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为理解而教,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体悟、类比、试误、实验、归纳等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理解
课程标准是新课程体系中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依据,从课程标准出发,依据一定的技术路径,在综合考虑教材、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学生基本学情的条件下,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组合,得到模块、单元以及课时教学目标,为有效教学组织实施提供了初步保证。信息技术课程可分为四种课型: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不同课型教学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无论哪一种课型,促进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完成知识建构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霍华德在《着重理解的学科教学》中说:“教师应当为理解而教,学生应当为理解而学。”,《使中国成为二十一世纪巨人的教育发展计划》一文认为“把以巩固训练为主的教学计划,改为以理解为主的教学计划是教育的一场革命,哪一国先采用,哪一国人的素质就会领先于其他国家人的素质。”
美国哈佛大学“零点研究”项目课题组从内涵的角度认为“理解”包含四个维度:一是知识的内容,包括转换过的直觉认识和连贯的、丰富的知识网络;二是形式,包含掌握不同类型知识的表达方式、有效运用不同类型知识的符号系统;三是方法,包括建设性的质疑、领域内的知识建构与领域内知识的验证;四是目标,包含所学知识的用途、知识内化并独自灵活运用,以及根据不同对象和情境提示进行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内自主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人员在善解人意的前提下,可灵活的选择多种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通过观察、体悟,在新旧知识之间自主建立联系的桥梁,实现知识的自然迁移。信息技术技能课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在软件学习过程中,有经验的学习者都会这样来进行,首先通过观察、对比,在新软件中寻找本人已熟悉的软件的影子,发现操作之间的相同点,找出不同点,对相似的内容采用相似的操作步骤直接进行尝试,对于新功能则使用望文生义的方法,逐步摸索,如果仍有疑问则向高手请教,通过一定的练习,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操作要领。windows操作系统下运行的很多软件基本框架都是一致的,都有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软件之间有一些菜单名称和功能都基本相同(比如文件菜单、编辑菜单),学习者依靠自身力量通过摸索,举一反三,很容易实现相似知识之间的迁移,再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协作,或自主学习等方式掌握新软件的“新”的功能,比如在学习图像处理软件时,可从画图软件开始,再自然过渡到photoshop的学习。
二、学生通过对旧知的提炼、升华,在更高的水平上完成新知建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新的知识点,如果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将它们和原有知识有机的建立网络连接,将会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死知识”,好的学习方式是不断让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来。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第一节需要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内容包括: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在对比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采用讲解的方式将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班级,在随堂做检测性评价时学生不是漏掉这个知识点,就是丢掉那个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知识很快被学生遗忘;在另外一些班级中,我们则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首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并讨论归纳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处理手段发生的变化,同时阐述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学生在原有知识领域中丰富了新的内容,教学评价结果同灌输式学习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通过类比的方法,在抽象的原理和生活常识之间建立关联,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现代通信技术的原型。任何发明和创造都不是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的,对任何科学技术成果,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基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影子。网络技术应用模块IP地址一节中需要学生知道IP地址的含义及分类方法,如果仅凭借教师机械的直述IP地址的组成,就事论事的给出IP地址的分类原则,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是机械式的记忆。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IP地址和身份证号进行类比,学生对IP地址的理解也许一下子就可以释然了。首先请几位学生说出自己的身份证号,并讨论身份证号每一段的含义;让同学设想为网络中的每台电脑确定一个身份证号,并预设身份证号的长度;逐步增添现实生活中网络所处的各种环境信息:第一区域不同,第二单位有大小,第三包含的计算机设备有多有少,自然引申得到网络的分类,及IP地址的表示方法。
