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需水规律及节水栽培管理技术

来源 :吉林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iaxu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稻在田间生长发育期,水分管理是田间管理的重要技术环节,它不但影响耕层土壤内温度高低、含水量多少及氧气含量状况,同时也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肥料分解转化等整体环境因素。但水分供应要科学合理,按照水稻的需水规律确定水量,避免浪费,同时也能有效促进水稻正常生长,做到节水栽培。
  关键词:水稻;节水;需水规律;生育期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7.011
  1水稻节水栽培原理与长期淹水对土壤耕层的影响
  1.1生育期供水要适量
  水稻生育期用水不是越多越好,水稻起源于沼泽低湿地带,一生需要较多的水分,但并不是长期处在有水层的淹水环境下生长发育。据测定,水稻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在各种作物中并非最多,需水量蒸腾系数为395~473克,与小麦、玉米、大豆等旱作物比较并未增加。水稻生育期田内的水分,大部分都被蒸发和渗漏掉,所以在田内土壤保水的条件下并不需大量灌水。
  1.2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存在需水差异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差异很大,孕穗和抽穗期是生理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此期需保持3~5厘米水层。分蘖期需浅水层与湿润相结合,就能满足分蘖期水分的需求量。分蘖末期进入晒田期土壤含水量保持最大持水量70%~80%,乳熟期田内土壤含水量应做到干干湿湿,以湿润为主。水稻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为节水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1.3 减少稻田被水淹的时间
  稻田长期淹水后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稻田淹水后,耕作层为水分所饱和,空气被排除,气体交换受阻,田内有机物分解产生的如甲烷等有害气体难以排除,特别是施入的硫酸铵等生理酸性肥料,易形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毒害根系并易产生黑根现象。
  2 水分对株体内生理转化和体外生态环境的作用
  2.1植株体内生理作用
  水稻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以满足体内生长发育和代谢所消耗的水量。主要作用表现为,一是水稻植株的组成成分。株体内组织中含水量占鲜重的75%~85%,高的可达90%以上,使株体内保持正常形态,避免因缺水而萎蔫;二是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料,水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只有在有水的条件下才可进一步转化合成其他有机物质,促进生长发育;三是体内物质代谢的主要溶媒。稻体内进行光合、呼吸、蒸腾,吸收运转等生理变化过程,必须在有水的参与下才能顺利完成。
  2.2田内生态作用
  生育期间采取浅水与湿润相结合,以及旺田和干干湿湿等技术措施,解决水气矛盾,促进根系生长。田内水分调节肥料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任何肥料都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水稻吸收。分蘖期建立水层能促进对氮磷等元素的吸收,有利于早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分蘖末期晒田,能降低对氮磷的吸收,促进对钾的吸收,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促进茎秆粗壮。早春低温时间灌水保湿,夏季高温期间可灌水降温。开花受精期,提高空气湿度,利于花粉粒萌发和受精结实。
  3 水稻各生育期水分管理技术
  3.1插秧至返青期的水分管理
  插秧时水层的深浅对插秧质量,缓苗速度影响很大,无论是人工栽插、机械插秧或抛秧栽植,插秧时水层都应保持在1~2厘米。秧苗在浅水层的条件下,才能使根系入土浅、插得直、不漂秧、不缺穴,同时也有益于提高水温和土温,促发新根、缓苗快。
  3.2分蘖期的水分管理
  秧苗返青后进入分蘖期,分蘖期根系和茎叶迅速生长,需水分较多,而根系生长不仅需要足够的水分,还需要充足的氧气,为了保证水分和氧气的供给量,要求浅水与湿润相结合,使田内耕层土壤内水、肥、气、热协调,稻株茎基部受光充足,促使稻株早分蘖,低节位分蘖,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健壮。
  3.3分蘖期的水分管理
  当穴内分蘖的株数达到计划产量所要求的茎蘖时,就达到了单位面积内构成产量的总穗数,这些分蘖能够成穗,为有效分蘖。后产生的分蘖不能成穗或穗小粒少,对产量形成贡献率低,并且还消耗株体内的养分,造成田间郁闭,影响通风透光,群体中下部湿度增大,为病虫害的发生传播创造了条件。在生产中控制无效分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晒田,可以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晒田后可使土壤氧气含量增加,更新了土壤环境,促进了根系生长,增强了根的吸收能力,同时株型由披散变为挺直,改善了群体结构和光照条件,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增强。
  3.4孕穗及抽穗期的水分管理
  穗分化到抽穗前是穗器官建成时期,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高峰期,其需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40%左右。幼穗分化期间,其器官最幼嫩,含水分也多,如果此期缺水,幼穗发育易受害或受阻。尤其在抽穗前10~14天正是花粉母细胞形成期,此期水分不足,会严重阻碍颖花的分化,没有花便没有粒,对产量形成影响很大。抽穗开花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因此也要田内保持一定的水层,空气湿度过小,花器容易枯萎,妨碍开花受精,增加不实粒数,所以,在孕穗及抽穗开花期保持3~5厘米较深水层。
  3.5灌浆期和蜡熟期的水分管理
  水稻出穗到成熟是产量形成的主要时期,此期根系活力下降,吸收能力减弱,必须创造氧气含量充足的土壤环境,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保持叶片的活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多制造积累有机物质输入籽粒,使籽粒饱满。此期采取浅水与间歇灌溉,田间保持既不能缺水,也不宜灌水过多。水稻进入黄熟后,仍需在有水参与下完成一系列生理代谢过程。适当延迟排水,增加土壤湿度和温度,使株体内细胞含水量充足,延缓作用的衰老过程,促使叶、茎内的养分向籽粒输送,增加千粒重,因此,在水稻收获前应提倡晚断水,一般以收获前7~12天为宜。
  作者简介:刘延坤,大专学历,辉南县杉松岗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事关全社会的安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实现。我国的“三农”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局部问题,而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包含的内容有很多,而农村经济和谐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本文首先总结了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主要内容,而后分析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最后总结对策,以期解
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步骤之一就是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将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等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推
农村集体“三资”即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和谐稳定发展,历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民群众的广泛关注。由于农村集体“三资”的
摘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沙棘、樟子松、云杉、落叶松等植被的混交林,可以达到较理想的水土保持效果,所以沙棘被视为“整治国土的生物武器”。另外,由于沙棘果实、叶片、种子等结构营养丰富、食疗价值和美容价值突出,沙棘又被称为“绿色瑰宝”“神奇植物”,可见,沙棘栽培技术直接关系到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发挥。提升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沙棘的栽培技术要点展开研究,为提升沙棘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