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突出与自然融合的总体布局、确立合理的规划结构、合理建立与景观相配合的道路交通规划、优先确立与居住容量相匹配人停车场所,以及明确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才能最终为业主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空间。本文探讨了城市规划中居住小区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居住小区;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差异的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和乡镇居民要求迫切改变传统的居住观,希望进入设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学的生活小区。生活小区作为与城镇居民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场所,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进入新世纪,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追求的品味越来越高,不仅追求住房的面积,更加注重居住的区域环境、休闲设施、景观建设,甚至人文环境也成为小区整体质量的考察范围。
一、城市规划中居住小区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社区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核心内容。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层次需求的人数呈金字塔型。在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住宅区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其中,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识别与归属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其中,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主要要素。而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
(二)生态优化原则。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小区物质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出生态优良的小区环境。
(三)社区共享原则。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设施共享、景象共享、服务共享与公众参与。该原则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
二、城市规划中居住小区设计
(一)科学合理规划居住小区中空间布局
如何营造住宅小区的优美环境,提高人居的居住质量。一直是建设者的总体目标。住宅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宅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科学地布置中心公园、分区中小公园、组团绿化、屋旁和路边绿化。中心公园应大小有度,除特大型住区外,住宅小区内一般不宜建大型公园,而应着重搞好分区中小公园或主题公园和组团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户的干扰。住宅小区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設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有的住宅小区设计了三面连体住宅楼,在围合空间的第二层设露天绿化、活动平台(首层架空),也颇受居民欢迎。在山坡地段,为便于依山就势建房,增加建筑群体的梯度层次,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排列式布置。但这种布局也应注意提高住宅群落功能,布置好住宅行列间的园林绿地和交往空间。
(二)动静交通的组织
小区内的交通组织在于创造方便、安全与安宁的居住环境。小区的交通现象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类。动态交通组织是指机动车行、非机动车行和人行方式的组织,静态交通组织则指各种车辆存放的安排。
1、动态交通的组织
动态交通的解决在于道路布局应符合车流与人行的轨迹,实行便捷、通顺、合流与分流的不同处理,保证交通安
全,同时,道路等级应设置清楚,区分车行道、步行道与绿地小道,尽量控制车辆进入院落空间之内,以减少噪音与不安全因素。小区道路根据规划结构可分别采用三级或二级路网。小区主路是道路的骨架,是居民出行最频繁的通道,它的线型应使居民能顺利便捷地回到自己的住处或到达想去的地方,但不应畅通无阻,并需防止外界车辆任意穿行, 做到“ 通而不畅, 顺而不穿”。
2、静态交通的组织
私家汽车在小区的突然增多,引发出空气污染、噪声干扰、交通混乱、景观恶化,也出现了如何合理存放的问题。目前存车方式有地面存车、室内存车、地下存车三种形式。随着社会发展,汽车量的增多,小区内汽车存放只靠一种方式是很难解决好的,特别当停车率要求达到33%~50% 或更高时,更需兼备多种存车方式。在地面停车应注意,一是停车场地应采用植草砖铺砌以维持小区的绿地率;二是每隔3~4辆车距应植置大冠乔木以防日晒,而地下存车可作备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明确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
由于景园空间即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是城市住宅小区成败的关键,如何在高容积率和场地局促的条件下创造层次丰富的景园空间,使社区内部各种活动各得其所是规划面临的挑战。城市住宅小区应采用多种设计手段,尽量避免高层高密度带来的空间拥挤与视觉压抑。
一是以“园中园”为重点进行绿化。在小区内部设置一个“』”型的公共绿地,与外围的“『”型城市防护绿带形成一个“『』”的绿化围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外园”;在小区内部的组团围合,塑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空间,形成多个小的“内园”。
二是突出综合节点式的花园布局。每个组团内都设置小型花园,使之独具特色,居民可以在休闲中使用一些健身器材,与自然接触。
三是构筑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在内部区域主要是以相对较低的板楼为主。建筑布局尽量通透,形成丰富的体型轮廓,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
四是营造以公共活动为主的多层次社区活动场所。沿道路设连续的商业界面,内部主要中心绿化中建筑局部架空,作为社区小型公共场所,形成以公共活动为主的多层次社区活动场所,架空部分不仅丰富视觉景观的层次,且为住户提供风雨无阻的户外活动场所。特别是在有限的场地范围内建筑围合形成集中的、多层次中央花园,集中的绿化、水体、公共绿地、私家庭院、小品等通过场地与步行小径连接,共同演绎可游可居的社区活动场所。
五是突出人车分流以形成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的景园环境。为了保证城市住宅小区活动场所的完整性,可采用部分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住户从主要出入口返家的过程,接触到的是丰富多彩、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的景园环境,让住户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家”的氛围。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组景,尽量减少硬质景观。
(四)突出低能耗规划
在城市住宅小区设计上尽量考虑利用阳光与空气。建筑墙做符合当地要求的隔热处理,局部架空有利于自然通风与对流。同时,城市住宅小区在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停车场的土方大部分用于上部造园绿化。设计上尽量采用节约能源的建材,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物材;在小区建成后,建议设置不同种类的废物回收站,实现物料的循环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惠敏. 关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浅谈[J]. 中国西部科技. 2010(20)