四、通过直接实验或多媒体技术模拟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抽象、深奥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信息加工单元有一小节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公式计算声音文件或图像文件的大小。高中学生由于有初中物理知识的支撑,已经知道声音本质是一个波,从时间上看它是一条连续的曲线,为了让学生体悟连续曲线被数字化并存储到计算机中的原理,可以通过简单的动画,再现曲线被采样和量化的过程。学生在深刻理解了声音数字化原理之后,对声音文件大小的计算也就不再需死记计算公式。对于图像文件大小的计算可以采取如下的实验方式:学生在画图软件中在固定长宽的条件下保存单色文件,使用计算器预测文件的大小,并同实际文件比较;将文件分别保存为16色、256色、24位色,并观察文件的大小;同学自己动手并观察文件属性,很快就可以发现图像大小和图像长、宽、色彩之间的运算关系,并顺利设计出点阵图图像的大小计算公式。
五、试误。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一系列试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多种矛盾冲突中,自我体验知识出现的背景,主动产生改良的冲动和欲望,然后教师再适时的将解决方案呈现给学生。
网页制作单元需要学生学会使用样式表控制网页显示格式,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制作样式表的三种方法,学生由于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不清,对为什么使用样式表存在困惑,同时对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样式表也存在混淆。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组织教学时则可以采用试误的方法,故意设计若干个陷阱。首先给学生一张网页,里面有很多内容的格式设置要求是一样的,让学生使用手工方法一一设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胜其烦,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能否在网页中发明一种类似于模版的技术,先设置一种模版,再很快将模板应用到同一网页相似的内容上,内联式样式表概念应需而生;教师实时的给出很多网页,每张网页的格式要求类似,要求同学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格式设置,同学们受刚才内联式样式表的启发,很自然想到在一张网页中做好一份样式表,然后再快速复制粘贴到其它网页中;教师紧跟着呈现问题:要求学生将其中的一个样式做适当的修改,学生发现这样操作存在瑕疵。顺乎自然,解决答案呼之欲出:将所有样式定义集中存放在一个文件中,然后将所有网页和这个文件建立联系。
信息技术学科产生于生活生产实践,天然的和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好这些资源,匹配以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自觉的将学好的本领运用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论理解性教学》,熊传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有效教学》,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理解
课程标准是新课程体系中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依据,从课程标准出发,依据一定的技术路径,在综合考虑教材、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学生基本学情的条件下,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组合,得到模块、单元以及课时教学目标,为有效教学组织实施提供了初步保证。信息技术课程可分为四种课型: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不同课型教学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无论哪一种课型,促进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完成知识建构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霍华德在《着重理解的学科教学》中说:“教师应当为理解而教,学生应当为理解而学。”,《使中国成为二十一世纪巨人的教育发展计划》一文认为“把以巩固训练为主的教学计划,改为以理解为主的教学计划是教育的一场革命,哪一国先采用,哪一国人的素质就会领先于其他国家人的素质。”
美国哈佛大学“零点研究”项目课题组从内涵的角度认为“理解”包含四个维度:一是知识的内容,包括转换过的直觉认识和连贯的、丰富的知识网络;二是形式,包含掌握不同类型知识的表达方式、有效运用不同类型知识的符号系统;三是方法,包括建设性的质疑、领域内的知识建构与领域内知识的验证;四是目标,包含所学知识的用途、知识内化并独自灵活运用,以及根据不同对象和情境提示进行思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内自主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人员在善解人意的前提下,可灵活的选择多种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通过观察、体悟,在新旧知识之间自主建立联系的桥梁,实现知识的自然迁移。信息技术技能课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在软件学习过程中,有经验的学习者都会这样来进行,首先通过观察、对比,在新软件中寻找本人已熟悉的软件的影子,发现操作之间的相同点,找出不同点,对相似的内容采用相似的操作步骤直接进行尝试,对于新功能则使用望文生义的方法,逐步摸索,如果仍有疑问则向高手请教,通过一定的练习,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操作要领。windows操作系统下运行的很多软件基本框架都是一致的,都有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软件之间有一些菜单名称和功能都基本相同(比如文件菜单、编辑菜单),学习者依靠自身力量通过摸索,举一反三,很容易实现相似知识之间的迁移,再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协作,或自主学习等方式掌握新软件的“新”的功能,比如在学习图像处理软件时,可从画图软件开始,再自然过渡到photoshop的学习。
