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aureostriaus)、鸡毛竹(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和南平倭竹(S.nanpingensis)3种地被竹的出笋、退笋和高生长3种生物学特征
【机 构】
:
浙江农林大学,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aureostriaus)、鸡毛竹(鹅毛竹)(Shibataea chinensis)和南平倭竹(S.nanpingensis)3种地被竹的出笋、退笋和高生长3种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黄条金刚竹出笋期历时24 d,出笋后第6天至第16天进入出笋高峰期;鸡毛竹出笋期历时37 d,出笋后第6天至第25天进入出笋高峰期;南平倭竹出笋期历时33 d,出笋后第6天至第21天进入出笋高峰期;3竹种出笋数量和退笋数都呈"少—多—少"的趋势,出笋数:鸡毛竹(278株/m2)>南平倭竹(253株/m2)>黄条金刚竹(141株/m2);退笋数:南平倭竹(74株/m2)>鸡毛竹(63株/m2)>黄条金刚竹(33株/m2);3竹种的高生长都呈现"慢-快-慢"的趋势,呈logistic增长;3竹种昼生长量总体上高于夜生长量,在昼夜24h黄条金刚竹出现2次生长高峰,鸡毛竹出现3次生长高峰,南平倭竹出现1次生长高峰。
其他文献
采用1979—2011年(其中缺1989、1991、1993)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安吉县天荒坪镇银坑坞毛竹(Phyllasta-c挑heterocycla var.pubescens)林的密度、胸径及竹材产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对长林系列油茶无性系分别施有机肥、复合肥、尿素,环状沟施或散施处理,观测各无性系树高、冠幅、地径、新梢长度的生长量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追肥处理对油茶幼林树
在研究林火蔓延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空间数学模型等技术对林火蔓延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八叉树结构表达的小班林火蔓延模型,并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
在木材热处理过程中,收集150、250℃下产生的前馏液和600℃下的木醋液,分别稀释成不同倍数(100、800、1500倍),作为草莓灌根肥,通过测定草莓的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叶片面积,研究
2009-2012年,运用“综合核心因子逐级淘汰筛选法”在文山州进行油茶良种选育,选育出云油茶1号、2号、5号、6号4个油茶无性系,该系类无性系具有生长旺盛、树冠自然圆头、冠幅
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16.0、6.0、O.5、0mg/kg)没顶全淹、冠层半淹和根部渍水对枫杨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使枫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下降,但高氮(16.0mg/kg)和中氮(6.0mg/kg)淹水胁
对以种子引自美国、苗圃培育的1年生大花四照花(Comus florida)采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法进行生长阶段划分,结果表明,大花四照花在浙江苗期生长良好,可划分为3个生长阶段:生长初期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