[2] 谢琨.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探讨[J]. 民营科技. 2009(08)
【关键词】城市规划;居住小区;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差异的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和乡镇居民要求迫切改变传统的居住观,希望进入设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学的生活小区。生活小区作为与城镇居民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场所,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进入新世纪,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追求的品味越来越高,不仅追求住房的面积,更加注重居住的区域环境、休闲设施、景观建设,甚至人文环境也成为小区整体质量的考察范围。
一、城市规划中居住小区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社区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核心内容。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层次需求的人数呈金字塔型。在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住宅区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其中,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识别与归属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其中,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主要要素。而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
(二)生态优化原则。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小区物质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出生态优良的小区环境。
(三)社区共享原则。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设施共享、景象共享、服务共享与公众参与。该原则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
二、城市规划中居住小区设计
(一)科学合理规划居住小区中空间布局
如何营造住宅小区的优美环境,提高人居的居住质量。一直是建设者的总体目标。住宅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宅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科学地布置中心公园、分区中小公园、组团绿化、屋旁和路边绿化。中心公园应大小有度,除特大型住区外,住宅小区内一般不宜建大型公园,而应着重搞好分区中小公园或主题公园和组团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户的干扰。住宅小区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設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住宅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有的住宅小区设计了三面连体住宅楼,在围合空间的第二层设露天绿化、活动平台(首层架空),也颇受居民欢迎。在山坡地段,为便于依山就势建房,增加建筑群体的梯度层次,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排列式布置。但这种布局也应注意提高住宅群落功能,布置好住宅行列间的园林绿地和交往空间。
(二)动静交通的组织
小区内的交通组织在于创造方便、安全与安宁的居住环境。小区的交通现象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类。动态交通组织是指机动车行、非机动车行和人行方式的组织,静态交通组织则指各种车辆存放的安排。
1、动态交通的组织
动态交通的解决在于道路布局应符合车流与人行的轨迹,实行便捷、通顺、合流与分流的不同处理,保证交通安
全,同时,道路等级应设置清楚,区分车行道、步行道与绿地小道,尽量控制车辆进入院落空间之内,以减少噪音与不安全因素。小区道路根据规划结构可分别采用三级或二级路网。小区主路是道路的骨架,是居民出行最频繁的通道,它的线型应使居民能顺利便捷地回到自己的住处或到达想去的地方,但不应畅通无阻,并需防止外界车辆任意穿行, 做到“ 通而不畅, 顺而不穿”。
2、静态交通的组织
私家汽车在小区的突然增多,引发出空气污染、噪声干扰、交通混乱、景观恶化,也出现了如何合理存放的问题。目前存车方式有地面存车、室内存车、地下存车三种形式。随着社会发展,汽车量的增多,小区内汽车存放只靠一种方式是很难解决好的,特别当停车率要求达到33%~50% 或更高时,更需兼备多种存车方式。在地面停车应注意,一是停车场地应采用植草砖铺砌以维持小区的绿地率;二是每隔3~4辆车距应植置大冠乔木以防日晒,而地下存车可作备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明确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
由于景园空间即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是城市住宅小区成败的关键,如何在高容积率和场地局促的条件下创造层次丰富的景园空间,使社区内部各种活动各得其所是规划面临的挑战。城市住宅小区应采用多种设计手段,尽量避免高层高密度带来的空间拥挤与视觉压抑。
一是以“园中园”为重点进行绿化。在小区内部设置一个“』”型的公共绿地,与外围的“『”型城市防护绿带形成一个“『』”的绿化围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外园”;在小区内部的组团围合,塑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空间,形成多个小的“内园”。
二是突出综合节点式的花园布局。每个组团内都设置小型花园,使之独具特色,居民可以在休闲中使用一些健身器材,与自然接触。
三是构筑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在内部区域主要是以相对较低的板楼为主。建筑布局尽量通透,形成丰富的体型轮廓,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
四是营造以公共活动为主的多层次社区活动场所。沿道路设连续的商业界面,内部主要中心绿化中建筑局部架空,作为社区小型公共场所,形成以公共活动为主的多层次社区活动场所,架空部分不仅丰富视觉景观的层次,且为住户提供风雨无阻的户外活动场所。特别是在有限的场地范围内建筑围合形成集中的、多层次中央花园,集中的绿化、水体、公共绿地、私家庭院、小品等通过场地与步行小径连接,共同演绎可游可居的社区活动场所。
五是突出人车分流以形成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的景园环境。为了保证城市住宅小区活动场所的完整性,可采用部分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住户从主要出入口返家的过程,接触到的是丰富多彩、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的景园环境,让住户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家”的氛围。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组景,尽量减少硬质景观。
(四)突出低能耗规划
在城市住宅小区设计上尽量考虑利用阳光与空气。建筑墙做符合当地要求的隔热处理,局部架空有利于自然通风与对流。同时,城市住宅小区在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停车场的土方大部分用于上部造园绿化。设计上尽量采用节约能源的建材,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物材;在小区建成后,建议设置不同种类的废物回收站,实现物料的循环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惠敏. 关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浅谈[J]. 中国西部科技. 2010(20)
[2] 谢琨.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探讨[J]. 民营科技.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