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不同茶树品种产籽潜力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DTOPSIS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运用DTOPSIS法对5个参试茶树品种的9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木禾种、乌牛早综合评价结果最高,分别为0.836 959和0.810 860,鸠坑种稍低,评价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基本一致。运用DTOPSIS法评估茶树产籽潜力比仅靠产量进行分析更为准确,更为全面。
  关键词 DTOPSIS分析法;茶树;品种;产籽潜力;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S571.1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042-02
  茶叶籽是茶树的果实,成熟的茶叶籽除了用于有性繁殖外,大部分都脱落丢弃,其潜在价值未得到开发,造成了这一精华资源的浪费。近年来,茶叶籽油的开发应用发展加快,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茶籽油是一種以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油酸为主要成分、油酸与亚油酸比例约为2∶1的植物油脂,其中亚油酸含量为同类油脂如油茶籽油、橄榄油中最高,且其VE的含量丰富,是一种潜在的保健食用油脂[1-2]。据统计,至2015年全国茶园面积为279.13万hm2,其中部分茶园的茶籽年产量约为80万t,整籽含油率为25%~35%,出油率在7%~10%,以此推算,每年可产茶叶籽油5.6万~8.0万t。作为保健木本食用油产品,其市场定位高于同类产品,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DTOPSIS综合评价方法是姚兴涛[3]于1990年提出,并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目标决策;1998年,卢为国等[4]将该方法应用于大豆、大麦等区域试验评价。DTOPSIS法为预测新品种提供了较为客观的量化指标,使结果更加客观科学。本试验通过金华地区茶园茶树品种调查及其主要性状研究,应用DTOPSIS法综合评估茶叶籽生产潜力,验证了原有茶园叶、籽双收技术改进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以金华地区5个茶园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在金华地区主要茶产区进行品种调查和主要性状考查,最终确定10个采样点的茶树为供试材料,每个采样点共考查5株同一品种、长势基本一致、无病虫害、健壮的茶树。调查地点及茶树品种见表1。数据分析和评估方法采用DTOPSIS法[4]。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立评价矩阵
  本研究从茶树主要性状中选择 9个参考性状(产量、百粒重、仁壳比、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株高、冠幅、干周)作为综合评价指标,根据调查品种和主要性状指标建立评价矩阵。调查茶树品种的主要性状数值见表2。
  2.2 无量纲化处理
  在9个考查主要性状中,将产量、百粒重和仁壳比作为目标性状,越高越好,为正向指标;株高、冠幅和干周代表着茶树植株的营养生长强度,根据调查发现与产籽呈一定的负相关性,为负向指标;而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和果形指数要求适中,为中性指标。按照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建立规范化矩阵Z(表3)。
  2.3 赋予各性状权重求解决策矩阵R
  根据目前综合评价目标和生产实践,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9个性状按表2中顺序分别赋予权重为0.32、0.24、0.12、0.07、0.06、0.03、0.04、0.06、0.06。用各性状的权重Wj乘以规范化矩阵Z的第j列,得到决策矩阵R(表4)。
  2.4 各调查组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
  理想解X j数列由表4中各列最大值组成,而负理想解X-j数列由表4中各列最小值组成。采用欧几里德范数作为距离的测定,求出各品种与理想解的距离S i、S-i,再求得各品种对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Ci,最大者即是综合性状最优品种。从表5可以看出,木禾种、乌牛早综合评价结果最高,分别为0.836 959、0.821 832和0.810 860,鸠坑种稍低,评价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基本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运用DTOPSIS法对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的正确与否主要取决于参考性状的选择和权重值的合理分配,否则将会使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水平高的品种(系)不能表现出来,影响评估的准确性[5]。本文运用DTOPSIS法评价茶园品种的产籽潜力试验,使品种各性状指标量化为该品系对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值Ci,较合理地解决了正向、逆向指标问题,为综合评价提供了较为准确合理的方法和依据[6]。试验结果表明,地方品种木禾种、乌牛早和鸠坑种产籽潜力较大,这与品种本身的特性和栽培管理有关,龙井43和福鼎大白茶为后引进品种,茶园管理较好,除春茶外还采收夏秋茶,因此营养生长相对较旺盛,开花和结果现象都较少。
  4 参考文献
  [1] 曾益坤.茶叶籽制油及综合开发利用[J].中国油脂,2006,31(1):69-71.
