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法的空间形式实为抽象的汉字结构空间,内容以汉字为框架,视为“图”,它是最先能引起读者视觉反应的主动空间。汉字以外的区域,视为“底”,空白即画,计白当黑,与“图”相得益彰的被动空间给构成书法艺术中的两大审美内容。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空间艺术,书法的视觉空间美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所在。
【关键词】:书法视觉空间;视觉的空间概念;主动空间;被动空间
空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角度不同,理解的深度和层次也不同。以汉字为中中心“图”和以布白为“基底”的底,是书法艺术中最主要的视觉空间组成部分。也是书法审美的重要内容。
一、两类空间
书法是以丰富的线条为载体,从而展现出自己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人们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线在平面上的组织,即字的空间结构。紧接着会沿着线的伸展和走向来观察整副的作品,从字的结构到整副作品,这个直观的映入眼帘的便是书法的空间。在李胜利的《艺术概论》中有过阐述“由此会产生两三层境界:第一层:由作品中的形象直接传达出的作品实境。这是有笔墨处,是整个意境中最为稳定、核心的部分;第二层:由于第一层意境的触发与引导,蕴含在第一层意境之中而呈现于第一层意境之外的浅层艺术虚境;第三层:由于第一、二层意境的触发与引导,读者常会沿着某一大致的方向(只是相对而言)展开丰富、广泛流动、不确定而又极富艺术创造性的联想。”[1]
这样我们可以把书法作品中的空间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主动空间,一种是被动空间。主动空间可以理解为墨线空间,被动空间可以理解为布白空间,墨线空间与布白空间的相互交融,体现的正是传统审美中阴阳相交的生命意识。
书法作品中的单字都是凸出的多边形结构,它所限定的空间是读者在辨识、欣赏时投入更多注意力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便是主动空间。单字结构的内部空间看上去比外围区域更加的紧密和坚实一些,这样字外的白就松散了许多,似乎一穿即透的虚空。从心理上来说,字内的空间和字外的空间,即单字轮廓内和轮廓外的空间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性,才会产生立体感,字字凸起,营造一种凹凸、虚实的画面立体感。而这一类空间以外的所有空间,则称为被动空间,因为这是在落墨时被动形成的,与墨迹同时出现。这类空间无意而为之,在书法上称之为布白,计白以当黑。以虚托实,力求奇妙。主动空间与被动空间都处于同一底平面上,但是由于性质不同、表现不同,则形成书法作品特有的空间态势。
二、主动空间
主动空间是以字为中心的空间,是欣赏者在观赏一件作品时首先注意到的空间。这种空间布局是以“字”为形式单位展开的,依靠线条的运动轨迹,将空白描成黑白分明的若干色塊儿。书法的第一形式就是汉字符号,无论是哪种书体还是字形结构,汉字笔画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定性。这些由点画组成的汉字构成整幅作品的核心审美区域,将作品在无形中进行单纯的空间分割。
图一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部分)
在阿恩海姆看来:“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基底’……在特定的条件下,面积较小的面积总是被看作‘图’,而面积较大的面积总是被看成‘底’”。[2]欣赏者最先注意到的汉字符号图形相对较为封闭,结构紧凑,是位于纸基底上的“图”,所以最先被注意到。而面积较大的空白空间则被忽略。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笔墨之间、线条的层次和墨色的浓淡的表现总是给欣赏者带来立体的视觉冲击力,而这样的空间层次又加深了作品的立体感。在欣赏者的视域之内,汉字符号由于视知觉的作用,就感觉位于前景之中,离自己很近,有凸起的立体感。但是人们的知觉既可以相互配合,也可以相互反抗,你会觉得汉字符号在凸起的同时又“与后面的“基底”保持着紧密的联系。”[3]
例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图一)“假使我们在欣赏这件书法作品时,不把作品中的书写点画当作线,而是把它当作图形和块面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这些块面的形状都很复杂,块面的边线是由一些复杂的曲线和折线组成的。我们都知道,曲线婉转而通畅,折线爽利而挺拔,从而增加了书法作品的丰富性。再加上笔画墨色的沉着饱满,有一种雕塑感,墨要从线里往外溢的立体感,这种效果得益于毛笔笔锥的千变万化,从而这些形状就有了立体感,像彩带一样飘舞在空中,这一段的侧面意味着下一段侧面的空间”。