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业和素质发展的初始期,作为启蒙或奠基性的写作教学目标来说,对小学生开展写作教学重心应放在素养培养上,而不必强求学生能够掌握多么高深的写作技巧。本文即针对这样的考量,对指向小学生写作素养的教学进行了实践性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 素养 思考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期,这一时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素养对其将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所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培养写作素养比教授写作技巧要重要得多。写作素养,一般来说是指写作的欲望、情感、思考、价值认知等等——没有这些基本的素养,学生的写作无论有多么高的技巧也不能实现写作的传情和应用目标。
在教学中太多教师缺少对写作素养的培养,究其原因,有的是因对素养的内容把握不清,有的是缺少具体方法,有的是重视不足——因而,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笔者对小学语文写作素养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思考。
一、注意把握学段特征分层教学
有些语文教师对学生学段的把握比较模糊,在教学中常常会忽视掉学生的学段特征,不注意学生学习能力、兴趣取向、经历积累等方面的差异,使写作素养的教学受到了一定牵制。
比如,低学段学生识字水平较低、生活积累较少,如果安排他们练习写一些涉及精神、内涵、社会较多的内容,要求他们写较长篇的文章就不太合适,对他们素养的建设没有任何益处。对这一学段的学生,应以写短小句词、写话这样简单的形式进行教学,写作内容也应限制于学生比较熟悉的家庭、学校生活,童话故事等范围内。
再如高段学生,就应多进行一些写作情感上、观察能力上的教学,如果还是将写作范围限于狭小的圈子里,就不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写作空间的打开。这个阶段,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内容,逐渐让他们走出“童话世界”,用较现实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这才是这个学段写作素养所应达到的层面。
二、注意学生情感的引领
写作的基础是“有感而发”——缺少情感参与的写作在任何学段都是不可能有效指向素养建设的,在没有感情参与的写作中,只能是发展学生写作技巧—一只是一些所谓“精彩”的成语、谚语的堆积,只是一些比喻、拟人手法的罗列而己。这样的写作“能力”,显然不是素养,与“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相差很远。
因而,教师应特别关注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引领,让他们习惯于每次写作都从情感出发,而不是满足教师和家长的“情感”——比如写一些“感谢老师”“感恩家长”“爱护环境”等一些“通用”的思想内容。一方面,教师安排写作内容要与学生兴趣取向相一致,比如低学段学生喜欢童话、幻想,那就多安排童话人物、虚拟未来的内容,真正指向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向,激发其写作欲望。比如中学段的学生喜欢探奇和自然事物,那就安排他们多写一些科学类的、生活场景类的文章,与他们生活实际保持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在写作评价时,教师有意向学生“灌输”情感价值感。如批写“很好,写出了自己的感情”“你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嗯,你让我看到了你的心!”——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写作中表述情感的重要价值,从而习惯于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去写作。
三、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
写作需要一定的积累,这也是写好文章的基本素养。如果缺少必要积累,学生写作就不可能有情、有物。有些教师总是苦于学生写作内容单调无趣,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积累能力的培养。因而,要想提升小学生的写作素养,必须重视对积累能力的培养。通常,需要在经验积累、素材积累、语言积累三个方向组织教学,使学生的积累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经验积累,教师可通过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等方法来实现。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到校园去进行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公益宣传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完成积累。也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社会、家庭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家长做家务的细节、比如生活中文明行为表现、超市购物的情景等等——通过要求学生撰写小短文、小记事等方法促使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比如素材积累,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适合学段的课外读物、引导他们多从电视、新闻中去多“接触”一些实际的生活事件。如向学生推荐一些古典的启蒙读物、一些经典的童话寓言故事、一些有趣的小说(根据学段)等等,拓展他们对生活的认知范围,并通过撰写阅读心得、观察笔记等方法使他们养成将阅读和接触的内容“积累”起来的习惯。语言积累也是如此,可以通过阅读指导或一些语言接龙、比赛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总之,对于小学语文写作的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写作素养比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更重要,这对学生是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核心教学内容。在培养小學生写作素养方面,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取向,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引领和写作素材积累能力的建设。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 素养 思考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期,这一时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素养对其将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所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培养写作素养比教授写作技巧要重要得多。写作素养,一般来说是指写作的欲望、情感、思考、价值认知等等——没有这些基本的素养,学生的写作无论有多么高的技巧也不能实现写作的传情和应用目标。
