日前就被《人民日报》用在国际新闻的标题上;而源自大陆的“山寨”,如今也已成为台湾常用的词汇,就是两岸语文相互影响的例证。
二〇二一年二月八日,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与台湾文化总会,分别在北京与台北举行成果发布会,宣布双方合作的最新成果——《两岸常用词典》编纂完成;两岸同步开通各自管理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域名http://www.zhonghuayuwen.org)。
在北京的发布会上,大陆编委会词典组组长李行健介绍,近六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海峡两岸在汉语言文字的具体使用和外来词语的翻译使用上,出现了部分字词的形,制田,义差异。两岸合编词典对消除差异、促进两岸常用字词使用的统一、方便两岸同胞沟通和语文应用、进一步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的全稿已经付梓,全书约二百八十万字,共收字六千四百多个、条目三万五千多条,每个词条都以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符号加以标注。收录的词语分为五类,包括两岸通用的常用词语、同中有异的词语、同实异名的词语、同名异实的词语、属于一方特有的词语。
李行健介绍《两岸常用词典》仅称谓用字就很费了一些脑筋。台湾称自己使用的字是“正体字”,大陆称台湾用的是“繁体字”,可是台湾专家表示,他们用的是传承下来的汉字,台湾称大陆用的是“简体字”,这也不准确,因为大陆经过简化的只有二千二百多字,约占通用汉字的三分之一,怎能一揽子称为“简体字”?最终,因为台湾曾将整理过的汉字称为“标准字体”,大陆则将整理简化过的汉字称为“规范字形”,两岸专家协商后达成共识,词典大陆版称为“规范字形本”,台湾版称为“标准字体本”,如此皆大欢喜。他还介绍,遇到敏感词时“双方会友好协商,彼此都避免让对方为难。”比如说,关于“儿童节”的解释,台湾专家初稿写:“九三四年中国政府确定为四月四日……大陆定为六月一日”。“中国政府”与“大陆”出现在同一个词条中,有“两个中国”之嫌,我们较难接受。最后,这个词条改为先介绍儿童节是什么节日,最后标明大陆定为六月一日,台湾定为四月四日。双方都可接受。他说,在词典编写过程中,两岸专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无法达成共识的,就等待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形成统一意见。
与此同时,在台北的发布会上,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致辞表示,在两岸交流愈加频繁的时候,两岸共同推出中华语文知识库和大词典,有助于两岸的交流和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两岸合作建构“中华语文知识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文化意义。
(五)
二〇二一年八月,台湾版、大陆版《两岸常用词典》相继出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岸版本的词典封面皆采用了离散多年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截图,这样的异曲同工之妙,更能彰显两岸合作成果的潜在寓意。
八月十三日,在台北市重庆南路上的中华文化总会,为《两岸常用词典》台湾版举行新书发表会。本词典厚达一千六百页,收录两岸常用字约五千七百零一个、复音词和固定短语约二万七千一百八十七条,成果丰硕。为了标明两岸文字相通而用语却不同的现象,主办方特别在记者会现场的墙壁上,以两岸用语并陈的方式来标出同实异名的词句。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到场为词典站台助威,他替出版者阐释了这本词典的重要作用:四年来大陆来台游客总数超过四百万,而台湾赴大陆观光人数一年也有五百万,两岸人员交往之频繁为中华民族历史上首见。在此情形下,需要这样一本辞书帮助两岸民众增进了解。
为了便于学习《两岸常用词典》采取“正简并呈(繁体字和简体字并存)”,台湾民众可以借此认识简化字,达到“识简书正”目的。
(六)
二〇二一年九月四日,《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正式出版暨赠书仪式在京举行,教育部、中共中央台办、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参加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的专家学者出席。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总顾问李卫红,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助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李亚飞代表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向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台湾总召集人、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赠送了大陆版《两岸常用词典》,杨渡回赠了台湾版《两岸常用词典》。
杨渡表示,尽管有隔阂,但两岸的词汇如今已逐渐产生融合,如台湾常用、意指“大声表达异议”的“呛”字,日前就被《人民日报》用在国际新闻的标题上;而源自大陆的“山寨”,如今也已成为台湾常用的词汇,就是两岸语文相互影响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