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书写伟大中国故事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xiaoyonghe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21日和23日,随着甘肃省、贵州省两个脱贫攻坚主战场相继宣布各自省内剩余贫困县全部清零,全国22个省份的832个贫困县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第一年,回首脱贫攻坚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消除贫困的征程中始终初心不变。

回望来路:中国人民一直在和贫困做斗争


  贫困是影响人类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为世人关注。早在生产力低下的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对国家治理中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各抒己见。然而,统一中国后的秦朝并没有处理好贫富矛盾,从而爆发了中国封建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史,帝王们虽谋求减贫富国、江山稳固,但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农民阶层一直生活艰辛。近代中国更是贫穷落后、挨打受辱。最终,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用“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信念团结起广大民众,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长达一个世纪的反贫困征程就已开始,这一过程可谓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反贫困创造出政治制度条件。1949年,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建立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施土地改革,赋予广大贫困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初始禀赋——基本生产资料,使其实现自我生存发展成为可能,真正实现千百年来仁人志士“耕者有其田”的共同宿愿。人民当家作主,反贫困前提得以真正建立。
  但要想真正过上富裕生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协调匹配、生产技术水平与相应的制度安排之间的协调匹配,成为摆脱贫困的关键。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经济富裕,抓住了反贫困的关键。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就是要人民都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活得有尊严有体面、有幸福感,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党中央向人民作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两不愁三保障”成为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标准,也是确保广大农村贫困群众从自然小农人向现代社会人转变的底线。

精准扶贫: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


  从发展的眼光看,脱贫攻坚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消除贫困、富强图新的又一新篇。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湘西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的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深刻领会“精准扶贫”这一落脚点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1月15日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全国开展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开发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同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要求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此后,精准扶贫思想随着扶贫实践不断丰富和深化。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为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同年10月召开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药方。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