[4]这样的审美体验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或者有着一定的欣赏能力条件下,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每一根线条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而由线条组成的汉字在占据空间的同时也分割着空间。书法作品的各个元素都以“字”为中心展开。点画是“字”的基础,结体是“字”的结构,章法是“字”的分布、排列。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第一直观的落脚点便是“字”,审美活动随着“字”的欹侧变换而进行无限的延伸。每一个“字”的外围是多边形结构,或呈圆式、或呈近圆式,“呈现出一种简单的形状和流畅的运动轨迹”[5],给欣赏者打开丰富想象的空间,这些变换则是书者在进行创作时的感情迸发而营造的一种空间,笔随心意,驰骋于纸上。“夫纸者阵也……心意者将军也。”[6]书法作品的主动空间不仅仅是欣赏者的直观落脚点,更是书者的主动书写,感情的直接表现。
三、被动空间
在书法作品中,被动空间指的是所有字以外的空间,也可以理解为布白,或是书法作品的基底。“内部空间随着结构的构筑而产生,与结构关系密切,而外部空间都是被动形成的……”[7]被动空间在书法作品中往往以布白的形式出现,是作品画面中没有被书的部分,被动空间是作者无意而为之的巧妙所在,是由汉字组成的主动空间作品分割成两大审美区域的其中之一,追求的是一种无墨处即是妙境和空白即画的境界。
作品的空间随着书写内容和书写形式的变换而变化。以纵式书法作品为例,最常见的是纵有横、行有列的布白。这种布白多用于行楷书,整齐有余,但难免缺乏灵动。另外就是纵有横、行无列的布白皆无格的章法处理,多见于行草书,这种布白方式承上启下、映带呼应、紧凑而不紊乱、舒展而不松散;然后就是纵横无列的章法了,这种空间最难把握,对书者有着极高的要求,落墨之前需要胸有成竹,单字之间、字与字之间的聚散开合、穿插揖让都要成竹在胸,整幅作品浑然天成,不加装饰,极具震撼。而能以这种章法写行草书的书家历史上仅有杨维桢、徐渭、傅山等极少数的人。在《历代书法论文选》中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中有“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 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落笔之前,意在笔先,被动空间随之而生,浑然天成。
此件(图二)为杨维桢草书张雨《小游仙诗》之一(应为余善《追和张外史游仙诗之一》)。所书清刚劲迈、纵横不羁,个性鲜明,为其代表之作。自署"老铁",钤有"杨廉夫"白文、"铁笛道人"朱文两印记。书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作者时年六十七岁。此作最大的特色是浓枯笔的运用,造成强强弱弱的节奏感,整幅作品看似随意,其实着力经营,字体的选择和字的大小等等安排精心设计,“天地”之“地”最后一笔向右下引伸,顿感突兀、令人精神一振。由此而造成的左下部空白,将“小”字向左下移动作挪位处理求得平衡。落款“老铁”以枯细草书连绵写出,虚灵而与正文产生对比。作品所营造出的布白空间让人惊叹,黑与白、虚与实、聚与散、疏与密、刚与柔、燥与润、动与静、奇与正、巧與拙等等的达到高度的矛盾统一。“利用变形能够产生一定的空间效果。”[8]字形的千变万化,聚散开合、疏密搭配,欹侧等除了带来汉字符号的空间变化以外,还会增加布白空间的视觉审美感受。
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也不是移写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确切地说,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9]在极具艺术感的书法作品中,包含着高度的形式美感。
四、结语
空间形式,是书法空间本体的主要内容。我们不厌其烦地强调形式,“形式”让我们觉得有意味,无论是欣赏还是研读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我们的视觉自觉或者是不自觉的都会以汉字为中心展开,是主动的。在主动欣赏字迹的同时,汉字以外的白时不时的映入眼帘,它是被动的。主动的与被动的,黑字空间与布白空间是书法艺术视觉空间的两大审美内容。
注释:
[1]李胜利.《艺术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第176页.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02页。
[3]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13页。
[4]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5页.
[5]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32页。
[6]《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26页.
[7]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80页.
