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对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多年的实际工作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的未来发展角度出发选取合理的教材,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个性开展合理有效的德育活动,而其中,德育活动又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价值观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评价机制不健全、教育观念转变难、教育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充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脱轨、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合等诸多问题,因此,中小学校必须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小学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价机制不健全,教育观念转变难。
(1)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淡化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2)德育机构健全,但具体工作落实不力。虽然当前中小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但是在唯分数论的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下,这些机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尽量减少了德育活动时间,充当起了可有可无的配角,生怕他们过多的德育活动挤占了应试教育的主阵地。
(3)德育内容滞后,重大教育而轻小教育。在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中,大多内容只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较少重视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
2.教学与实践脱轨,学生参与体验不足。
虽然新一轮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倡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受教育体制的制约,德育实践探究活动是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
3.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脱节,德育资源缺乏必要的整合。
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二、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改革教育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
(1)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唯分数论的观念,切切实实落实素质教育。当然,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
(2)发挥少先队、共青团、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比如:少先队可以组织“讲卫生”、“爱环保”、“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等主题日活动;共青团充分利用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教处利用晨夕会、各种比赛、一日常规评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只有这些中小学德育机构真正运转起来,通过日常工作和各种活动的点滴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跨越性发展。
(3)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小学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机械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培养品德情操。
“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被点燃的火种。”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中积极参与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德育生成能力。例如在学习中质疑探究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活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操守,在交往中“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和公益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欲扫天下先扫一室”的个性品质。
3.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聘请法制副校长、德育辅导员定期到校上课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可通过参观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监狱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掌握比较完全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完善领导管理体系,必须做到以校长行政系统为主,来有效实施德育教育工作。校长要做好德育工作整体的领导和协调,凝聚全局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以倡导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宗旨,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并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成为有道德的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祖国的繁荣,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评价机制不健全、教育观念转变难、教育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充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脱轨、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合等诸多问题,因此,中小学校必须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小学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评价机制不健全,教育观念转变难。
(1)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漠。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淡化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2)德育机构健全,但具体工作落实不力。虽然当前中小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但是在唯分数论的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下,这些机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尽量减少了德育活动时间,充当起了可有可无的配角,生怕他们过多的德育活动挤占了应试教育的主阵地。
(3)德育内容滞后,重大教育而轻小教育。在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中,大多内容只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较少重视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
2.教学与实践脱轨,学生参与体验不足。
虽然新一轮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倡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受教育体制的制约,德育实践探究活动是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
3.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脱节,德育资源缺乏必要的整合。
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二、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改革教育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
(1)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唯分数论的观念,切切实实落实素质教育。当然,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
(2)发挥少先队、共青团、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比如:少先队可以组织“讲卫生”、“爱环保”、“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等主题日活动;共青团充分利用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教处利用晨夕会、各种比赛、一日常规评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只有这些中小学德育机构真正运转起来,通过日常工作和各种活动的点滴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跨越性发展。
(3)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小学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机械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培养品德情操。
“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被点燃的火种。”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中积极参与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德育生成能力。例如在学习中质疑探究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活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操守,在交往中“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和公益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欲扫天下先扫一室”的个性品质。
3.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聘请法制副校长、德育辅导员定期到校上课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可通过参观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监狱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掌握比较完全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完善领导管理体系,必须做到以校长行政系统为主,来有效实施德育教育工作。校长要做好德育工作整体的领导和协调,凝聚全局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以倡导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宗旨,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并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成为有道德的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祖国的繁荣,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