  [2] 郭华.茶籽油精炼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及精炼条件选择[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6):221-225.
  [3] 姚兴涛.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1990.
  [4] 卢为国,刘亚非.DTOPSIS法综合评价大豆新品种初步探索[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8,20(3):22-26.
  [5] 刘晓光,杨余,陈志.DTOPSIS分析法应用于河北花生新品种的评价[J].花生学报,2007,36(4):36-38.
  [6] 吴志会,白玉龙,董玉武,等.DTOPSIS法综合评价冀中北冬小麦新品种的初步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6):108-111.
其他文献
摘要 为实现青贮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以青贮玉米品种强盛30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施肥水平,研究并探讨不同施肥模式下青贮玉米的生长指标、叶面积、产量等。结果表明,基肥施尿素187.5 kg/hm2、磷酸二铵228 kg/hm2及追肥施水溶肥(35-0-10)315 kg/hm2;基肥施尿素127.5 kg/hm2、磷酸二铵228 kg/hm2、磷酸钾90 kg/hm2及追肥施尿素282 kg/hm2;
摘要 本文就吉林省延边州发展柞蚕二化二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采用春稚蚕室内合成袋育、秋蚕室内人工补温、室内保卵等技术,解决了延边地區一年放春、秋2个世代柞蚕结茧率低的难题,并且通过近12年的气象数据分析导出延边州秋柞蚕的收蚁时间,以期为延边州柞蚕二化二放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柞蚕;二化二放;可行性;吉林延边  中图分类号 S8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
摘要 对3种生物菌肥在轻度板结土壤葡萄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物菌肥对葡萄叶片营养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不一,高活性全营养微生物肥处理组葡萄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为最高,所有菌肥处理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均显著高于正常管理葡萄园对照,且以生物酵素处理最高。  关键词 葡萄;生物菌肥;叶片;果实品质  中图分类号 S663.1;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
摘要 介绍了甜玉米品种益甜608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品质分析和抗病性。审定3年以来,根据其遗传基础、示范推广和市场消费等反馈分析,该品种具有丰产稳产、品质佳、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华南及类似鲜食玉米生态区域种植,并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甜玉米;益甜608;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
摘要 对南美白对虾与方斑东风螺的混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探索方斑东风螺与南美白对虾协同健康生长的养殖模式。结果表明,在成活率和病害防治方面,水泥池养殖方斑东风螺优于池塘养殖,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较优于水泥池混养;经过对比发现,在水泥池中以养殖方斑东风螺为主,适当投入虾苗的养殖模式较好;可见,在水泥池中适当投放虾苗可以减少病害,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方斑东风螺;混养  中图分类
摘要 利用临夏州1981—2015年6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临夏州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临夏州五县一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积温变化均呈增加的趋势,全州范围内每10年增加96.9 ℃·d。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广河县,平均每10年增加170.5 ℃·d;≥0 ℃初日由南向北显著提前,终日没有明显的提前或延迟趋势,各地区的初终间日数变化都
摘要 在小麦上进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各剂量对小麦未发生药害,对小麦安全。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开始用药,间隔7 d,连续施药2~3次,适宜用量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64.50~96.75 mL/hm2(制剂量150~225 mL/hm2)。  关键词 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摘要 利用聊城市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采用ArcGIS的克里格插值方法、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聊城市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2—2015年年降水及夏、秋、冬季均呈现不显著减少趋势,春季降水为增加趋势。突变检验发现,各年及各季节均有突变发生的年份,其中春季降水在1990年前后突破显著性检验,降水表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年降水小波分析中,旱涝较为频繁,经历了降水的偏
摘要 为探究纤维素酶法对提取苏子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效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温度为57 ℃,提取时间为1 h,酶的浓度为0.4 mg/mL,提取次数为3次。纤维素酶法的平均回收率为 90.40%,相对标准偏差为5.01%,测得苏子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为1.609 mg/mL。该法比传统碱液提取苏子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提高了3倍以上。  关键词 苏子叶;黄酮类化合物;纤维素酶
摘要 本文从烟叶安全性生产、标准化生产、烟叶生产过程控制、烟叶质量追踪以及领导组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烟叶质量控制管理的途径,从而实现为卷烟工业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烟叶。  关键词 烟叶;质量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64-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approaches of