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00七年秋,因职业之故,得识《云根诗词》;又因《云根诗词》之故,得识祥庚先生。相识之初,吾以常理待书待人,以为诗乃诗,人乃人,二者各为两端,其间虽有联系,然毕竟诗乃艺事,人为天物。艺可雕饰,物可掩藏,以可饰之艺何以见可藏之物?是以对人与诗,做分别看、做分别想;相识既久,乃知诗亦人,人亦诗,二者实难分别。乃因诗中之情,先生于接人待物中有之;诗中之事,先生于蹉跎岁月中历之。以诗观人,可见人之道德事功;以人观诗,可见诗之境界格调。古人所谓知人论诗、以诗知人,信不虚也。
庄生借庖丁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有所存,技必精也。技之精处,亦近乎道矣。
先生幼承家学,于诗词之音韵格律,时或捉摸,敢于书中标明诗体词牌,可见先生于此道之自信也。音韵格律,朱光潜先生于《诗论》中有所阐发。言音韵之用,英语派诗拒之,而法语派诗尚之。汉语之特点,与法语近。诗词节奏之疾缓、顿措,赖平仄范之;诗人情绪之抑扬,依音韵调之。守此道而词语之驱使、典故之安排、辞章之缝合,与时俱进可,因循守制亦可。纵观先生之于此道,可谓谨矣。一字之音不妥,虽形式可归绝、律,仍弃之为古风;一题之用今韵者,虽内容无伤法度,必出注以明之。
于此技之谨严,而令诗风以畅晓,何以故?题材与语词之采择使用翻新故也。《手机八拍》《数字化乡村》《开会》《报告》,题材新也;“宝马”“军衣”“粮票”“下岗”“企业”,语词新也。以新材入诗,以新词造句,实诗之大难也。稍有不慎而诗味尽失、句意顿消。乃因传统之审美,历千百年而成定式:青山绿水、野渡茅店以写景,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状物;细雨轻雾、飘云落月以寄兴,春夏秋冬、阴晴冷暖以抒怀……故写桥必为木桥,言树多为枯树;牵马总是瘦马,穿衣不外蓑衣……仿佛不为此而不古朴,不为此而不清雅。依此建立于农耕社会、田园经济之审美观作诗,其路径必愈走而愈逼窄,其情事必愈言而愈遥远,令诗道成为一二山野老夫自说自听之技。先生敢于旧瓶中出新酒,规矩中见方圆,虽为世易时移之故、亦先生创新之勇气使然也。于难处见工夫,于难处求突破,亦先生之为人、为政乎?窃以为然也!
他如摩景状物,必穷形尽象,语语如在目前;遣词造句,多对仗工整,字字似为配偶(如“泥溅书中心忐忑,水淹铺下履参差”“赤橙生彩练,黑白走丹墀”句,不仅语工而词妥,而且事真而情深,意切而味长,可为状物写心之名句也),此不一一道出,留于有心之人自家揣摸也。
严沧浪曰: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书太多必吊书袋,以学入诗,令诗有句而无味,有调而无格。理太多则意在笔先,以义导诗,令诗义正而趣寡,格高而词鄙。故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君诗虽为旧体,而少典故之堆砌。稍有识见,亦不以常注解之,乃以刘氏尧汉先生之文、欧氏之德先生之文以辅之,使其识见于他人之口中道出,此法可助读诗之人参活句而不至死在句下也。
先生之诗,虽内容丰富,涉事宏博,非文人之闭门造车之眼界可比,然要之不外乎一言:情而已矣!情性,本诗之所持、本作诗之大端也,古人论之,已精而详,此不多言;然先生之情,与他人之情,又有所异也,故细而言之。先生之情为何?亲情、友情、民情也!亲情于《赠母亲》《赠妻子》《吊四弟祥顺》《谒父母故居》《女儿留学》《父女重逢》《游故乡柑橘园》《纪念先父百年诞辰》《母亲去世二十年祭》中可见;友情于《李鸿源先生七十寿辰》《赠张宏光》《张腊娘》中可见;民情于《打工妇女》《彝家穷孩》《深山教师》《菜农》《落凤村遭泥石流有感》中可见。