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建设进程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试图在对道德观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道德困境之中的经济、法律、行政、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力图提出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相应对策,为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道德建设;困境;原因;对策
【中国分类号】D648
一、关于道德观概述
所谓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具体说,就是社会用以评判人们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规范,它是靠人们的思想修养、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起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凌驾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上的神或上帝的意志的体现,也不是来源于纯粹的理性虚构和人的自然本性,而是来源于人的生产劳动实践。道德与利益密切相联。道德价值是利益关系的观念表现,道德价值目标是人们对意识到的利益的自觉追求。
二、当前道德建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呈现不同的境界,我国道德建设方面面临诸多问题。例如:社会道德缺失,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力不强等等。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我们解决道德困境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转型期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关系的认识不当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并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来,人们普遍持有“经济发展先行”的态度,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首当其冲地应进行经济建设。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不道德的思想在部分人的头脑中膨胀,并在行动上以种种不合法、不道德的手段去牟取私利,以致人与人之间变成了一种金钱关系,形成败坏的社会风气。一味地将道德建设边缘化,社会畸形发展,以致和谐社会只是一场不能成真的美梦。
(二)法律和道德脱节,未能形成约束力
在上层建筑领域里,道德与法律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他们虽然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但二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在立法执法方面的缺失使见义勇为者势单力薄,法律法规和道德之间脱节,有些行为合法而非道德,有些合道德但是非法,这一状况使得人们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徘徊,有些不法分子甚至钻道德和法律的空子,使得社会风气败坏。
(三)传统文化与西方伦理碰撞,现代精神信仰缺失
在世界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一方面各国的优秀文化被介绍进来成为有益于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西方资产阶级落后腐朽的社会思潮、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相互对立和冲突,甚至影响和腐蚀了我国社会中的一些人,致使他们见利忘义、道德堕落,败坏了社会良好的风气,阻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因此,在文化繁荣背后,如何坚持主流价值对当前道德建设提出了挑战。人们在面对多样的文化取向时,道德信仰的迷茫是阻碍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现代精神信仰缺失、道德虚无主义泛滥使人们失去了精神皈依,没有内心良知的约束。
三、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对道德问题原因的探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其对策提供了理论参考。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推进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社会和谐进步,我们必须加强当前道德建设,切实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一)深入了解国情,正确认识道德建设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是经济基础上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道德建设的出发点,是我国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首要问题和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它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目标、任务,确定正确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将社会的道德教育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只有把道德建设自觉落实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方案体系中,把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自觉提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上来,发挥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相互补充、支持、促进的作用,才能防止简单地或变相地以一方取代另一方的畸形或极端发展趋向。
(二)加强制度道德建设,重塑道德权威
制度道德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 实现社会公正进行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它是存在于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中的道德要求和实现这种道德要求的一系列制度化安排的辩证统一。抓好制度道德建设要从制度道德化和道德制度化两方面着手。
第一,制度道德化,即制度的合道德性。一定的制度蕴涵着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 制度的制定和安排应以道德性为前提和基础。罗尔斯认为,对制度的道德评价和选择优先于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选择, 如果说个人负有支持制度的义务, 那么制度必须首先是正义或接近正义的 。因此, 我们绝不能离开制度的正当性、道德性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 甚至对个人提出各种严格的道德要求。
第二,道德制度化,即指人们把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其指向是从制度方面解决社会领域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人们制定、完善并执行各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规则。这种外部化、明文化了的道德良心与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权力机构相结合即构成了一种制度化的规范力量。因此,必须使道德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道德评价外部化、他律化,并借助权力机构的作用为道德建设提供强制力的后盾。
(三)净化道德文化土壤,在传承兼容中创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考验,蕴含着民族道德的优秀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有其相容性。这些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融进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利于推动着祖国现代化建设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我们应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传统文化精华的魅力。
同时,在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世界道德文化的高度,在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主体性基础上,以宽阔的胸怀、科学的态度,容纳和吸收外国道德文化中进步的因素,从而推动我们的道德建设和观念更新。
此外,针对道德信仰缺失问题,我们还要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其与新的宣传方式,通过形象直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使其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唐能赋.试论道德形式特征对道德本质的规定,重庆社会科学[J],1989,(03).
