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优化数学问题设计将会提升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将教学目标问题化,设计合适的问题,适时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一堂数学课能精彩纷呈。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设计 优化问题设计
作为一名才走上教学岗位才几年的教师,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总是碰到一些问题,觉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觉得题目似乎还没讲透,学生们似乎也没完全掌握。这是什么原因呢?怪学生笨吗?
这样类似的情况,不仅仅只存在于我的教学中,我也听过其他一些老师的公开课,老师给学生提了问题,但下面学生却鸦雀无声;或者在讨论的环节上,学生放不开,不知所云,气氛沉闷。于是就经常听到老师们的抱怨:“学生怎么那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竟然不会回答””让他们们讨论又放不开”。 但有的教师的课堂却那么精彩,教师有条不紊地实施教学步骤,适时抛出一个个问题,学生是那么积极主动,那么配合老师,顺着老师的方向与思路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下了课学生们也意犹未尽。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是什么造成的呢?我每次听到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后都要反思,他的亮点在哪?有什么好方法吗?通过思考,我个人认为,除了授课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最重要的是他们注重问题设计,讲究提问方式与技巧。
数学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将教学目标问题化,设计合适的问题,适时间隔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让整节课精彩纷呈。在此,我就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优化问题设计。
一、要避免出现无效的问题设计
当前,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 “是什么?”“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等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太空泛、太大,无从下手,难以回答;有时又太难,让人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些都是一些無效问题。如:在讲授“菱形”时,同样为了回顾平行四边形,从类比的方法来引入这课,有两位上课老师是这样提出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其一是“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其二是“我们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两个不同的问题,就有不同的效果,第一个问题提得太大,学生很难回答;而第二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二、问题设计要循序渐进,攻克难点
我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有一道例题,学生们对例题里的“单位面积产量”不是很理解,所以很多人也不太理解总产量是怎么来的,而且涉及到用整式表示,学生们就更不容易理解了。那么这里就可以进行问题设计,自主加一道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例如:有一块稻田,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的产量是300KG(单位面积产量),一共种植了5平方米,问总产量是多少?像这样,在这道自己设计的问题里,用具体数字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在回到讲课本上的例题时,就可以提高效率了。
三、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拓展性, 拓广学生的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在讲练习的时候,有一道这样的题目:A,B两点都位于直线的同一侧,找出直线上哪一点离A,B两点的距离最近。当学生第一次做这个题目的时候,往往是无从下手的,这个时候,如果对这个题目加入几个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会对学生有所启发。设计的问题如下:
问题1:求直线外一点A到直线的距离。
学生做出来后,再提问题2:点A,点B分别位于直线的两侧,求直线上哪一点到两点的距离最短。
然后,回来原来的问题,问题3:如果这两点都位于直线的同一侧,你会找到离这两点最近的一点吗?
进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启发了学生由简入难的思考,让他们不至于无从下手,也拓广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对问题的变式,使学生逐渐认清问题的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并适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是数学教学中的亮点,是教学过程中的点睛之笔。问题设计质量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与广度,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应该转换一下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加大对问题设计的研究,斟酌推敲设问用词,寻找最佳的设问角度,让设问形式丰富起来,来提高课堂的效率,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设计 优化问题设计
作为一名才走上教学岗位才几年的教师,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总是碰到一些问题,觉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觉得题目似乎还没讲透,学生们似乎也没完全掌握。这是什么原因呢?怪学生笨吗?
这样类似的情况,不仅仅只存在于我的教学中,我也听过其他一些老师的公开课,老师给学生提了问题,但下面学生却鸦雀无声;或者在讨论的环节上,学生放不开,不知所云,气氛沉闷。于是就经常听到老师们的抱怨:“学生怎么那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竟然不会回答””让他们们讨论又放不开”。 但有的教师的课堂却那么精彩,教师有条不紊地实施教学步骤,适时抛出一个个问题,学生是那么积极主动,那么配合老师,顺着老师的方向与思路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下了课学生们也意犹未尽。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是什么造成的呢?我每次听到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后都要反思,他的亮点在哪?有什么好方法吗?通过思考,我个人认为,除了授课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最重要的是他们注重问题设计,讲究提问方式与技巧。
数学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将教学目标问题化,设计合适的问题,适时间隔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让整节课精彩纷呈。在此,我就结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优化问题设计。
一、要避免出现无效的问题设计
当前,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 “是什么?”“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等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太空泛、太大,无从下手,难以回答;有时又太难,让人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些都是一些無效问题。如:在讲授“菱形”时,同样为了回顾平行四边形,从类比的方法来引入这课,有两位上课老师是这样提出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其一是“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其二是“我们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两个不同的问题,就有不同的效果,第一个问题提得太大,学生很难回答;而第二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二、问题设计要循序渐进,攻克难点
我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有一道例题,学生们对例题里的“单位面积产量”不是很理解,所以很多人也不太理解总产量是怎么来的,而且涉及到用整式表示,学生们就更不容易理解了。那么这里就可以进行问题设计,自主加一道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例如:有一块稻田,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的产量是300KG(单位面积产量),一共种植了5平方米,问总产量是多少?像这样,在这道自己设计的问题里,用具体数字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在回到讲课本上的例题时,就可以提高效率了。
三、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拓展性, 拓广学生的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在讲练习的时候,有一道这样的题目:A,B两点都位于直线的同一侧,找出直线上哪一点离A,B两点的距离最近。当学生第一次做这个题目的时候,往往是无从下手的,这个时候,如果对这个题目加入几个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就会对学生有所启发。设计的问题如下:
问题1:求直线外一点A到直线的距离。
学生做出来后,再提问题2:点A,点B分别位于直线的两侧,求直线上哪一点到两点的距离最短。
然后,回来原来的问题,问题3:如果这两点都位于直线的同一侧,你会找到离这两点最近的一点吗?
进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启发了学生由简入难的思考,让他们不至于无从下手,也拓广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对问题的变式,使学生逐渐认清问题的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并适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是数学教学中的亮点,是教学过程中的点睛之笔。问题设计质量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与广度,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应该转换一下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加大对问题设计的研究,斟酌推敲设问用词,寻找最佳的设问角度,让设问形式丰富起来,来提高课堂的效率,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