情到深处,于不得不发而发之,不得不止而止之。其情或近于哭、或近于泣,或近于歌,或近于叹。其中有眷眷之心、有温温之意、有刻骨之痛、有悲悯之怀、有言之不尽之伤,所谓情语而皆景语于此见也。有此情,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所谓看花落泪,见月伤心,景语亦皆情语也。唯此情,肌理乃见丰厚,意度乃显沉郁,气势方觉绵长,境界方始阔大(吾爱先生所作之古风,乃因为此也);亦因此情,可见先生性情之人、赤子之心也。王静安先生言“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移评先生之诗,可为当矣。
本书于情胜之文而外,尚有纪事之功可言。寅恪先生承“六经皆史”之绪,开以诗证史之学,余于祥庚先生之诗词,有戚戚焉。先生之书,编年为体,以一九七0年始,以二00八年止,其间三十八年之身世、家事、国事,多有所记,此从时间言也;就空间而言,因先生职业多变、交游甚广,所以阅世深而所见宽,举凡一地之风情、他乡之故实,无不感而记之。或怀古、或思今;或登山、或涉川;或访贫、或问苦,笔之所触,心之所悟,文采自生,丘壑自成。阅之,乃知天地之博大非书斋学院之窄地可容;人情之冷暖,非幽愤凄愁之私情可拟。于此中见出世道、人心、知识。当诗读可,当史读何尝不可?
吾常叹传统文化之复兴,嚷嚷之声不绝而的的之行无有;貌貌之形多而确确之实寡。孔君乃孔氏后裔,心中自储一腔儒家修身齐家治郡之气,故其诗出入仁义孝敬之理多,而于释道感世伤生之意少。词出于白话,情出以宽厚。故孤寂冷清之韵少,厚德热心之意多。此为先生之长,亦为先生之短也。然亦因此而为孔君之面貌而非张王之骨肉也。校对马氏建生云:此可当道德之书读也。信乎!此书之出版,或可为传统文化之传承添一梁一瓦也。
先生尝言:“作诗非易事尔!出书亦非易事尔!早年多有劝吾出以示人者,吾迟迟秘而不宣,待时与待人也。今也经专家之律订,自家之琢磨,可出矣!然字句之校雠、装帧之设计,君等勉而为之!”余等如履冰临渊,凡数易其稿,阅七月而工始就。虽所见之人皆以为尽善尽美、可为古诗词出版之楷模矣,余犹以忐忑之心待四方之批评也。
庄生借庖丁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有所存,技必精也。技之精处,亦近乎道矣。
先生幼承家学,于诗词之音韵格律,时或捉摸,敢于书中标明诗体词牌,可见先生于此道之自信也。音韵格律,朱光潜先生于《诗论》中有所阐发。言音韵之用,英语派诗拒之,而法语派诗尚之。汉语之特点,与法语近。诗词节奏之疾缓、顿措,赖平仄范之;诗人情绪之抑扬,依音韵调之。守此道而词语之驱使、典故之安排、辞章之缝合,与时俱进可,因循守制亦可。纵观先生之于此道,可谓谨矣。一字之音不妥,虽形式可归绝、律,仍弃之为古风;一题之用今韵者,虽内容无伤法度,必出注以明之。
于此技之谨严,而令诗风以畅晓,何以故?题材与语词之采择使用翻新故也。《手机八拍》《数字化乡村》《开会》《报告》,题材新也;“宝马”“军衣”“粮票”“下岗”“企业”,语词新也。以新材入诗,以新词造句,实诗之大难也。稍有不慎而诗味尽失、句意顿消。乃因传统之审美,历千百年而成定式:青山绿水、野渡茅店以写景,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状物;细雨轻雾、飘云落月以寄兴,春夏秋冬、阴晴冷暖以抒怀……故写桥必为木桥,言树多为枯树;牵马总是瘦马,穿衣不外蓑衣……仿佛不为此而不古朴,不为此而不清雅。依此建立于农耕社会、田园经济之审美观作诗,其路径必愈走而愈逼窄,其情事必愈言而愈遥远,令诗道成为一二山野老夫自说自听之技。先生敢于旧瓶中出新酒,规矩中见方圆,虽为世易时移之故、亦先生创新之勇气使然也。于难处见工夫,于难处求突破,亦先生之为人、为政乎?窃以为然也!