在教学中太多教师缺少对写作素养的培养,究其原因,有的是因对素养的内容把握不清,有的是缺少具体方法,有的是重视不足——因而,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笔者对小学语文写作素养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思考。
一、注意把握学段特征分层教学
有些语文教师对学生学段的把握比较模糊,在教学中常常会忽视掉学生的学段特征,不注意学生学习能力、兴趣取向、经历积累等方面的差异,使写作素养的教学受到了一定牵制。
比如,低学段学生识字水平较低、生活积累较少,如果安排他们练习写一些涉及精神、内涵、社会较多的内容,要求他们写较长篇的文章就不太合适,对他们素养的建设没有任何益处。对这一学段的学生,应以写短小句词、写话这样简单的形式进行教学,写作内容也应限制于学生比较熟悉的家庭、学校生活,童话故事等范围内。
再如高段学生,就应多进行一些写作情感上、观察能力上的教学,如果还是将写作范围限于狭小的圈子里,就不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写作空间的打开。这个阶段,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内容,逐渐让他们走出“童话世界”,用较现实的眼光去审视世界——这才是这个学段写作素养所应达到的层面。
二、注意学生情感的引领
写作的基础是“有感而发”——缺少情感参与的写作在任何学段都是不可能有效指向素养建设的,在没有感情参与的写作中,只能是发展学生写作技巧—一只是一些所谓“精彩”的成语、谚语的堆积,只是一些比喻、拟人手法的罗列而己。这样的写作“能力”,显然不是素养,与“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相差很远。
因而,教师应特别关注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引领,让他们习惯于每次写作都从情感出发,而不是满足教师和家长的“情感”——比如写一些“感谢老师”“感恩家长”“爱护环境”等一些“通用”的思想内容。一方面,教师安排写作内容要与学生兴趣取向相一致,比如低学段学生喜欢童话、幻想,那就多安排童话人物、虚拟未来的内容,真正指向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向,激发其写作欲望。比如中学段的学生喜欢探奇和自然事物,那就安排他们多写一些科学类的、生活场景类的文章,与他们生活实际保持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在写作评价时,教师有意向学生“灌输”情感价值感。如批写“很好,写出了自己的感情”“你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嗯,你让我看到了你的心!”——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写作中表述情感的重要价值,从而习惯于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去写作。
三、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
写作需要一定的积累,这也是写好文章的基本素养。如果缺少必要积累,学生写作就不可能有情、有物。有些教师总是苦于学生写作内容单调无趣,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积累能力的培养。因而,要想提升小学生的写作素养,必须重视对积累能力的培养。通常,需要在经验积累、素材积累、语言积累三个方向组织教学,使学生的积累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经验积累,教师可通过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等方法来实现。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到校园去进行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公益宣传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完成积累。也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社会、家庭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家长做家务的细节、比如生活中文明行为表现、超市购物的情景等等——通过要求学生撰写小短文、小记事等方法促使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比如素材积累,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适合学段的课外读物、引导他们多从电视、新闻中去多“接触”一些实际的生活事件。如向学生推荐一些古典的启蒙读物、一些经典的童话寓言故事、一些有趣的小说(根据学段)等等,拓展他们对生活的认知范围,并通过撰写阅读心得、观察笔记等方法使他们养成将阅读和接触的内容“积累”起来的习惯。语言积累也是如此,可以通过阅读指导或一些语言接龙、比赛等形式来提升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总之,对于小学语文写作的教学来说,培养学生写作素养比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更重要,这对学生是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核心教学内容。在培养小學生写作素养方面,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取向,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引领和写作素材积累能力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