[2]兰春庆.论马克思主义道德的本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08).
关键词:道德建设;困境;原因;对策
【中国分类号】D648
一、关于道德观概述
所谓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具体说,就是社会用以评判人们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规范,它是靠人们的思想修养、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起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凌驾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上的神或上帝的意志的体现,也不是来源于纯粹的理性虚构和人的自然本性,而是来源于人的生产劳动实践。道德与利益密切相联。道德价值是利益关系的观念表现,道德价值目标是人们对意识到的利益的自觉追求。
二、当前道德建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呈现不同的境界,我国道德建设方面面临诸多问题。例如:社会道德缺失,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力不强等等。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我们解决道德困境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转型期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关系的认识不当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并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来,人们普遍持有“经济发展先行”的态度,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首当其冲地应进行经济建设。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不道德的思想在部分人的头脑中膨胀,并在行动上以种种不合法、不道德的手段去牟取私利,以致人与人之间变成了一种金钱关系,形成败坏的社会风气。一味地将道德建设边缘化,社会畸形发展,以致和谐社会只是一场不能成真的美梦。
(二)法律和道德脱节,未能形成约束力
在上层建筑领域里,道德与法律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他们虽然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但二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在立法执法方面的缺失使见义勇为者势单力薄,法律法规和道德之间脱节,有些行为合法而非道德,有些合道德但是非法,这一状况使得人们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徘徊,有些不法分子甚至钻道德和法律的空子,使得社会风气败坏。
(三)传统文化与西方伦理碰撞,现代精神信仰缺失
在世界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一方面各国的优秀文化被介绍进来成为有益于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西方资产阶级落后腐朽的社会思潮、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相互对立和冲突,甚至影响和腐蚀了我国社会中的一些人,致使他们见利忘义、道德堕落,败坏了社会良好的风气,阻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因此,在文化繁荣背后,如何坚持主流价值对当前道德建设提出了挑战。人们在面对多样的文化取向时,道德信仰的迷茫是阻碍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现代精神信仰缺失、道德虚无主义泛滥使人们失去了精神皈依,没有内心良知的约束。
三、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对道德问题原因的探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其对策提供了理论参考。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推进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社会和谐进步,我们必须加强当前道德建设,切实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一)深入了解国情,正确认识道德建设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是经济基础上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道德建设的出发点,是我国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首要问题和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它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目标、任务,确定正确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将社会的道德教育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只有把道德建设自觉落实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方案体系中,把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自觉提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上来,发挥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相互补充、支持、促进的作用,才能防止简单地或变相地以一方取代另一方的畸形或极端发展趋向。
(二)加强制度道德建设,重塑道德权威
制度道德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 实现社会公正进行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它是存在于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中的道德要求和实现这种道德要求的一系列制度化安排的辩证统一。抓好制度道德建设要从制度道德化和道德制度化两方面着手。
第一,制度道德化,即制度的合道德性。一定的制度蕴涵着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 制度的制定和安排应以道德性为前提和基础。罗尔斯认为,对制度的道德评价和选择优先于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选择, 如果说个人负有支持制度的义务, 那么制度必须首先是正义或接近正义的 。因此, 我们绝不能离开制度的正当性、道德性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 甚至对个人提出各种严格的道德要求。
第二,道德制度化,即指人们把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提升、规定为制度。其指向是从制度方面解决社会领域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人们制定、完善并执行各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规则。这种外部化、明文化了的道德良心与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权力机构相结合即构成了一种制度化的规范力量。因此,必须使道德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道德评价外部化、他律化,并借助权力机构的作用为道德建设提供强制力的后盾。
(三)净化道德文化土壤,在传承兼容中创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考验,蕴含着民族道德的优秀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有其相容性。这些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融进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利于推动着祖国现代化建设及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我们应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传统文化精华的魅力。
同时,在道德建设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世界道德文化的高度,在坚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主体性基础上,以宽阔的胸怀、科学的态度,容纳和吸收外国道德文化中进步的因素,从而推动我们的道德建设和观念更新。
此外,针对道德信仰缺失问题,我们还要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其与新的宣传方式,通过形象直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使其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唐能赋.试论道德形式特征对道德本质的规定,重庆社会科学[J],1989,(03).
[2]兰春庆.论马克思主义道德的本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