他如摩景状物,必穷形尽象,语语如在目前;遣词造句,多对仗工整,字字似为配偶(如“泥溅书中心忐忑,水淹铺下履参差”“赤橙生彩练,黑白走丹墀”句,不仅语工而词妥,而且事真而情深,意切而味长,可为状物写心之名句也),此不一一道出,留于有心之人自家揣摸也。
严沧浪曰: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书太多必吊书袋,以学入诗,令诗有句而无味,有调而无格。理太多则意在笔先,以义导诗,令诗义正而趣寡,格高而词鄙。故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君诗虽为旧体,而少典故之堆砌。稍有识见,亦不以常注解之,乃以刘氏尧汉先生之文、欧氏之德先生之文以辅之,使其识见于他人之口中道出,此法可助读诗之人参活句而不至死在句下也。
先生之诗,虽内容丰富,涉事宏博,非文人之闭门造车之眼界可比,然要之不外乎一言:情而已矣!情性,本诗之所持、本作诗之大端也,古人论之,已精而详,此不多言;然先生之情,与他人之情,又有所异也,故细而言之。先生之情为何?亲情、友情、民情也!亲情于《赠母亲》《赠妻子》《吊四弟祥顺》《谒父母故居》《女儿留学》《父女重逢》《游故乡柑橘园》《纪念先父百年诞辰》《母亲去世二十年祭》中可见;友情于《李鸿源先生七十寿辰》《赠张宏光》《张腊娘》中可见;民情于《打工妇女》《彝家穷孩》《深山教师》《菜农》《落凤村遭泥石流有感》中可见。情到深处,于不得不发而发之,不得不止而止之。其情或近于哭、或近于泣,或近于歌,或近于叹。其中有眷眷之心、有温温之意、有刻骨之痛、有悲悯之怀、有言之不尽之伤,所谓情语而皆景语于此见也。有此情,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所谓看花落泪,见月伤心,景语亦皆情语也。唯此情,肌理乃见丰厚,意度乃显沉郁,气势方觉绵长,境界方始阔大(吾爱先生所作之古风,乃因为此也);亦因此情,可见先生性情之人、赤子之心也。王静安先生言“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移评先生之诗,可为当矣。
本书于情胜之文而外,尚有纪事之功可言。寅恪先生承“六经皆史”之绪,开以诗证史之学,余于祥庚先生之诗词,有戚戚焉。先生之书,编年为体,以一九七0年始,以二00八年止,其间三十八年之身世、家事、国事,多有所记,此从时间言也;就空间而言,因先生职业多变、交游甚广,所以阅世深而所见宽,举凡一地之风情、他乡之故实,无不感而记之。或怀古、或思今;或登山、或涉川;或访贫、或问苦,笔之所触,心之所悟,文采自生,丘壑自成。阅之,乃知天地之博大非书斋学院之窄地可容;人情之冷暖,非幽愤凄愁之私情可拟。于此中见出世道、人心、知识。当诗读可,当史读何尝不可?
吾常叹传统文化之复兴,嚷嚷之声不绝而的的之行无有;貌貌之形多而确确之实寡。孔君乃孔氏后裔,心中自储一腔儒家修身齐家治郡之气,故其诗出入仁义孝敬之理多,而于释道感世伤生之意少。词出于白话,情出以宽厚。故孤寂冷清之韵少,厚德热心之意多。此为先生之长,亦为先生之短也。然亦因此而为孔君之面貌而非张王之骨肉也。校对马氏建生云:此可当道德之书读也。信乎!此书之出版,或可为传统文化之传承添一梁一瓦也。
先生尝言:“作诗非易事尔!出书亦非易事尔!早年多有劝吾出以示人者,吾迟迟秘而不宣,待时与待人也。今也经专家之律订,自家之琢磨,可出矣!然字句之校雠、装帧之设计,君等勉而为之!”余等如履冰临渊,凡数易其稿,阅七月而工始就。虽所见之人皆以为尽善尽美、可为古诗词出版之楷模矣,余犹以忐忑之心待四方之批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