[8]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35页。
[9]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艺境》[J]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03页,
参考文献:
[ 1 ]李胜利.《艺术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 2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 3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4 ]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5 ]《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 6 ] 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艺境》[J].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书法视觉空间;视觉的空间概念;主动空间;被动空间
空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角度不同,理解的深度和层次也不同。以汉字为中中心“图”和以布白为“基底”的底,是书法艺术中最主要的视觉空间组成部分。也是书法审美的重要内容。
一、两类空间
书法是以丰富的线条为载体,从而展现出自己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门类。人们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线在平面上的组织,即字的空间结构。紧接着会沿着线的伸展和走向来观察整副的作品,从字的结构到整副作品,这个直观的映入眼帘的便是书法的空间。在李胜利的《艺术概论》中有过阐述“由此会产生两三层境界:第一层:由作品中的形象直接传达出的作品实境。这是有笔墨处,是整个意境中最为稳定、核心的部分;第二层:由于第一层意境的触发与引导,蕴含在第一层意境之中而呈现于第一层意境之外的浅层艺术虚境;第三层:由于第一、二层意境的触发与引导,读者常会沿着某一大致的方向(只是相对而言)展开丰富、广泛流动、不确定而又极富艺术创造性的联想。”[1]
这样我们可以把书法作品中的空间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主动空间,一种是被动空间。主动空间可以理解为墨线空间,被动空间可以理解为布白空间,墨线空间与布白空间的相互交融,体现的正是传统审美中阴阳相交的生命意识。
书法作品中的单字都是凸出的多边形结构,它所限定的空间是读者在辨识、欣赏时投入更多注意力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便是主动空间。单字结构的内部空间看上去比外围区域更加的紧密和坚实一些,这样字外的白就松散了许多,似乎一穿即透的虚空。从心理上来说,字内的空间和字外的空间,即单字轮廓内和轮廓外的空间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性,才会产生立体感,字字凸起,营造一种凹凸、虚实的画面立体感。而这一类空间以外的所有空间,则称为被动空间,因为这是在落墨时被动形成的,与墨迹同时出现。这类空间无意而为之,在书法上称之为布白,计白以当黑。以虚托实,力求奇妙。主动空间与被动空间都处于同一底平面上,但是由于性质不同、表现不同,则形成书法作品特有的空间态势。
二、主动空间
主动空间是以字为中心的空间,是欣赏者在观赏一件作品时首先注意到的空间。这种空间布局是以“字”为形式单位展开的,依靠线条的运动轨迹,将空白描成黑白分明的若干色塊儿。书法的第一形式就是汉字符号,无论是哪种书体还是字形结构,汉字笔画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定性。这些由点画组成的汉字构成整幅作品的核心审美区域,将作品在无形中进行单纯的空间分割。
图一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部分)
在阿恩海姆看来:“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基底’……在特定的条件下,面积较小的面积总是被看作‘图’,而面积较大的面积总是被看成‘底’”。[2]欣赏者最先注意到的汉字符号图形相对较为封闭,结构紧凑,是位于纸基底上的“图”,所以最先被注意到。而面积较大的空白空间则被忽略。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笔墨之间、线条的层次和墨色的浓淡的表现总是给欣赏者带来立体的视觉冲击力,而这样的空间层次又加深了作品的立体感。在欣赏者的视域之内,汉字符号由于视知觉的作用,就感觉位于前景之中,离自己很近,有凸起的立体感。但是人们的知觉既可以相互配合,也可以相互反抗,你会觉得汉字符号在凸起的同时又“与后面的“基底”保持着紧密的联系。”[3]
例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图一)“假使我们在欣赏这件书法作品时,不把作品中的书写点画当作线,而是把它当作图形和块面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这些块面的形状都很复杂,块面的边线是由一些复杂的曲线和折线组成的。我们都知道,曲线婉转而通畅,折线爽利而挺拔,从而增加了书法作品的丰富性。再加上笔画墨色的沉着饱满,有一种雕塑感,墨要从线里往外溢的立体感,这种效果得益于毛笔笔锥的千变万化,从而这些形状就有了立体感,像彩带一样飘舞在空中,这一段的侧面意味着下一段侧面的空间”。[4]这样的审美体验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或者有着一定的欣赏能力条件下,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每一根线条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而由线条组成的汉字在占据空间的同时也分割着空间。书法作品的各个元素都以“字”为中心展开。点画是“字”的基础,结体是“字”的结构,章法是“字”的分布、排列。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第一直观的落脚点便是“字”,审美活动随着“字”的欹侧变换而进行无限的延伸。每一个“字”的外围是多边形结构,或呈圆式、或呈近圆式,“呈现出一种简单的形状和流畅的运动轨迹”[5],给欣赏者打开丰富想象的空间,这些变换则是书者在进行创作时的感情迸发而营造的一种空间,笔随心意,驰骋于纸上。“夫纸者阵也……心意者将军也。”[6]书法作品的主动空间不仅仅是欣赏者的直观落脚点,更是书者的主动书写,感情的直接表现。