二、学生通过对旧知的提炼、升华,在更高的水平上完成新知建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新的知识点,如果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将它们和原有知识有机的建立网络连接,将会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死知识”,好的学习方式是不断让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来。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第一节需要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内容包括: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在对比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采用讲解的方式将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班级,在随堂做检测性评价时学生不是漏掉这个知识点,就是丢掉那个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知识很快被学生遗忘;在另外一些班级中,我们则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首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并讨论归纳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处理手段发生的变化,同时阐述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学生在原有知识领域中丰富了新的内容,教学评价结果同灌输式学习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通过类比的方法,在抽象的原理和生活常识之间建立关联,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现代通信技术的原型。任何发明和创造都不是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的,对任何科学技术成果,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基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影子。网络技术应用模块IP地址一节中需要学生知道IP地址的含义及分类方法,如果仅凭借教师机械的直述IP地址的组成,就事论事的给出IP地址的分类原则,学生的学习也就只能是机械式的记忆。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IP地址和身份证号进行类比,学生对IP地址的理解也许一下子就可以释然了。首先请几位学生说出自己的身份证号,并讨论身份证号每一段的含义;让同学设想为网络中的每台电脑确定一个身份证号,并预设身份证号的长度;逐步增添现实生活中网络所处的各种环境信息:第一区域不同,第二单位有大小,第三包含的计算机设备有多有少,自然引申得到网络的分类,及IP地址的表示方法。
四、通过直接实验或多媒体技术模拟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抽象、深奥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信息加工单元有一小节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公式计算声音文件或图像文件的大小。高中学生由于有初中物理知识的支撑,已经知道声音本质是一个波,从时间上看它是一条连续的曲线,为了让学生体悟连续曲线被数字化并存储到计算机中的原理,可以通过简单的动画,再现曲线被采样和量化的过程。学生在深刻理解了声音数字化原理之后,对声音文件大小的计算也就不再需死记计算公式。对于图像文件大小的计算可以采取如下的实验方式:学生在画图软件中在固定长宽的条件下保存单色文件,使用计算器预测文件的大小,并同实际文件比较;将文件分别保存为16色、256色、24位色,并观察文件的大小;同学自己动手并观察文件属性,很快就可以发现图像大小和图像长、宽、色彩之间的运算关系,并顺利设计出点阵图图像的大小计算公式。
五、试误。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一系列试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多种矛盾冲突中,自我体验知识出现的背景,主动产生改良的冲动和欲望,然后教师再适时的将解决方案呈现给学生。
网页制作单元需要学生学会使用样式表控制网页显示格式,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制作样式表的三种方法,学生由于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不清,对为什么使用样式表存在困惑,同时对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样式表也存在混淆。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组织教学时则可以采用试误的方法,故意设计若干个陷阱。首先给学生一张网页,里面有很多内容的格式设置要求是一样的,让学生使用手工方法一一设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胜其烦,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能否在网页中发明一种类似于模版的技术,先设置一种模版,再很快将模板应用到同一网页相似的内容上,内联式样式表概念应需而生;教师实时的给出很多网页,每张网页的格式要求类似,要求同学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格式设置,同学们受刚才内联式样式表的启发,很自然想到在一张网页中做好一份样式表,然后再快速复制粘贴到其它网页中;教师紧跟着呈现问题:要求学生将其中的一个样式做适当的修改,学生发现这样操作存在瑕疵。顺乎自然,解决答案呼之欲出:将所有样式定义集中存放在一个文件中,然后将所有网页和这个文件建立联系。
信息技术学科产生于生活生产实践,天然的和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好这些资源,匹配以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自觉的将学好的本领运用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论理解性教学》,熊传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有效教学》,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