三、被动空间
在书法作品中,被动空间指的是所有字以外的空间,也可以理解为布白,或是书法作品的基底。“内部空间随着结构的构筑而产生,与结构关系密切,而外部空间都是被动形成的……”[7]被动空间在书法作品中往往以布白的形式出现,是作品画面中没有被书的部分,被动空间是作者无意而为之的巧妙所在,是由汉字组成的主动空间作品分割成两大审美区域的其中之一,追求的是一种无墨处即是妙境和空白即画的境界。
作品的空间随着书写内容和书写形式的变换而变化。以纵式书法作品为例,最常见的是纵有横、行有列的布白。这种布白多用于行楷书,整齐有余,但难免缺乏灵动。另外就是纵有横、行无列的布白皆无格的章法处理,多见于行草书,这种布白方式承上启下、映带呼应、紧凑而不紊乱、舒展而不松散;然后就是纵横无列的章法了,这种空间最难把握,对书者有着极高的要求,落墨之前需要胸有成竹,单字之间、字与字之间的聚散开合、穿插揖让都要成竹在胸,整幅作品浑然天成,不加装饰,极具震撼。而能以这种章法写行草书的书家历史上仅有杨维桢、徐渭、傅山等极少数的人。在《历代书法论文选》中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中有“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 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落笔之前,意在笔先,被动空间随之而生,浑然天成。
此件(图二)为杨维桢草书张雨《小游仙诗》之一(应为余善《追和张外史游仙诗之一》)。所书清刚劲迈、纵横不羁,个性鲜明,为其代表之作。自署"老铁",钤有"杨廉夫"白文、"铁笛道人"朱文两印记。书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作者时年六十七岁。此作最大的特色是浓枯笔的运用,造成强强弱弱的节奏感,整幅作品看似随意,其实着力经营,字体的选择和字的大小等等安排精心设计,“天地”之“地”最后一笔向右下引伸,顿感突兀、令人精神一振。由此而造成的左下部空白,将“小”字向左下移动作挪位处理求得平衡。落款“老铁”以枯细草书连绵写出,虚灵而与正文产生对比。作品所营造出的布白空间让人惊叹,黑与白、虚与实、聚与散、疏与密、刚与柔、燥与润、动与静、奇与正、巧與拙等等的达到高度的矛盾统一。“利用变形能够产生一定的空间效果。”[8]字形的千变万化,聚散开合、疏密搭配,欹侧等除了带来汉字符号的空间变化以外,还会增加布白空间的视觉审美感受。
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画里的空间构造,既不是凭借光影的烘染衬托也不是移写立体及建筑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间感型。确切地说,是一种‘书法的空间创造’。”[9]在极具艺术感的书法作品中,包含着高度的形式美感。
四、结语
空间形式,是书法空间本体的主要内容。我们不厌其烦地强调形式,“形式”让我们觉得有意味,无论是欣赏还是研读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我们的视觉自觉或者是不自觉的都会以汉字为中心展开,是主动的。在主动欣赏字迹的同时,汉字以外的白时不时的映入眼帘,它是被动的。主动的与被动的,黑字空间与布白空间是书法艺术视觉空间的两大审美内容。
注释:
[1]李胜利.《艺术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第176页.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02页。
[3]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13页。
[4]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5页.
[5]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32页。
[6]《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26页.
[7]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80页.
[8]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35页。
[9]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艺境》[J]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03页,
参考文献:
[ 1 ]李胜利.《艺术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 2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 3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4 ]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5 ]《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 6 ] 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艺境》[J].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